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企业抗风险能力的研究综述
一 风险的内涵及类型
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是研究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基础。自美国学者Knight于1921年出版《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风险的类别、来源、特征,以及风险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剧增,控制企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已经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
虽然目前风险已经成为金融、保险和管理理论等各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但风险至今无统一的定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风险进行了界定。在经济学领域,风险被认为是经营活动的副产品,经营者的收入是其为经营活动承担风险的报酬。1901年,美国学者Willet在其博士论文《保险及保险经济理论》中首次提出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该定义包含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以及风险的本质具有不确定性两层意思。Knight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中把风险与不确定性作了区分,并将风险定义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Knight认为不论是当前的风险还是未来的风险,都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规律。该观点奠定了现代保险学的理论基础。Yates和Stone(1992)提出了潜在损失、损失的大小及损失的不确定性三个因素构成的风险结构模型,该模型从本质上反映了风险的基本内涵,并成为现代风险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Wilson等(1987)将风险理解为危险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Williams(1988)认为风险的概念包括不愉快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它发生时所产生的影响。Gerhard Schroeck(2006)认为风险就是一种偏离未来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细分为一般不确定性和特殊不确定性,一般不确定性是完全无法预期结果的风险,无法进行任何量化分析;特殊不确定性是可以客观分析的风险,或是至少能基于主观分析而对预期结果进行概率测算的风险。风险的概念内涵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变化,目前,在企业管理领域,国外具有影响力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框架对风险的定义基本上有了共识,即风险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2004年美国COSO颁布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将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正面的影响称为机会,负面的影响称为风险,机会和风险可能并存;2009年国际标准委员会颁布的《ISO/FDIS31000风险管理——原则和指引》中就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
国内学者谢科范(2004)认为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所从事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企业实力与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宋明哲(2003)认为风险定义可分为“主观说”和“客观说”两大类。主观说强调损失和不确定性,而客观说则是以风险客观存在为前提。
从上述分析可知,基本上每一种风险定义都包含了不确定性,但是不同的风险定义在看待不确定性如何导致风险的发生方面存在差异,归纳起来有四种观点:①风险就是不确定性。②风险是损失种类的不确定性。③风险是某种损失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④风险是不确定性水平。
根据研究目标的不同,学者们对风险进行了多种分类。
按风险所导致的后果可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不确定性状态,即纯粹风险无获利的可能性。投机风险是指那些既存在损失可能性,也存在获利可能性的不确定性状态。按风险的起源与影响可将风险分为基本风险和特定风险。基本风险是指由非个人或至少是个人往往不能阻止的因素引起的损失,通常涉及很大范围的不确定性状态。特定风险是指由特定的因素所引起的,通常是由某些个人来承担损失的不确定性状态。按风险的可控程度可将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或部分控制的风险。不可控风险是指决策者自身无法左右和控制的风险。刘新立(2006)将企业风险分为危害性风险和金融性风险,前者主要指财产损毁、法律责任、员工伤害和雇员福利,后者主要指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汇率利率风险、经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认为企业风险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加拿大皇家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将银行的风险划分为系统风险、环境风险和可控制的风险三类。系统风险是指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风险,如亚洲金融危机;环境风险是指企业自己不能控制,然而通过施加影响可能使风险改变大小的风险,如市场竞争风险、企业名誉风险及管制风险;可控制的风险是企业在决策及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它包括创新、信用及人员风险等,属于企业内部可控的风险。
二 国内对企业抗风险能力的研究
为获取国内学者对企业抗风险能力的相关研究,本书首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以便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1994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创刊)国内9100多种重要期刊,数据完整性达到98%,全文文献总量达到3252多万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士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由于CJFD在期刊数据源和文献查全率两项指标上均优于其他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的完备性和高质量的学术性,本研究在对国内文献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主要从上述三个数据库中收集有关企业抗风险能力方面的中文期刊论文作为分析的依据。
虽然有关企业能力、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但能检索到的有关企业抗风险能力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在CJFD中以“企业抗风险能力”作为检索词,查到文章题目中包含“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文献共29篇,最早的发表于1995年。对这些文章进行梳理,发现大部分都是综述式短文,结合单个企业或行业,从政策层面陈述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意义和作用,对本研究的参考意义不大。此外,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仅查到题目中含“企业抗风险能力”一词的硕士学位论文1篇,而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未查到题目中含“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博士学位论文。
