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国家、民族之“三重认同”研究初探:以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院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一)办学定位确定为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院校最初萌芽与发展阶段。为适应新中国成立时的需要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才需求,《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中明确指出了民族学院的办学定位是:“1.为国内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干部;2.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扬并介绍各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3.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

根据党中央关于民族学院办学定位的指示,民族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围绕办学定位制订相应的方案。从教学形式上,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通过干部轮训、干部短期交流等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人才培养指向上,主要招收民族院校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域少数民族学员,其中包括部分汉族学员;在学科定位上,主要开办专科专业及少数文科类本科专业。由于现代大学意义上的学科专业教育尚不成熟,所以政治理论学习和民族语言培训仍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民族院校从办学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民族干部。“从1951~1956年,(西南民族学院)根据西南地区建立人民政权、进行民主改革、恢复发展生产、增强民族团结的需要,采取长短期结合的培训方式,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进行专科层次教育,陆续设置了政治科、专业科、预科、藏语文专修科、彝语文专修科,累计为30多个民族培养了政治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3300人。”[3]

1957~1965年,西南民族学院由干部培训,发展为正规的高等学校,设立了政治、师资、农学、畜牧兽医、政治文化专修科,以及教育行政、民族艺术、铁道等专业班。1957年开始培养四年制本科生(民族语文系)。西北民族学院1950~1957年,共有蒙古语文、藏语文、维吾尔语文、汉语文、政治、司法6个本科专业,分属语文系、政治系和法律系。另有师范科、医务班、护训班、铁道先修班、畜牧兽医班、文艺班等中初级专业班;设混合班、蒙古族班、藏族班、哈萨克族班等4个预科,包括从初小、高小到初中的10个年级;有政治班和文化班两类干训班。全院总计教学班53个,包括16个民族学生共2166人[4]。在这个时期,民族院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需的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培养目标与教育发展目标的确立

1955~1964年,国家民委先后召开了4次民族学院院长会议,研究民族学院培养目标问题。

1955年6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院长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内,“民族学院以提高在职少数民族区乡级干部和部分县级干部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为主;个别地区,可适当招收少数民族青年,施以一定的专业训练或文化科学教育,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种专业干部和知识分子”。

1958年2月,第二次院长会议在北京召开,指出:“民族学院是为少数民族训练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干部,同时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民族学院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观点的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马列主义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教育以及专业课程的教育,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学生还应进行文化课程教育,提高各民族学生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破资本主义立场,立社会主义立场,树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民族观,为少数民族培养一批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经得起风险的、有专业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又红又专的干部。”此次会议提出,中央民族学院的任务主要是培训少数民族中县团级以上干部,培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干部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者。地方民族学院的任务主要是为当地少数民族轮训区级以上和一部分乡级干部,以及培养有关政法、财经和文教方面的管理干部和中小学师资。

1960年5月,第三次民族学院院长会议着重讨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今后民族学院的发展规划议题。此时已经设立本科专业21个,学生14109人。

1964年5月,第四次民族学院院长会议确定把轮训和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的工作列为首要任务,调整本专科,切实办好预科,强调集中主要力量办好干部轮训班。

1951~195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方向。1951年9月,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确立了民族院校的总方针:贯穿新民主主义内容,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并应采取适合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1956年6月,第二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确立了培养政治干部与培养专业技术干部并举的办学方针。但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在“民族问题已经不存在”“民族学院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等错误思想指导下,先后有8所学院被迫撤销或停办,极大影响了民族院校发展,这是民族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