第三节 企业知识基础理论
随着企业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企业整合与利用资源的能力呢?研究显示,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所拥有的众多资源中的知识,正是知识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 企业知识基础理论溯源
作为自传统资源观理论衍生而来的一个新兴学派,知识基础理论在近十多年来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企业知识基础理论可以追溯至Penrose的企业成长理论、Hayek的知识论、Simon的行为论及Nelson和Winter的企业演化理论。实际上作为资源基础理论的开拓性思想,早在1959年,Penrose就在她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中,从企业内生的资源和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竞争优势。她认为,知识的积累是每个企业独一无二的资源,企业在将知识进行内部化和联合的过程中,正规知识被转化为非正式的和非公开的积累性资源,并且这些积累性学识的使用仅仅局限于知识积累所发生的团队,因此,不同企业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知识资源,从而使企业产生了不同的竞争能力基础。Penrose关于企业拥有特有知识的观点被Nelson和Winter作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理论被称为企业演化理论。当然,最早关注企业能力背后的知识本质的理论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马歇尔等学者提出的劳动分工可以加快知识积累速度的企业分工理论。劳动分工导致知识分工和知识增长,因为专业化分工使每个人熟悉一种特定的活动,从而导致新知识的产生,并且通过知识的共同应用和协作研究活动,新知识得以发展和创新。随着分工的深化,不仅会带来知识的积累,而且还能促进企业能力的演化。
企业知识基础理论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的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Grant(1996)认为企业是具有异质性的知识体,知识是能力构建的基础。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认为企业能力本质上是知识的整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对知识的创造、存储及应用,如Kogut和Zander(1992)、Spender和Grant(1996)、Conner和Prahalad(1996)。知识是最具战略价值的核心资源。知识的获取分为组织内学习和组织间学习。Nonaka将组织内的知识转化分为社会化、内化、外化和整合化四个互动的阶段。组织间的学习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社会网络、供应链网络等多种途径实现,组织间的学习效率与吸收能力和信任程度密切相关。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其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出及市场竞争中体现出竞争优势;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它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积累过程才能获得和发挥作用,并进一步成为影响未来知识积累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竞争优势得以持续下去。由企业现有知识存量与结构决定的企业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的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因此,知识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整合其雇员特有知识的机构。该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企业的存在及其边界,以及企业管理与知识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重新解释。
二 知识观下企业的本质和边界
从知识角度看,企业的本质是通过整合知识而创造价值或以更高效率创造价值的机构。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认为,知识是企业生产过程最重要的投入。由于产品复杂性的增加,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也随之不断增多。但知识是由个体掌握的,当单独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无法满足生产时,就需要拥有不同类型知识的多个个体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然而仅仅依靠市场却无法确保这种协调机制,于是企业作为一种知识一体化的制度便出现了。作为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机构,企业创造了能使多个个体整合其特有知识的环境和条件。在企业中,拥有不同知识的各类专业人员得以集聚和交流,知识获得转移和共享,特别是使得那些难以流动的隐性知识进入了可转移和可转化的环境之中,具有不稳定性的显性知识被限定在了企业范围内,个体知识整合成了组织知识,从而产生了递增的经济效益。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边界是由知识的利用效率决定的。根据知识利用的相对效率可分析出企业的纵向和横向边界。如果在生产阶段B需要使用阶段A所利用的知识,则生产阶段A和B的垂直连接将被整合在同一个企业中。如果阶段B能够在不使用阶段A知识的情况下对阶段A的产出进行处理,那么阶段A和B能够有效地通过由市场相联系的独立企业来进行,从而形成企业间的纵向边界。企业之间的横向边界出现在产品与知识集的空隙中。知识观理论认为,专业化的分工导致专业化的生产性知识的积聚和创新,使企业形成某一产品的特定知识集。有效的知识利用要求多产品企业中企业的知识领域与其产品领域相一致。然而,完全的一致性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企业的知识领域不一定能完全被其提供的产品所利用;反之,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也不可能全部从企业中获得,而且知识的缄默性使其难以通过市场交换获得所有收益。为了有效利用这些知识,企业会通过横向扩张,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或进行相关多元化。特定产品所涉及的知识可以用知识集来反映,而知识集决定了企业的水平边界。因此Demsetz(1988)认为,企业纵向和横向的边界取决于企业为维持自身所需知识而花费的成本。
三 知识观下企业的管理
为了创造价值或以更高的效率创造价值,企业需要对个体知识进行组织协调。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强调实现有效的协调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主要任务。知识在企业成员间的转移是困难的,因为大部分与生产有关的知识是隐含的。管理者需要通过利用必需的专家知识来实现有效的协调。
层级是协调包含多个单元的复杂系统的一种有效机制。如果高层决策依赖于低层不流动的知识,那么层级的存在就会降低高层决策的质量。如果生产决策需要的多种知识存在于许多个人之中,而基于层级的整合机制仅包含了少量的个体,那么,基于团队的组织结构将是对这种缺乏效率的机制的一种改善。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认为管理决策的质量取决于其所依据的相关知识。如果知识可以以低成本转移成集中知识时,那么可以采用集中决策;而如果知识无法集中或集中转移成本过高,则应采用分散决策。
四 知识与企业竞争力
较早关注知识与竞争力之间关系的Barney(1991)指出,知识(包括技术、信息、知识和组织程序等)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基础。Zack(1999)认为有效利用知识的能力会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还有很多学者的研究认为企业所拥有的具有其自身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专有知识是企业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如Moody和Shanks(1999)、Schultze(1998)等。Holsapple等(2001)从组织内的知识和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出发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链的概念。知识链通过“知”和“识”的结合,才形成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所谓的“知”是指实体的和存量的知识,所谓的“识”是指知识的动态性、周期性和过程性,它是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结合,这种认知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能力。Emin Civi(2000)认为企业管理知识的能力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知识管理可以获取竞争力。
五 企业知识基础理论的研究评述
企业知识基础理论对企业为什么拥有核心能力,以及为什么一些获得核心能力的企业反而出现了“核心刚性”,最终丧失了核心能力等问题做出了解释。正是知识所固有的性质导致了企业的“核心刚性”。从更广的意义上看,知识基础理论重新解释了企业的存在、企业的边界、企业中的协调、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决策权与知识的关系等问题。
知识经济兴起以后,随着知识在获取竞争优势方面作用的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理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Nonaka(1994)曾指出,在技术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的趋势下,人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要掌握竞争优势必须先掌握知识,未来的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快速吸收新知识、扩散知识和不断创新知识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知识基础理论的解释更接近企业竞争优势的本质,因此目前有关企业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借鉴知识视角,逐渐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知识”这一特定的资源。虽然基于知识视角的研究也在经济管理的各领域广泛展开。然而从总体上看,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将知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涉及的研究范围较为分散,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尤其是国内的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知识管理研究的层次上,未能从知识的角度全面地考察企业能力的作用以及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因而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