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箴言:党员干部从政必备的历史典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杨震:天知,神知,你知,我知

【从政箴言】

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

——《后汉书·杨震传》

【以史为鉴】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东汉时名臣。少年时的杨震非常好学,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杨震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对各种学问都深钻细研。成年后的杨震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对地方州郡长征召他出仕做官的召请任命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地自费设立私塾教授学生,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他当时住在华山脚下的牛心峪,利用父亲授徒的学馆收徒传业。他在教学上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因此,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求学者络绎不绝,他的学生多达两千余人。

那个时候,牛心峪有很多槐树,而杨震的书馆因为学生很多,一天到晚都能听到琅琅书声,就像是市场一样,所以当地的人们称牛心峪为“杨震槐市”。杨震教书育人以正直清白为要,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被人们称誉为“槐市遗风”。继牛心峪学馆讲学之后,杨震还在华阴双泉学馆、湖城讲学十多年,弟子有一千多人。这样一来,加上牛心峪学馆的两千余学生,他的学生已经超过了三千人,完全可以与有三千弟子的孔子相媲美。所以,当时的儒生称杨震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后人也称其为“关西夫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杨震所教授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比如虞放、陈翼就出自杨震的门下,而且虞放在汉桓帝时做到了司空这样的高官。

杨震到五十岁时还不愿意出去做官,可身边的人都认为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可他不做官的志向却更加坚决了。有意思的是,有一天,一只冠雀衔了三条鳣鱼,飞栖在杨震的学馆前,主讲的人拿着鱼对大家说:“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看来先生从此要高升了。”

果然没过多久,当时东汉朝廷执掌统兵征战大权的大将军邓骘因为敬重杨震的学识、贤名和品行,就亲自派人征召杨震到自己的幕府任职。这个时候,已经年过五旬的杨震只好停止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到邓骘幕府上任。

到大将军幕府任职不久,杨震又被推举为“茂才”(即秀才),随后四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为官清廉,从不为自己谋私利。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

他在赴东莱郡上任途中路过昌邑,昌邑的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任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王密听说自己的恩人要路过昌邑,为了报答杨震对自己的提拔之恩,就特意准备了十斤黄金(铜),在深夜无人之时带着黄金来找杨震,想要将黄金献给杨震。可是杨震不但没有接受,而且还批评他说:“我和你是故交,关系也比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还以为杨震是怕别人知道,而影响自己的名声,就说:“深夜天黑不会有人知道,大人不必担心。”听他这么说,杨震生气地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受到谴责后的王密非常惭愧,灰溜溜地走了。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在任职期间,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明,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也不因为私事贿赂别人。他的子孙与普通老百姓一样,生活非常简朴。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劝他应该多为子孙后代置办一些产业,这样他们以后也能衣食无忧。可是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的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还不算丰厚吗?”

杨震除了为官清廉外,还尽忠职守,不畏权贵。公元117年,杨震被调入朝廷担任太仆之职,后来又升任太常。在他任太常之前,当时的博士选举已经大多名不副实。当他任太常后,坚持唯才是举,他所选用的陈留、杨伦等人,都是通晓经书、学识过人的名士,儒生们对此称赞不已。

后来杨震代替刘恺为太尉,这个时候汉安帝的舅父、官居大鸿胪(九卿之一,分管礼仪)的耿宝向杨震推荐中常侍(传达皇帝诏令和掌管文书的官员)李闰的哥哥,想让这个人入朝做官,可是杨震坚决予以拒绝。于是,耿宝就亲自到杨震的住处拜访,并且威胁他说:“李常侍是皇上看重的人,皇上想让你征召他的哥哥入朝为官,我只是向你传达一下皇上的意思罢了。”可是,杨震丝毫不为他的威胁所动,他义正词严地回答说:“如果朝廷想让三公征召谁,就应该由尚书台将皇帝的敕书送来,怎么能让你来传达皇帝的旨意呢?”耿宝终于无言以对,愤恨而去。

汉安帝皇后的哥哥阎显当时官居执金吾,他也利用职权向杨震推荐自己的亲友入朝做官,杨震同样予以拒绝。而掌管工程建设的司空刘授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征召这两个人入朝做官,并且在很短时间内予以提升,从此之后,耿宝和阎显这两位皇亲国戚就恨上了杨震。

