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10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一)生产率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这部分研究内容采用的是每年2万多家企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库,主要采用随机前沿模型(SFA)方法和非参数成本前沿模型方法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从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成本效率等)角度分析中国工业增长的效率以及背后因素。研究发现下列观点或对策。

(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持续。无论是1995~2002年大中型工业38个行业数据,还是1995~2004年的28个省市地区的大中工业数据,研究都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逐渐成为大中型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源泉。

(2)世纪之交中国工业的增长模式正朝着集约型转变。无论是从大中型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源泉,还是从工业企业成本变化的五大要素分析,大中型工业的快速增长已经由转轨初期的单一资本扩张驱动模式,开始向以技术进步为主和资本深化为辅的多引擎推动模式转变,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而世纪之交似乎是一个转折点。

(3)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已成为区域经济和谐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依然显著,但无论是人均产出还是增长速度,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TFP对缩小地区间工业发展差距的作用日渐突出,资本要素的作用逐渐减弱。

(4)竞争、私有化改革、FDI以及稳定的宏观经济大环境是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快速增长、工业增长模式转变的背后因素。

(二)资源环境约束与中国工业增长模式

这部分主要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方法,研究资源、环境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环境约束与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污染物的影子价格与减排的市场机制构建,以及考虑环境、能源因素对中国工业效率的评价。叙述如下。

(1)区域间环境工业协调性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关系较为和谐,但是中西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普遍较低,陕西、山西、广西、甘肃和宁夏5地区工业与环境关系严重失衡。

(2)实现环境工业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工业经济结构升级速度、深化产权结构改革,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加大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投入强度,加强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经费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在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限制高污染、高能耗性产业的进入。

(3)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中国工业高速增长、污染减少的核心动力;环境管制对中国工业增长的抑制作用尚未构成实质性影响;产业环境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污染减少的贡献日益增大,逐步成为我国工业增长模式转变的中坚力量。

(4)基于so2影子价格的特点,确定减排的合理补偿标准,构建so2排放许可权交易市场,用市场机制推进减排持久深入展开,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低碳经济与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主要涉及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这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是从三大产业(第一、第二和第三次产业)、八大部门(农业、采掘、制造、公用、建筑、运输、商业以及第三次产业其他部门)以及工业内部39个行业,采用指数分解方法(IDA)分别分析能源消耗、碳排放变化的背后因素,探索低碳发展的中国路径与政策选择。本文通过考察1994~2008年我国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总体趋势及特征,并基于指数分解方法,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碳密度、能源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四大效应,从能源结构、节能技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四个方面,探讨我国低碳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结论与对策。

(1)经济规模高速增长是碳排放量、能源消耗剧增的第一大推手,不同行业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相差显著。平均而言,经济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增加15MT(百万吨)。近年来碳排放的理论增长规模年均高达4.5亿吨。同时,不同行业万元GDP增长的碳排放效应差异显著。适度控制工业增长速度,转变工业增长模式是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碳密度居高不下,是我国低碳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总体碳密度下降的减排效应不是非常显著,但是,碳排放密度下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显现出我国能源结构正朝着以清洁能源为主导方向转化的迹象。碳密度下降主要依靠调整能源结构,特别是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因此,开发清洁能源技术、逐渐调整能源结构,将是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渠道。

(3)技术进步推动能源强度下降,是减排的核心动力。1994年万元GDP的综合能耗为2.22吨标煤,2008年下降到1.28吨标煤。相应地,能源强度下降导致碳排放理论减少24.33亿吨。平均而言,能源强度每下降1个百分点,碳排放理论上减少33MT。我国目前的能源强度仍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巨大,2006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因此,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低碳发展的核心。

(4)经济结构的重型化,特别是制造业比重提高加剧碳排放的增长。1994~2008年间,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和过度工业化导致碳排放量增加6.13亿吨,占实际碳排放增长量的20%。特别是,制造业的比重从1994年的33.9%,增长到2008年的50%,制造业比重上升导致碳排放量增加8.95亿吨,平均而言,制造业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就增加56MT。调整经济结构,适度控制重工业增长速度,是我国低碳发展过程中痛苦而必然的选择。

因此,基于本文的分析与国际经验,我国低碳发展的着力点与政策选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低碳发展要从制造业入手减少能耗,从火电环节提高煤电的转换效率。第二,通过碳税、金融等政策手段,调整和优化行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服务业,优先发展低碳行业。第三,技术进步是减排的核心动力,依靠清洁能源技术,加大节能技术、工艺的投入,降低行业终端能源强度。第四,发展可再生资源,利用河流和海洋等自然资源,发展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改善我国能源结构,降低综合能源的碳排放密度。第五,适度控制高能耗工业发展速度,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实施限制政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