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新一代人、平台和项目建立中美互信(中英文对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建立互信的现状

如今,中美间通过各级别的政府活动、市场、个人或民间组织进行的交流,其总体的数量、频率和紧密程度超出了以往任何时候。这些交流增加了彼此的熟悉度、建立了同理心、加强了对彼此政策和利益的理解,从而增进了两国政府和人民间的互信。

许多部长及以上级别的交流虽然重要,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仪式化,而更多有活力的交流发生在中央政府内部较低级别以及地方级别当中。另外,学术、科技、医疗和文化机构及商业组织和其他协会也在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而进行着频繁的合作,培养更加紧密的联系和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有些公司和个人为解决当地、国家甚至国际关注的问题而承担和植入创新型项目。贸易和旅游也在为越来越多的两国民众带来直接接触的机会,同时,留学机会的增加也使得拥有更加长久、深入和多层次的交流经验成为可能。

尽管存在不少仪式性的内容,但两国间高层政府在为解决棘手问题而进行的交流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或者有时增量式的进步,尽管有时这种进步似乎只体现在纸面上。诚然,能够达成协议可以增进互信,但如果协议得不到彻底执行就会使合作受挫,而相互猜疑就会使其他方面的合作更加困难。两国政府都指责对方未能履行某些协议,更不必说契约精神。不管怎样,承诺维持这种双边交流(包括国防和人权方面的讨论)足以证明中美关系对于两国领导人的重要性。

成功的政府间对话对于为中美商务以及民间交流打开大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达成的关于开放中国团体赴美国旅游的协议可以作为一个最近的成功案例。[1]由于个人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签证和续签,双方旅游业的进一步繁荣指日可待。

由于中国政府对外资投资的开放以及成熟的营销方式,美国品牌在中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产自美国使得它们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不过也正是由于和美国有关,当中国官员企图在产品宣传或产品安全规定上做文章时,抑或民族主义者的爱国情绪被点燃时,它们就显得十分脆弱。尽管“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在美国电视上播放,但中国品牌以及中国劳动力在制造家喻户晓的品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获得相应的认可。

美国的传媒和流行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有关美式生活和消费的出版物受到中国民众的极大追捧;美国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在中国随处可见,并且十分畅销,胜过中国同类产品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中国政府加大在美国推广电视广播节目的投入,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展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项目。尽管媒体方面的行动还没有产生太多效果,但孔子学院以及其他语言推广项目已经有效提高了美国学校对中文的重视程度,并为宣传中国政府支持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平台。但有时这些由政府主导的项目会遭到(美国)官方和大众的质疑。

和一贯正式的中央政府间交流不同,地方政府以及民间联系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受到的结构性限制也少一些。一些最具有持久性的项目涉及面较窄,另外一些从单一项目的交流活动开始,后来演变成由双方众多参与者主导的涉及多方面的合作。不过,有的时候,积极的活动发起者未能从其他活动上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例如在组织和联络工作中忽视动员其他方面,从而影响了建立一种可持续的交流渠道。

接下来我们总结了在六个领域里进行的交流活动,这六个领域分别是外交、教育、文化、传媒、商务和民间。在有些领域,例如外交,政府是主角,而在其他领域,企业或个人、民间团体就可能发挥主要的作用。显然在某些领域一个国家或人民比另一个国家或人民做得更多或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例如,中国拥有更高比例的学生学习英语,在学校学习和美国有关的课程,以及去美国留学。同时许多美国文化产品在中国随处可见,并且十分畅销,这比中国同类产品在美国要受欢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