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007年度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刘慧

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本文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均指在高等师范大学开设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既说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是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小学教师的需求,也体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教育界专家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肯定与期望,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落脚点是提高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专业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建设等,方向是自身发展的科学性、时代性、本土性与可持续性。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本文认为,应加强对自身发展经验与问题的研究,高度重视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直面当代小学教育实践的问题与挑战,注重初等教育学院大学化建设。

一 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自身发展状况的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十年发展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前提。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十年发展的经验与问题,是推动小学教育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这不仅能够促进小学教育专业走出主要依靠感性、经验建设的局面,步入理性、科学的层面,还可以从中提炼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促进初等教育学科建设。

(一)深度总结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经验

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以来,经过十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全国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院校,由最初的2所已经发展到今天的近127所;建立了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如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全国初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等;教师队伍建设,无论在学历层次上,还是在人员结构上,都有了显著的改变,以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为例,教师学历由建院之初的7位硕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发展到硕士、博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其中博士占教师总数的20%;初步形成了“2+2”“2+大文大理”“分方向”“综合培养、特色人才”四种人才培养模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了多套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也伴随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逐渐得到重视,以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例,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1998~2007年发表的论文,有关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论文共计171篇,内容涉及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考、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研究、培养模式研究、课程设置研究、师资建设研究、小学语文等学科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研究等多个方面。

上述表明了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十年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我国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实践经验。这是小学教育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前提,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学术论文来看,仅在2007年有两篇涉及对小学教育专业十年发展的总结反思性研究。今后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进行深度总结与系统反思,并注重从中提炼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

(二)聚焦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中的理论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建设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并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理论与模式。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所走过的十年历程,更多的是依赖于经验,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套用高等师范的模式,或沿袭中师的模式的现象,或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的实践探索,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已经探索形成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但从其对培养目标的文字表述上看,存在着定位不明确、表达不准确等问题。如“能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学复合型小学教育工作者”“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基点,为21世纪的小学培养高层次的优质、合格的科研型小学教师”“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特色鲜明”“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小学师资”。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缺乏应有的理论研究,这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应建立在对小学儿童、小学教育、小学教师教育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作为一个新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在其建设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而且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主要问题。如果说小学教育专业第一个十年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从无到有”的实践探索问题,那么第二个十年建设的重点应是“从有到好”的理论指导实践问题,因此,聚焦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问题,应该成为其今后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主要应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小学儿童理论研究。小学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对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特性、差异性、条件等的科学认识,对小学儿童学习规律、特性、方式、条件等的科学认识,是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二是小学教育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应包括当代小学教育性质、价值等基本理论,小学德育理论,小学教学理论,小学管理理论研究等。三是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小学教师专业特性的研究,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尤其是对已经形成的四种模式的理性审视与理论提升,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与中师、专科培养异同的理性审视,以及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研究等。

二 高度重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支撑。专业是以学科为背景培养专门人才的分类方式,任何一门专业都有其赖以存在的学科基础,小学教育专业也应是如此。小学教育专业应是以初等教育学科为基础,培养小学教育所需专门人才的教育专业一个分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支撑。

(一)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缺失”的原因

在过去十年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几乎处在“缺失”的状态。反思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因素,我国的初等教育学科并不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二是教育理论界,虽然自1986年以来已经陆续出版了多部以《小学教育学》命名的教材,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普通教育学教材的相似性,缺乏对小学教育自身、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发生的新变化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因而也并未能促成初等教育学成为教育学类独立的二级学科的标志。三是小学教育专业十年建设期间,更多的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问题,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几乎没有涉及。以学术论文为例,相对较多地集中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有关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论文仅有两篇期刊网上查阅1998~2007年间发表的论文,有关学科建设的论文仅有两篇:殷忠民、刘立德、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阮成武、刘立德:《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及课程建设新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四是初等教育学院主要由中师等专科院校升格而形成,学科建设意识与能力比较薄弱,对学科建设的价值也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也鲜有关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成果问世。这也正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理论基础不明的根源所在。

(二)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方面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学科本身的建设、学术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其中,学科本身建设是根本,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应着力研究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等基本问题。学术队伍建设是关键,初等教育学科的学科队伍建设应注重造就学术带头人,组建学术梯队;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学位点,通过学位点的建设,强化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凝练学科方向,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初等教育学院应加大学科建设的宣传力度,明确学科建设的内涵与价值,营造学科建设的气氛,增强教师的学科建设意识。同时还需要借鉴多种学科建设之经验,赢得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界专家的支持,及全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同仁的通力合作。

(三)立足当代教育新理念重新审视小学教育

科学认识当代小学教育,既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它不同于其他阶段、专业的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伴随着社会变迁,教育改革也随之展开,一些教育的新理念孕育而生,如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人本教育、生命教育等。这些教育新理念更为深刻、准确、明确地体现了教育的真谛,是重新审视当代小学教育的基本立场与视角。依此可以明确:小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初始阶段,是为人的发展奠基、确定方向。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特性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只有顺应小学儿童生命特性,才能促进其生命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当代小学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其他教育形式相区别的独特性所在。当代小学教育的性质决定其任务不仅要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在于把握儿童成长的方向,即不仅要保证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等,为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学习和成为开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打下基础。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才能保证走科学发展之路,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未来的发展。

