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10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经济的高速优质增长和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一直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懈追求的两个重要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并非蛋糕做大了就可以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只有兼顾公平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也并非蛋糕分得均匀了就无忧无虑,只有兼顾增长的公平分配才是有意义的。

数据表明,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缩小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一般说来,根据历史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有体制外和体制内两种方式。体制外的方式是将富人变穷,从而达到共同贫穷;体制内的方式是将穷人变富,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最应关注的是低收入群体的问题,即贫困群体的收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否有所改善的问题。

从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问题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着两类典型的反贫困方式:一类是通过刺激经济增长使穷人在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好处的“涓滴式扶贫”;另一类是以社会保障政策为主的“瞄准式扶贫”。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和我国实行的一系列扶贫政策总体上属于后者。

与上述反贫困方式对应,形成了两种主要反贫困理论:一种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涓滴式扶贫”效应会自动减缓贫困。这类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贫困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了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的充分必要条件的观点。另一种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会自发地起到减缓贫困的作用,经济增长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由于富有群体拥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要素优势,使富有群体在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贫困群体更加贫困,贫困程度无法缓解。政府应通过“瞄准式扶贫”缩小贫富差距。两种理论均从扶贫角度提出了经济增长对于贫困发生作用的两种方式。两者的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是否能够起到自动减缓贫困的作用,什么因素使得增长更加有助于解决贫困,以及从增长中获得的收入分配是否更加有助于解决贫困。

“亲贫困增长”理论的提出对于此问题有了更新的阐释。“亲贫困增长”的概念由Ravallion Martin(1994)正式提出,指的是能够使贫困群体参与经济活动并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经济增长。自Martin提出亲贫困增长后,国外对这一理论有一些研究,国内该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了测算,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第一,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只能维持共同贫困;有了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也不一定达到共同富裕。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和增长方式是“亲富”的增长,会加大贫富差距;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和增长方式是“亲贫”的增长,能够减缓贫困,是一个需要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涓滴式扶贫”是“瞄准式扶贫”的基础,“瞄准式扶贫”是“涓滴式扶贫”的修正和补充。但“涓滴式扶贫”和“瞄准式扶贫”怎样配合才能达到最优,既有利于减缓贫困,又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即亲贫困增长,需要深入研究。

第三,贫困与反贫困、贫困与经济增长、贫困与收入差距等一系列理论如何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测度,完善我国亲贫困增长理论及测算、分解技术,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定量信息和数据支持还需进一步研究。

第四,对于为防止较高速度的经济与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导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找到有助于低收入群体脱贫解困的有效制度,解决好一定经济增速下的共同富裕问题而制定“瞄准式扶贫”政策需要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这个项目将要研究的贫困识别、亲贫困增长判定(亦即经济增长是否具有自动减贫的效果)及其因素分解、亲贫困增长指数构造、亲贫困增长政策效应测度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是否有利于低收入者,结合收入分配状况和贫困水平的变化来审视中国经济增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