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应对“人口视窗”关闭挑战

处于劳动力市场由供大于求向供求平衡、供不应求转变的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过渡阶段,要保证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数量、质量、结构的全面需求,就要面对当前“人口视窗”关闭按钮已经启动,20多年后行将关闭两种挑战。应对前一种挑战,首要的一条,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想方设法调剂余缺、拾遗补缺。主要是:

一要应对高级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和熟练技工的供给短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提供的数据,技术等级岗位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比较明显,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0,其中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员的比率,分别达2.59、2.32和2.18,高端人才短缺严重参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http://www.mohrss.gov.cn。

二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与新兴产业人才不足并存的矛盾。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630万,庞大的就业大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适合的劳动岗位并非易事。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产业,所需人才却难以得到满足。出现有些用人单位求职者人满为患,有些用人单位却一员难求的矛盾现象。这就需要发挥市场与政府两种机制、两条渠道、两种作用,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调节劳动力余缺,谋求劳动力与劳动资料不同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三要应对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农村流动人口流向城镇为主的“民工潮”一浪高过一浪,老年人口和女性人口越来越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力军,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老龄化、性别结构女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成年人口,一般女性人口普遍低于一般男性人口,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施。需要在大力推进科技下乡、文化下乡、人才下乡的同时,调整农村流动人口智力结构,留住和吸引一部分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

从长远发展观察,则必须对20多年后“人口视窗”关闭早做准备。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国民经济健康、平衡、较快地发展,争取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2030年比2020年再翻一番,成功跨过“中收陷阱”,达到一般发达国家水平。为此,就要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由外延式经济增长向内涵式经济增长的转变。必须认识到,以内涵式经济增长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人口生产和再生产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劳动力供给要发生由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的转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人口身体素质、教育素质、文明素质有了令世人惊叹的提高,形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人力资本;然而也必须看到,目前总体人口素质还不够高,同现代化发展还不相适应。恰在此时,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推进到刘易斯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之间,劳动力供给发生历史性的转变,给以人口质量特别是教育素质的提升换取人口数量的停滞和一定程度的减少提供了空间。人口和劳动力“以质量换数量”,不仅可以满足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对劳动力的需要,而且提供了更为强劲和持久的新的人力资源动力,以及跨越“中收陷阱”现实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