鉴于一些文献中出现“风险承受能力”“抵御风险能力”“风险防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化解风险能力”等表述,考虑到可能和本研究的“抗风险能力”有相近的意思,因此为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同时考虑到文献相关性选择的要求,文献收集过程中适当扩大了检索范围。以“抗风险能力”作为篇名检索词,在CJFD中从1994年至今(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1年底,下同)共有记录109条;以“风险能力”作为篇名检索词,共有记录559条;以“风险”作为篇名检索词,共有记录94020条。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抗风险能力”作为题名检索词,从1999年至今共有记录2条;以“风险能力”作为题名检索词,有记录29条;以“风险”作为题名检索词,共有记录9340条。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抗风险能力”“风险能力”作为题名检索词都没有相关检索结果,以“风险”作为题名检索词,从1999年至今共有记录843条。从上述文献的数量分布来看,以“风险”为题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多,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该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成为热点。
根据对CJFD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检索结果,将检索到的期刊文章和学位论文,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依据对摘要、关键词以及正文文本的分析将研究内容进行归纳,从而整理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在企业抗风险领域主要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大致可以将研究工作归纳为三大类,即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概念研究、企业抗风险能力评价方法和模型研究、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实证分析研究。
1.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概念研究
虽然早在19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就把风险看作经营活动的副产品,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为了避免事件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在发达国家人们就尝试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但国内有关企业风险的研究中多数是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作为一个既定的前设性概念,涉及企业抗风险能力概念内涵界定的研究文献较少。
傅毓维等(2004)认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指在市场环境、宏观经济政策、不可抗力以及产业发展周期等条件恶化情况下维持正常运营,并保持企业长远发展的基本素质。陈中华等(2004)针对商业银行放贷的需求,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解为还款能力以及弥补可能发生的贷款风险的能力。王娟(2008)将不同网络关系特征下产业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称为产业集群企业抗风险能力,并将产业集群企业抗风险能力分为企业察觉能力和变革能力。利用信息的灵敏度和信息获取能力两项指标测量企业察觉能力。以预测决策和企业创新两个维度的9项指标测度企业变革能力。该研究还认为网络关系中知识的流动对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研发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戴胜利(2008)的研究认为企业营销系统的抗风险能力是指当企业面临危机或威胁时,营销系统调动营销资源应对风险的能力。企业营销系统抗风险能力主要以降低风险的程度、调整成本、调整速度三个维度来衡量。企业营销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被表示为系统资源要素、管理能力要素和外部环境变化要素的函数。该研究构建了营销系统抗风险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使用抗风险能力矢量模型测度营销系统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完成的《2008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报告》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定义为在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环境、不可抗力以及产业发展周期等条件恶化情况下维持正常运营,并保持企业长远发展的基本素质。该研究认为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集中体现在企业维持安全的资本结构以适应各种宏观环境的能力,即资金运作能力强和资产周转快的公司更有利于规避各种市场风险。
2.企业抗风险能力评价方法和模型研究
傅毓维等(2004)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蕴涵在企业的资本经营中,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特征,从创新能力、生产和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五个方面,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高新技术企业抗风险能力评价模型。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现金流状况以及企业营运效率四个方面,选用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每股现金存量、每股现金流量、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共7个指标,对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行评价。田永强(2005)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还债及担保能力和法人素质三个方面,选用企业近两年商品购销比率、销售利润率、自有资金比率、企业资产负债率、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偿还率、企业风险准备金比率、办理资产担保抵押率、借款企业法人代表的信用意识和企业信用等级状况9个二级指标,建立了灰色评判模型,运用多层灰色关联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对粮棉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了评价。该方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指标样本数据的择取、指标设置以及权重的确定等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不同前提条件下,评判结果也是不一样的。罗冠吉(2010)选取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方面的13个指标,根据较成熟的财务分析模型以及上海市贷款企业资信评级机构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构建线性评价模型对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735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定量测定。在初步测定的基础上,选择了能反映财务管理能力、内部流程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发展能力六方面的44项定性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并将定性指标结果进行量化处理,综合考虑初步测定的得分和定性调查结果得分,最终确定了企业抗风险能力的级别。周晓丹(2011)结合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特点,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外贸能力、技术与生产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建立了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评价体系。
由于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是银行贷款投放的重要依据,因此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广泛采用的内部评级方法,以企业的财务指标为主进行评价。虽然有不少学者对此做了研究,但是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具有复杂的含义和结构,涉及很多因素,不可能像价格、成本或效率等特征可以用统一明确的指标进行衡量,因此目前有关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评价尚未形成公认的、有学术影响力的方法。
3.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实证分析研究
有关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实证分析研究文献较少。