杨震的不畏权贵,还表现在他多次上书直谏皇帝上。当时,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因为照料汉安帝有功,所以得到了汉安帝的尊重和信任。因此,王圣也越发变得骄纵起来,就连她的女儿伯荣也经常出入皇宫,串通贿赂。于是,杨震就上书汉安帝,要求汉安帝迅速将王圣送出宫,而且还要断绝她的女儿同皇宫的往来。此外,他还劝谏汉安帝把精力都放在处理朝政上,谨慎使用拜爵的权力,减少下面的供奉,减少百姓的赋役征发。可是汉安帝不仅不采纳他的忠言,而且还把他的谏议书拿给王圣等人看,于是这些人对杨震的憎恨又进一步加深了。

后来,王圣的女儿伯荣与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勾搭成奸,而刘瑰为了爵位就娶了伯荣为妻,结果汉安帝就让刘瑰承袭了刘护的爵位,而且还升他做侍中。杨震对此坚决反对,又一次上书劝谏汉安帝,可汉安帝还是没有理睬他。

汉安帝下令要为王圣修府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挥等人,就从一旁推波助澜,搞得朝廷动荡不安。为此,杨震又向汉安帝上书劝谏,请求皇帝远离樊丰等小人,不要让他们掌握实权,结果汉安帝不但不听,还对他产生了厌烦情绪,樊丰等小人对杨震更是恨之入骨,只是杨震的名气太大,他们还不敢害他。

虽然如此,这些小人还是在时刻准备着拔除杨震这颗眼中钉,于是他们对杨震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和中伤,最终汉安帝罢免了杨震的官职,下诏让他回老家。杨震接到诏书后立刻收拾行李,带着家人回家,在返乡途经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时,他感慨悲愤地对儿子和学生说:“死,本来是士大夫的寻常本分之事,我承蒙皇上的恩典官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没办法诛杀,厌恶奸邪的女人祸乱朝廷却不能禁止,我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人世间?我死之后,要以杂木做棺板,以粗布做寿衣,既不要送我回祖坟,也不要设立祠堂祭祀。”

说完之后,杨震服毒自尽,时年七十余岁。当时的弘农太守秉承樊丰等人的旨意,派人在陕县截住了杨震的灵车,不准其运回老家,并且还将杨震的灵柩停在道路旁边,任凭日晒雨淋。而杨震的几个儿子则被罚做苦役,代替邮差往来送信,老百姓们无不为之垂泪。

后来,汉顺帝即位,樊丰等人被处死,汉顺帝在朝廷大臣的要求下,下诏为杨震平反,除了封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官并赠钱百万外,还以很高的礼仪将杨震改葬于华阴潼亭。改葬前十几天,有高一丈多的大鸟,飞到杨震的灵柩前俯仰悲鸣,泪流湿地。到了改葬那一天,远近的百姓络绎不绝地赶来参加葬礼,以纪念这位清正廉洁、嫉恶如仇、敢于直谏的好官。

【延伸阅读】

茂才

茂才本为秀才,也作茂材,是汉代的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称为秀才,到东汉时,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才改为茂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也就是优秀的人才,明清两代则称为生员。

《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因感朝廷缺乏文臣武将,急需选拔一些新的人才,就下诏命令各州郡察举吏民中的“茂才异等”之士,将他们举荐给朝廷。刚开始的时候,察举茂才只是特科而非常科。建武十二年,光武帝刘秀下诏令三公、光禄、御使、州牧等岁举茂才各一人,从此茂才由特例变成常例,成为仅次于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

西汉时期,茂才的举荐者不仅有州,而且还有郡,另外有时候还派专员负责察举,包括列侯、丞相、光禄、御使、中二千石等。到了东汉时,举荐者则主要是王公、将军、光禄、司隶以及各州的刺史,而察举孝廉的则几乎全是郡国。

此外,茂才的组成通常比较复杂,既有官员、孝廉、州郡属吏,也有太学生和平民,但是以已经出仕的官吏和孝廉为主要来源。这与孝廉多从平民中产生是完全不同的。从对茂才的任用来看,绝大多数的茂才都能够担任县令或是相当于县令一级的官职,这与孝廉多数仅拜为郎官的使用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

征辟制

征辟是我国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去充任要职。辟,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或是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然后再向朝廷推荐。

幕府

幕府。源于古代汉语,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