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走向“日常审美时代”
这是个“日常审美”的时代,也是“生活美学”的时代!
中国的审美泛化,并不仅是个本土的现象,而且也是属于“全球审美泛化”(Global Aestheticization)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文化与学术却可以走在前沿。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从曾经的“非审美化”时代转型而来的,由此而来的社会文化转变在全世界都独具特色,对其进行研究也别有价值。与此同时,华夏文化本身就拥有“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现代美学家们则继续倡导“人生艺术化”,对这一传统与其当代转化进行“深描”,就更有特别意义。
这个新的全球时代,需要新的阐释。以李雷为代表的中国“80后”青年学者们,一方面,开始积极聚焦于对“日常审美”时代的深入阐释;另一方面,已经致力于对“生活美学”的史论建构,李雷就在前一个方向上踏出了坚实的步履。《日常审美时代》就是他毕业这些年来工作的一次总结,它的出版可喜可贺!
按照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理解,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要拓展美学,有两类理由:“一类就是建基在现实被设计与时尚化的当今方式之上的,另一类则是建基于对这种现实的理解与阐释基础上的。”韦尔施所谓的“新现实”,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它构成了一种深浅不同、全球蔓延的新历史过程,而中国的审美化进程恰恰是相当深入的。
这就意味着,要对这个“日常审美”时代进行研究,就要一方面对于这个新的时代进行“深描”,另一方面也要对这种新的现象进行阐释。《日常审美时代》恰恰在这两方面着眼,对于当今中国的审美现实与文艺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探讨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中国命运、消费时代的身体美学、唯美主义的中国适用性,现代“人生艺术化”的思想,如此等等,试图在中西文化互动中来做学问。
我始终认为,当代的审美泛化包括两个互动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越来越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也就是当代艺术逐渐走向生活。在《日常审美时代》里面,作者特别关注到了诸如波普艺术的当今艺术形态,特别是公共艺术对于日常审美的深度参与,这一点其实抓得是非常准的,而且作者也集中笔墨对其进行了探讨,值得读者关注。
实际上,公共艺术的问题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公共艺术的本质和公众性是相关的,公共艺术可以回到生活美学来重新思考问题。公共艺术是按照现代艺术原则与美学理论构建而来的矛盾修饰法,并逐渐拓展到当代艺术的疆域之中,而今要走出这种现代主义模式,回到生活美学来重新思考公共艺术的公共定位,这是非常可以肯定的。
《日常审美时代》这本新著,还让我想起国际美学圈那位友人韦尔施之“超越美学的美学”的观点。但这里的超越并不是“超验”意义上的哲学超越,而是“超逾”的意思,所以,将韦尔施的美学命名为“超逾美学”似乎更为准确。美学逾越了传统的边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学跨界”的问题。
韦尔施在1995年芬兰拉赫蒂举办的第13届国际美学大会上,第一次发表了这种看法。当时他的想法就是:美学学科应该超越狭隘的艺术框架的限制,将艺术之外的审美现象也纳入思考的范围,这包括了科学、政治、经济、设计、生态和生活世界等。美学应该探讨和涵盖审美现象的全部领域,给出关于美学的充分解释。
有趣的是,2013年波兰克拉科夫举办的第19届国际美学大会上,韦尔施再次以“超越美学的美学”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但是,他却考虑要重新修正这种观点。可以被当作历史文献记载下来的是,当韦尔施在近二十年后重提“超越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著名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两位国际学者就在现场争论了起来。
伯林特指出,韦尔施说的并不是“美学超越美学”,而是“美学超越艺术”。其实,二者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矛盾,韦尔施试图超逾的就是“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况且在突破这种美学藩篱上,伯林特要求走向环境,韦尔施则主张回到生活,岂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意味着,国际美学界在超逾艺术、扩展美学的路数上仍是基本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日常审美时代》也在追随这最新的美学走向。
然而,韦尔施最新的阐释却是,美学超越美学固然没有错,但是,当今艺术已经变成了“超越艺术的艺术”。也就是说,艺术超越了传统自律论的艺术,因此,这种超越美学的“美学转型”就是必需的。韦尔施还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今天这样的状况再过个将近20年会怎样呢?在我看来,艺术和艺术家自身已更多地转到了超越艺术的艺术的方向。……艺术家宁愿尝试介入非艺术的语境,或强化我们的审美感觉,或发展新的审美实践和策略”,这也就是在艺术与非艺术边界工作的当代艺术所致力于的新取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审美时代》不仅聚焦于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而且关注当今艺术的转向,它将会成为这个“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代的崭新注脚,而且是来自青年文化的特色注脚。期待这本新书,能带给读者们更多的启示。
是为序。
2014年5月26日写于纽约第五大道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