王娟(2008)提出了网络关系及其测度变量对产业集群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影响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对西安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的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正式网络关系对产业集群企业抗风险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以2008年沪深股市的102家上市公司和内地在香港上市的28家房地产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认为我国上市房企亟须增强抗风险能力。安丰全(2001)在分析石油公司上游领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抗油价风险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油价波动是石油公司上游的石油勘探开发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该研究根据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亏损额,推测出企业能够承受的最低原油价格和最长承受亏损时间的关系,以企业在亏损状态下对不同油价的承受天数度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该研究认为企业能够承受的最低油价和最大承受时间集中反映为一个参数——最大许可亏损额E,其定义为:E=(P-C)×O ×T。式中,C为原油价格(元/吨), P为原油完全成本(元/吨), O为企业日产油量(吨/天), T为亏损时间(天)。该研究还以中石化集团公司1998年的数值进行了实证计算,若最大允许亏损额为企业的净利润,则当企业盈利能力越大、原油成本与原油市场价格差值越小时,企业对原油价格波动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
三 国外对企业抗风险能力的研究
在国外文献中,企业抗风险能力常用Risk Resistance Capability、Risk Bearing Capability、Anti-risk Capability、Risk Tolerance等词来表达。
早在1952年,Morris就对冒险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冒险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除了受到自身资源能力的影响外,还需要相关的法律作支撑。William(1988)详细分析了与投资相关的各类风险因素,并采用量化打分的方法对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价和分级。Hai(2005)在其研究中将企业抗风险能力理解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并认为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主要受到企业家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Young(2005)的研究认为一个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就是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在Girmscheid(2007)的研究中,针对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将企业抗风险能力划分为风险恢复资源、抗风险能力的限度、风险恢复资源的配置状况三个维度,并进一步对这三个维度进行了分级,认为只有企业所承受的风险在企业抗风险能力的作用范围内企业才能正常经营运作。
在文献检索中发现,目前国外对企业抗风险能力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风险、项目风险和职能风险三个领域:①金融风险领域:提到企业风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涉及银行业风险、保险业风险、证券业风险三个方面。目前对金融风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尤其是产生了一些被广泛关注的有关金融风险分析和应对策略方面的定量分析方法,如Philippe Jorion(2000)提出的VaR(Value at Risk)模型是当前学术界公认有效的金融风险测量方法,以及最早由Markowitz(1952)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而这些风险分析的定量方法也被广泛借鉴和运用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风险分析之中。在金融风险研究领域,对投资者抗风险能力的研究也有了一些结构化的方法。②项目风险领域:随着企业项目管理研究的不断完善,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也不断发展起来。同金融风险一样,项目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风险研究中相对比较完善的一个领域,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Chris Chapman, 1997; David Baccarini, 2001)也被其他领域借鉴。③职能风险领域:对企业职能风险的研究涉及财务风险、战略风险、生产风险、创新风险、营销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等多个方面。一些研究(Clemons E. K. , 1995;K. Qien, 2001; Mark L. , 2012)关注企业不同职能领域的抗风险能力。
四 对企业抗风险能力的研究评述
上述研究成果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以往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有关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概念界定尚不够全面。虽然抗风险能力这个术语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和其他绝大多数社会科学领域的概念一样,对于抗风险能力内涵的界定,一直处于讨论当中。特别是当这个概念被移植或应用于不同领域时,随着应用范围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将发生变化。现在有些文献直接将抗风险能力作为一个现成的概念来使用,而没有对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与构成进行全面的阐释。当然,也正因为如此,给企业管理领域研究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概念和理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2)有些文献在探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时,仅侧重于企业应对环境变化时所需的灵活性,关注企业的变革、调节和创新能力。毫无疑问,柔性是企业适应环境的基本素质,也是抗风险能力的重要表现,但是,不确定环境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有时变化剧烈,有时变化轻微。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柔性不一定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相反,维持柔性需要占用一定的资源,会降低企业的效率。适度的刚性有利于企业适应短期内环境中的小幅度变化,减少调节成本,更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本书认为,只有将企业的刚性和柔性加以整合才能较全面地反映抗风险能力的内涵。
(3)对抗风险能力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探讨。现有文献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构成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但并未对构成要素及其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难以对企业培育与提升抗风险能力提供有力的指导。
(4)缺乏基于知识视角的研究。抗风险能力的构成要素可能是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也可能是企业对资源和能力进行管理的过程。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的积累有利于风险的递减,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能力对其增强抗风险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有研究还拘泥于企业资源能力观的视角,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保持与发展贡献不足。
(5)在抗风险能力的演化过程方面鲜有研究涉及。抗风险能力是企业为与动态环境变化相适应所表现出的一种企业能力,同其他企业能力一样应具有演化特征。但在已有研究中,研究方法主要以静态研究为主,缺乏对抗风险能力演化过程的研究。
(6)企业抵御风险的根本目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现有研究中鲜见有关抗风险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