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前言
《联合国研究》是在中国联合国协会的指导下,由复旦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和上海联合国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专业性学术书刊,旨在推动对联合国问题的整体研究。
本期《联合国研究》的开篇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4年5月22日在复旦大学所做的题为“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基于联合国和世界公民的视角”的演讲。潘基文认为,中国人民向来以在国际事务中担当主要角色为己任。他希望青年人成为世界公民,具有全球视野。潘基文用五个“C”:冷静(Calm)、同情(Compassion)、合作(Cooperation)、勇气(Courage)和孔子(Confucius)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勉励青年学生要做世界公民,承担更大责任,做好应对种种问题的准备。
本期《联合国研究》设有“中国、联合国与全球治理”“青年论坛”“联合国机构”“会议综述”等栏目。
2014年1月,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中国联合国协会和复旦大学共同主办,复旦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和上海联合国研究会共同承办的“变革中的全球治理——中国与联合国”国际会议在上海举行。包括联合国负责政治事务副秘书长费尔特曼和联合国秘书长两位特别顾问在内的联合国系统30多位官员出席会议。与会嘉宾围绕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清洁能源和食品安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公私伙伴关系等议题进行了广泛对话和深入研讨,特别是就中国和联合国如何在全球治理中相互合作发挥领导作用建言献策。本期“中国、联合国与全球治理”栏目选登了四位嘉宾的主旨发言,其中一篇是2013年9月上海联合国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主题发言。
“青年论坛”栏目的六篇文章涉及联合国安全、发展和人权三大支柱。于宏源的论文分析了世界能源消费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清洁能源与大国竞争的关系,并对东亚地区的能源困境及清洁能源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其认为,只有推动全球合作,才能实现全球绿色发展。刘铁娃的论文对我国政府和学界对“保护的责任”的立场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中国在“保护的责任”问题上的态度,也有益于中国和国际社会通过良性的合作互动来推动“保护的责任”作为一种新国际规范的建构。张春的论文概述了国际社会关于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咨询、讨论和谈判进程,认为实现目标浓缩与合法性保存的平衡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也是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机会,建议中国可致力于推动建构利益-责任-命运的“三位一体”共同体以促进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设置。祁怀高的论文阐述了联合国在全球安全治理、发展治理和人权治理中的作用,指出了全球治理主体多元、机制重组、议题增多等特点和趋势,并就联合国如何强化全球治理理念、协调全球治理主体、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提出了思路和对策。王媚的论文解释了冷战后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上相互合作和支持的一面,又具体分析了相互竞争和形成挑战的另一面,提出中国既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又要高度重视与本地区区域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金彪的论文分析了联合国在应对叙利亚危机中表现出的“能力赤字”及其影响,指出联合国要加快改革、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合作,提高应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能力,但要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不能为了能力而放弃原则。
联合国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系统。除了六大主要机构,还有大量专门机构、附属机构和各种项目、基金等。本期“联合国机构”栏目介绍了三个机构。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司法机构,总部设在荷兰海牙,是唯一总部不在纽约的联合国主要机构。它依照国际法解决各国向其提交的法律争端,并就联合国机关和专门机构提交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成立于1997年,总部也设在海牙。化学武器是唯一在法律上被禁止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努力下,全世界80%的化学武器被解除。由于在解除叙利亚化学武器中的贡献,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获得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联合国大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一个特别的研究机构,是联合国的智库。联合国大学总部设在东京,在全球有15个研究机构和计划,构成大学网络。这三个机构反映了联合国机构的全球性、专业性和多样性。
“会议综述”栏目介绍了三次各有特色的会议,包括2014年1月在上海举行的“变革中的全球治理——中国与联合国”国际会议、2013年11月在韩国举行的第13届东亚联合国研究研讨会、2013年9月上海联合国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上海、中国与联合国”主题演讲会。这三次会议反映了我国学界对于联合国问题研究的进步、活力和影响。
在此,感谢各位作者的赐稿,也感谢为本期《联合国研究》出版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同事和朋友。
张贵洪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