三 直面当代小学教育实践的问题与挑战

真实的小学教育实践是小学教育理论研究的“活水源头”。走进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既是初等教育学院履行大学职能的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动力与重要资源所在。我国的小学教育,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受教育新理念的影响,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动,无论在观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小学教育理论工作者深入其中,挖掘、提炼,使之服务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同时我们必须关注当代小学教育面临的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这既是当代小学教育发展的困惑与动力所在,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与主要内容。其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教育理念的变化直接带来教师角色的变化,如何理解与履行当代小学教师的角色是困扰小学教师的最为直接的问题之一。从课程教学的角度看,小学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由于小学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课程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这对小学教师综合素养与角色定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小学儿童的角度看,小学教师是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促进者,需要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生命成长能量,那么如何促进?小学教师能为小学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怎样的能量,如何才能有效?这些问题对小学教师而言具有更为深层的挑战。从个人与职业关系来看,小学教师是从事教师职业之人的一个社会角色,小学教师首先是一个人,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生命发展、生活幸福等也需要关注。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做人与做角色的关系,关爱学生生命与爱自己生命的关系?这些都成为今天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教师专业化是近年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各级各类教师都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教育的阶段不同,其教师的专业特性也不尽相同,但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由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不清,许多小学教师对待教师专业发展,在思想观念与实践操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偏颇,如他们所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更多的是停留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方面;对在职培训的认识,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并非出于自己的主动与需要;对实际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渴求培训者给出现成的答案,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与方法等。这种现象在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中也存在。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关注小学教师对待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度以及他们自身专业发展的状况,研究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机制与过程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这是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核心所在,不仅关涉小学教师教育的理论构建,而且还直接影响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与专业化发展。

(三)了解小学儿童生命特性的意识与能力问题

了解小学儿童的生命特性,是小学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与主要任务。但在与一线小学教师的接触中我们发现,许多小学教师并不了解小学生,也不知道怎样才能了解小学儿童。当让他们谈谈小学生的需要是什么时,许多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推测,而不是回到小学生本身来谈。考察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也不难发现,尽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小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科目,但无论课程的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其重点是该学科的知识学习,而不是培养师范大学生了解小学儿童生命特性的意识与能力。如果不了解小学儿童,那么也就很难实施真正的小学教育。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师范大学生和小学教师了解小学生生命特性的意识与能力,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小学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问题

小学既是小学教育的场域,也是小学教育的载体。小学本身具有弥散性的教育功能,认识与开发小学的教育功能是小学教育研究的一项任务。小学管理的科学性是小学教育有效达到育人目标的保证。目前许多小学更多的是靠感性、经验办学,缺乏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作指导。在小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发展定位、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评定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以形成小学管理的科学理论,指导小学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这是以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弱项,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加强。

四 注重初等教育学院文化的大学化建设

初等教育学院处在中师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包围”之中。站在学校的角度,两者都属于学校文化,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但从文化的性质来看,两种文化却有着各自鲜明的特性,不可以也不可能等同。这样,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必然存在着内在的、深层的文化矛盾,直接影响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因此,初等教育学院需要进行文化改造,使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学院的使命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小学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社会由一元向多元、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对今天的小学教师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与挑战,其中有一些具有根本性转变。中师教育秉持传承知识的教育理念,更为侧重技能性,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操作的训练,塑造的“教书匠”可以直接服务于以往处在一元的、确定性社会中的小学教育,却难以适应今天处于多元的、不确定性社会中的小学教育需要。对小学教师而言,面对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他们很难从所受的训练中获得答案,必须具有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今天的小学教育专业必须由塑造“教书匠”走向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小学教师、当代小学教育家。这是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内在要求,也是初等教育学院的使命。

(二)大学文化: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小学教师的沃土

那么初等教育学院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答案只有一个:必须植根于大学文化之中。因为大学文化注重知识创新、学术自由,注重培养人的研究意识与能力,这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小学教师的沃土。植根于大学文化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注重引导教师与学生关注教育科学研究、学术追求,而不沉溺于单纯的教学技能训练、追求眼前成绩与功利性目标之中;面对现实中的问题,不是等待给予、无所适从或无能为力,而是采取积极研究的态度与行动;关注时代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注重培育小学教师自我的高期望值,帮助他们提高文化修养,提升思维深度,积极追求优秀与卓越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小学教师。

因此,初等教育学院必须要重视自身文化的改造,加强文化的大学化建设,以确保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植根于大学文化的土壤之中。正如王智秋教授所指出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将其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沃土中,这对本专业绝大多数办学实体是由中师转型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应强调坚持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当然,初等教育学院的文化的大学化建设不是完全抛弃中师文化,也不是全盘否定中师文化,而是以大学精神为核心,以大学文化对中师文化的“改造”并与中师文化精髓“融合”为基础,既要保持与发扬中师文化中的精华,又要突破其限制。


参考文献


[1] 刘慧:《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第98~102页。

[2] 徐文彬:《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建设》,《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2期;姜玉琴:《盘点与反思:我国学者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研究》,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第53~61页。

[3] 刘慧:《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第13~21期。

[4] 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第25~30页。

(注:本文曾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