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插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图文相异的阅读功能

图文相异情况的出现,虽然有一些是由刊刻过程中的粗制滥造所造成的,但是也有很多源自插图创作者的有心之举。从阅读角度而言,这类插图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别样的阅读视角,它如同一根引线一般,引导读者进入插图所拟定的阅读视域。读者通过插图的提示和表征,对文本内容做出相关的意义阐释。下面笔者从四方面归纳总结插图是怎样与文字发生互动、进而对读者阅读产生影响的。

(一)扩充对应文字内容,拓展读者阅读视野

这里所说的“扩充”,指图像在对应文字叙述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有内容的增加和补充,它使图像表现的内容较文字更为丰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文字未叙之内容,即图像所现而该页文字所未见。如叶逢春本《江东吴侯威仪壮室》《周瑜帅府》,两图作为单独的景物图,虽然都不是该页文字叙述的主要内容,但却是作为展现故事发生地点的重要环境,别具匠心。二是合并,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合并数页文字内容,即文字在一个页面内没有完成对某个事件或场景的交代,叙述延展到后续页面,图像对此事件进行绘制,将前后几页内容进行综合,选择在其中一个页面之上完整呈现这个事件或场景。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刻板大小所致,文字在半个版面内难以完成对一个事件或场景的叙述,但是图像对构图元素的选择较线性序列中的文字形象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因此,可以通过形像选择对文字进行综合处理,使读者通过一个画面欣赏到故事全景。如双峰堂《三国志传》图《鲁肃引孔明谒见孙权》,插图所在页面内的文字叙述为,孙权云“今日天晚,不可相见”,至下一页他又云“聚文武于幕下”,孔明经过与江东儒士一番激辩后才最终得以与孙权见面。插图将这个延续在几个页面内的事件联结在一起,向读者完整展现了三人相见的场景,赋予读者一个完整的图像阅读体验。

第二,合并事件,即同一页面内的文字分别叙述了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几件事情,插图将这几件事情融为一体,放置在一个画面内。如双峰堂《三国评林》图《蒋干拜访周瑜叙旧》(见图1-19),蒋干乘舟过江和蒋干拜见周瑜是顺时发生的两件事情,而两件事情的发生地点并不相同,前者发生在长江之上,后者发生在周瑜大帐之中。但是,在插图中,蒋干之舟和周瑜之帐同时出现在长江之上,通过“长江”这个地点将两件事勾连在一起,不仅突出了长江天险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地位,也以绘画手段加强了故事的戏剧效果。从古代小说插图发展的历程来看,早期上图下文式插图对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事件做合并处理的情况并不多见,明末以后,随着单页大图式插图的发展,图像的时空表现手段和类型才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有关这一点,将在第三章中详细论述。不过,正是因为上图下文式插图时空合并图式的少见,才显得弥足珍贵,这也恰恰体现出插图在发展历程中不同版式之间的影响和借鉴关系。

图1-19 双峰堂评林本图《蒋干拜访周瑜叙旧》

(二)压缩对应文字内容,聚焦读者注意点

与“扩充”相反,压缩主要表现为图像对原有文字内容的有意减少。插图有限的画幅空间难以承载文字叙述所涉及的所有人物、场景、事件,因此不得不对这些内容进行筛选和汰择,最终保留的图像就是插图意在重点凸显的内容。可以说压缩只是图像构图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乃是凸显某个主体,为读者找到一个阅读中心,通过聚焦读者的注意视线,为阅读提供便利。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于对应文字之内容,有选择性地描绘其中一部分,可以是减少人物,也可以是减少场景,总之通过对文字的提炼,达到精简构图元素的效果。如朱鼎臣辑本图《子敬入见周瑜》对应的文字内容前半叶叙述吴夫人与孙权对话,后半叶叙述子敬、程普、张昭等见周瑜,插图内容不但完全排除了前者,对后者也只保留了子敬、周瑜二人,意在通过凸显子敬这个联系周瑜和孔明的中介形象,提醒读者关注周瑜、孔明二人之间前后情节的连续性。二是将对应文字叙述的主要内容拆分为几个部分,以几组插图对其分别加以表现。孔明舌战群儒是最具代表性的典范,这是一个发生在同一空间中不同场景的片段故事,但是由于插图画面有限,难以将如此纷繁的人物和巨大的空间容纳在一个场景中,于是化整为散,将这个“群儒”的场景拆分为孔明与每组儒士舌辩的单元场景,如摄像镜头般以场景切换的方式呈现这一全景式空间故事,如郑少垣本以连续七幅图像加以再现。通过场景的拆分,每个人物形象及其相关空间背景得到了放大和强化,在图目的提示下,读者不仅可以体察到人物形象的内在精神,而且可以在插图的连续变化中感受文本叙述进程中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位置变换。

