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 人口老龄化概念界定
人口老龄化一词是由英语“Aaging of Population”翻译而来的,自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我国才开始从联合国文件中引用该词。在老龄化的研究文献中,“老龄化”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人类个体的老龄化,是指伴随时间的推进,个人年龄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增长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是单向且不可逆转的,所以,由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其结果必然是人的死亡;另一种是人口群体的老龄化,即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人口的群体性老化,是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或群体平均寿命延长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而是人类发展进步所出现的必然规律。按照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词典的说法,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增大。那么,本研究所说的人口老龄化就是指后一种含义。
衡量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指标体系通常有三类,它们分别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指标体系、速度指标体系和抚养比指标体系。那么,按照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一书的标准说法,即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判定指标主要包括老年人口比例、少儿人口比例、老少比及人口年龄中位数(见表1-1)。其中,老年人口比例是最常用的判定指标。由此,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表1-1 国际通用人口类型指标
就目前多数学者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成果看,多数学者指出:中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逐步提高,人口高龄化、老龄化相伴而生,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
笔者认为,把“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列为特点的说法还有待商榷。正如学者姜向群认为,生育率下降而导致出现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因为不仅许多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程度的老龄化,而且发达国家在经济未现代化之前也出现了老龄化。此外,关于学术界某些学者把“女性老龄化问题”也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更是有些不切题意甚至是以偏概全。
二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30多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升。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又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生育率持续下降以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加快,甚至被列入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据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2月发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到2009年底,我国人口总数达133474万,相比2008年统计的人口总数,足足增加了672万人,其自然增长率为5.05‰;2009年,全国的出生人口数是1615万,死亡的人口数是943万,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2.13‰和7.08‰。其中,0~14岁的少儿人口数是24663万,少儿人口的比例是18.5%;15~59岁的劳动人口数是92097万,所占比例是69.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是16714万,所占比例达12.5%;统计数字还显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是11309万,其所占比例达到了8.5%。可见,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年型的国家行列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一直处在增长状态,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大,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也不得不需要及早做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准备工作。
同样,从这份201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底,我国城镇的总人口数已有62186万,其所占比例达到全国总人口的46.6%。在我国大陆范围内,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的老龄化水平尤为凸显。毋庸置疑,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必然会对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那么,城市在面对老龄化直接带来的养老问题时,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而且要着眼于城市发展的大局。因此,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既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呈现的特征,也有利于更有效地应对老龄化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三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统计,目前我国总人口13.71亿,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亿,占8.87%。同2000年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到2020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596万人进入60岁以上的老龄时期,大约到21世纪4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结果,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从7%上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用了115年,美国为66年,日本为33年,而我国大约为25年。1970年因我国为控制人口增长而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到2030年将比世界各国出现的老龄化更为严重。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困难、缺口加大的主要因素。我们是在尚未进入富裕社会的条件下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面临的挑战是突出的。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
(1)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1.77亿,世界上60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中国,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据统计,大概到204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到30%。从2005年的11%到30%,中国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而许多国家用了100年的时间,我们的进程大大快于其他国家。
(3)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
(4)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而青海、宁夏等西部省区到2010年左右才进入老年型社会,相差约30年。
(5)历史欠账较多。我们国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是没有养老积累的,这个包袱留到了现在,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6)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而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2.城镇人口流动进程加快,城镇人口结构复杂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化,客观上已成为城镇养老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目前以各种形式进城务工和谋生的农业人口大约有1亿,而且以内地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为主。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以城镇居民职工为主要覆盖对象的养老保障体系必须认真考虑城市人口变化的新特点,不能忽视农民工的问题,不能忽视人口流动范围扩大、流动性加大带来的养老问题。
3.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龄人口比例上升
在上海,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为26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9.6%;北京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88万,占总人口的14.6%,据预测,到2025年,北京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416万,占总人口的30%;2006年底,天津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48.81万,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5.68%。据统计,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9.6%)、天津(15.68%)、北京(14.6%)、江苏(13.75%)、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省市。老龄化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4.经济体制市场化,经济运行结构渐趋一元
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环境逐步形成,人、财、物在全国范围内依照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进行流动,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其作用和影响尽管不会很快完全消失,但逐渐由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所取代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像户口制度、收入差别等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的发展障碍,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法制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消除,我国必须认真考虑这些变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