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崛起:中原经济区论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原崛起目标的提出与深化2010年2月21日,河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同志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座谈会,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根据卢展工的讲话精神和要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科研力量开展了专题研究。这是笔者主持的中原崛起总体思路的系统化研究成果之一。

“崛起”不是生存,也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或对全局有重要影响力的强势地区。所谓中原崛起,简言之,就是经过长期努力,使河南成为与其历史传承、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相适应的中国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区域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 “中原崛起”的提出与演进

从目前可以查到的文献看,最早提出“中原崛起”概念的是李长春同志,时间是1992年1月。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长春同志以《加快改革开放,实现中原崛起》(收入1997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团结奋进振兴河南》一书)为题撰文提出:“从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出发,为促进东、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中原的振兴和崛起”,并指出,“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中原一定能够再度崛起”。2003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对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的题为《埋头苦干实现中原崛起》的访谈。李克强指出:“目前我国经济正由东向西梯度推进,世界性产业转移也由我国沿海向内地延伸,河南这样一个中部省份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在中原崛起。”2003年7月,河南省委第七届五次全会召开,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对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发展布局、战略举措、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第一次以省委全会决议的形式,向全省人民发出“实现中原崛起”的号召。此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中原崛起的内涵和目标做了进一步梳理和凝练。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充分肯定了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指出中原崛起符合中央的精神、符合河南的实际、符合全省干部群众的愿望,要求聚精会神抓好落实,努力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实现更大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2006年10月,省第八次党代会对新形势、新阶段下加快中原崛起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2008年7月,省委第八届八次全会进一步阐释和丰富了中原崛起的内涵和总目标。

二 中原崛起的内涵与标准

在所有表述河南发展和前景的“话语体系”中,“实现中原崛起”无疑是最为明晰、凝练和透彻的表达,最富有时代精神,最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其内涵和标准呈现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拓展的动态特征。

第一,中原崛起的内涵是实现中原崛起,是关系河南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的战略构想和谋划,关乎河南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局,关乎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历史走向,关乎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福祉。这里从4个维度对中原崛起加以审视,可以发现它包含了4个要素。一是从河南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审视,中原崛起意味着河南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基本实现工业化;意味着建设经济强省的宏愿得以实现,多灾多难的中原大地重现历史的辉煌;意味着“全面小康”在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成为现实,中原儿女交出无愧于先人的合格答卷。这对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二是从河南与同处于经济相对落后地位的中西部省份比较来审视,中原崛起意味着河南的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推动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在包括中部崛起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基本完成的背景下,未来区域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原崛起“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三是从河南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来审视,中原崛起意味着河南的发展要有更强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模式的创新等途径,不仅要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大而强与富而美的统一,还要实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统一;不仅要推进物质文明加快发展,还要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不仅要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还要以提高人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四是从作为经济区概念的角度审视,中原崛起意味着河南经济发展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增强,构筑起对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的“中原平台”。从更为广义的外延出发,中原不仅包括河南省,还包括与河南地缘相亲、人缘相通的周边地区,如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等。目前,这些地区已分别与河南省的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济源组成跨省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并已展开不同层次的合作,有着进一步聚焦中原崛起的基础和条件。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原崛起不仅仅是河南的崛起,更是中原经济板块的整体崛起。而作为其主体,河南有着更多的责任,也应有更大的作为。

第二,中原崛起是河南几届省委、省政府决策思路的继续和拓展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向上,由提出“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把人口大省建设成经济强省”,到明确“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使全省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在战略目标确定上,从提出“一高一低”,到强调“两个较高”;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由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到“四大战略”(加上“城镇化战略”),再到“五大战略”(加上“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在发展途径上,从提出“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到明确“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在发展布局上,从提出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头并举”,到明确“建设大郑州”,培育“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的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切,反映了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思路不断聚焦的过程。

第三,中原崛起标准的不断深化。2003年7月,省委第七届五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界定了中原崛起的标准,包括三层意思,即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这显然是在经济层面并从与全国比较、与中西部其他比较以及河南自身的社会嬗变三个维度,对中原崛起深刻而精辟的诠释。2003年12月,在省委第七届六次全会的讲话中,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进一步阐述中原崛起的标准——“中原崛起的目标,核心是经济内容,也包括了人文指标和社会稳定的内容。实现中原崛起,加快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时,必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必须改革发展稳定全面推进”。2006年10月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实现中原崛起,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惠及全省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2003年省委第七届五次全会提出,中原崛起的核心标志是“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2006年省第八次党代会修改为“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省委第八届八次全会进一步修改为“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由“赶上”到“赶上或超过”再到“超过”,是依据中原崛起的态势做出的必要调整。

三 中原崛起的实践探索与历史方位

“实现中原崛起”,凝聚了河南决策层励精图治、在中原大地书写壮丽诗篇的坚定决心,道出了亿万中原儿女的共同心声,它不是一般的经济目标,而是立足省情,深思熟虑做出的政治决断。从目标的确立到思路的形成以及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原崛起经历了艰辛的历程。

(一)中原崛起的实践探索

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2年年底)。这一时期,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方针;确立了“一高一低”(经济增长高于全国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的目标;做出了“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的决策;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理念;推动了县域经济“十八罗汉”闹中原;实施了高速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破题启动阶段(2003年年初至2004年年底)。这一时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提出中原崛起的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明确“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路径;确定了中原城市群等四个板块的区域布局;提出并实施了开放带动主战略;推动以郑东新区为核心的“大郑州”建设等。

大力推进阶段(2005年年初至2009年年底)。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大跨越”(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两个建设”(和谐中原建设、党的建设)的任务。省委第八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号召贯彻中央“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三项要求,奋力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主要包括推进工业强省建设、文化强省建设、和谐中原建设、新农村建设、平安河南建设、河南形象建设、党的建设。

全面提升阶段(2010年以来)。虽然经过不懈努力,河南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在此认识基础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四个重在”作为河南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实践要领,重点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的问题。

(二)中原崛起的成效与瓶颈

近年来,河南上下围绕崛起谋发展、围绕跨越做文章,在中原崛起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连续4年超千亿斤、连续10年居全国第1位;全省工业总量于2005年升至全国第5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并实现了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转变。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走势呈现惊心动魄的“V”形反转,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在逆境中迈出了中原崛起新步伐。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受危机影响和自身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仍不理想,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外贸出口预期目标没有完成。二是人均财政收支水平处于全国后列,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广大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矛盾化解、社会管理等工作面临新压力,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挑战,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难度加大。此外,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一些国家债务危机还在暴露,金融领域风波未平,各国刺激经济政策进退的抉择十分艰难,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因此,对于中原崛起而言,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相互影响,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两难”问题增多,加快中原崛起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

(三)中原崛起的历史方位

当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发展阶段,既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强劲内在需求、巨大发展空间,客观上又持续加大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承载的压力;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整体层次,又形成了尽快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倒逼压力;处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阶段,既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利条件,又面临破解“三农”难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压力;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交织的特殊阶段,既有加快发展、走向富裕的共同期待,又有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利益诉求的相互碰撞;正处于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特定阶段,既存在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市场格局重新洗牌的机遇,又面临国际国内经济不确定性、扩大开放难度加大的挑战。我们应准确把握这一特征,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努力保持好态势、好趋势、好气势,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扩大开放的途径来破解发展中的制约,用加快发展的步伐来实现发展的目标。

(原载《领导参阅》201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