(三)替换对应文字内容,转移读者注意点

所谓替换,即图像对图目或文字内容做出了更改,使得图像所绘之内容与图目或文字内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具体而言,图像往往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图目或文字进行改动。首先,改变环境。如叶逢春本图《玄德迎孔明在舟议事》,将地点由“城上”改为“舟中”,双峰堂《三国评林》图《周瑜喝斩曹公来使》将文本中的地点“帐中”改为“船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改变,是因为两图对应的文字分别叙述了两件顺时发生的异地事件,前者是玄德舟中迎孔明后在城上议事,后者是来使渡江见周瑜后被斩帐中。插图并未对每件事进行细致刻画,而是通过地点的替换联结两件事情,暗示其时间地点的顺延与变换。其次,改变人物。叶逢春本《孔明见孙权以问曹操事》一图将文中孙权与鲁肃之间的对话改为孙权与孔明,《孔明鲁肃二士计风》一图将文中孔明和周瑜二人计风替换为孔明和鲁肃,人物的替换多是刊本错漏之误。再次,改变事件。如双峰堂《三国评林》图《周郎听赋奋志大怒》(见图1-20),图像所绘为周瑜送别诸葛亮的情景,发生在周瑜大怒之后。图像和图目虽然出现了些许矛盾,但是却联合起来展现了故事的全过程。上图下文版式尚处于小说插图发展的初期,插图尚未发展到如晚明时期的单页大图式那样擅长刻画人物神态,与具有情节意味的“送别”场景相比较,“大怒”的表现尚具有一定难度。从上图下文式插图的整体构图来看,人物的神态表现都显得相对单调而缺少变化,这也正是促使插图做出更改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1-20 双峰堂评林本图《周郎听赋奋志大怒》

(四)变化顺序,延长读者注意时间

变化顺序指图像所绘之内容与对应图目或文字内容不相符合,而与其他页中的图目和文字内容相符合,换言之,即插图的图目、文字内容出现了错位。具体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图像先于其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出现在该页之前,如叶逢春本《孔明令鲁肃造七星台》,该页文字只提到诸葛亮能化解周瑜之忧,尚未提及化解方式,而图像却先于文字交代了这个解忧之法。二是图像晚于其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出现在该页之后。如熊佛贵本《关羽独行千里》,图像所绘关羽单骑匹马,荷刀独行,乃是前两页的内容,而图像所对应的文字乃是关羽走后、曹操部下众将谏言的情节。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前出现的插图可以帮助读者预知后文内容,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促使读者在后续阅读中探寻结果并发现乐趣;而推迟出现的插图,通过图像记忆的追溯方式,为读者树立文本中的重点形象及相关事件,使读者在重温图像的过程中加深阅读的回味之感。无论是提前预知抑或是推迟出现,都是为了延长读者的注意时间,使读者将阅读焦点集中到插图所呈现的人物和事件之上。

以上,我们分析了与文字不相符合的插图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插图对文本的特殊处理方式及其对读者阅读的影响呢?归结起来,上图下文式插图的两种属性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插图画幅的有限性。在图文同页并存的版式中,插图一般只占据页面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在有限的画面内涵盖全部文字叙述内容,对插图的表现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有效地展示文本内容,插图创作者不得不频繁使用精简、压缩、拆分、替换等手段,通过汰择保留那些最重要、最精彩的人物或事件。其次,插图的二维平面性。与文字所展示的发生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的情节不同,插图是在二维平面的画幅中对文本进行虚拟和创作。构图的经营布局固然可以模仿故事发生的现实空间,但是却难以确切表现时间的先后与延续。如何使二维平面的向度容纳三维时空,对处于起步状态中的小说插图创作来说殊非易事。解决这个难题,插图创作者的办法是以空间表现时间,即通过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的转变表现时间的流动。这种方式将图像的视觉表现与读者的知觉感悟联合起来,从而构建出一个兼具时空概念的绘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