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华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满与汉
无论是否愿意,当代中国人都需要面对历史中漫长的王朝国家兴替现象,以及在这一进程中丰富的差异性文化群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演变。清朝末年,王朝“天下”和家国政治受到“西风东渐”强烈的影响,数千年王朝演替的中国历史为“革命”所终结,国家政治中差异性群体关系在政治变革中被重置,汉满成为这一关系重置的关键之一。
在革命者话语中,种族-民族建国日炽,王朝国家政治生活中“华夷”话语为种族-民族话语所替代。革命者将“汉人”解读和想象为向“满人”追讨主权的革命种族-民族群体,“满人”则被描绘成需要驱逐回到东北祖地的侵略者,汉满被敌对化,呈势不两立之态。与此同时,在执掌朝政260余年的皇亲贵族、统治层和大多数臣民思想观念中,王朝“大一统”传统观念持续产生着影响,社会上大多数人仍然负担着不同的封建义务。以生存为第一目标,种族-民族话语并未真正将种族-民族意识提升到国家建构的层次。因此在清末,清王朝传统统治区域各差异文化群体的大中华民族国家建构呈现复杂情势,凝聚还是消散成为王朝中国转型的历史焦点。
革命派代表汉种-汉民族利益动员农耕文化群体精英,极欲终结王朝政治并建构汉-中华主权国家的目标最为清晰,形成社会运动;改良派或立宪派则在王朝国家政治危机中洞悉变革国家政治的更大包容性历史趋势,成为推动主权大中华国家建构进程包含清王朝全体臣民的推动力量。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昔日不同地域的臣民,大多未接受过多近代化观念的真正影响,只是在历史的惯性中接受了“五族共和”。满洲-满人身份在国家政治转型中被重塑,历经“革命”洗礼,“满人”变身“满族”而成为“五族共和”的大中华民族国家平等成员。
王朝中国这种国家转型和政治格局变迁,20世纪初被日本学者解读为所谓“清朝非中国”,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领土提供理论基础,而今有人则重抄旧论,将辛亥革命解读为汉人从清帝国独立建国的分离主义运动,以服务于他们所不能明说的政治目标。回溯汉满关系转型的历史过程,会帮助我们理解在王朝政治危局中满汉关系如何遭遇重置?是什么决定了汉与满走向“五族共和”?汉民族主义建国方案如何被抛弃?大中华民族国家建构在历史的关键期为何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