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扬天下”——皇太极建立清朝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后,选择谁做继承人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少数民族部落并不像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那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能者居之。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已经六十三岁了,他有十六个儿子,长子褚英因贪杯贻误军机,又诅咒兄弟和大臣被努尔哈赤处死。剩下的孩子中,最有希望继位的尚有四个人,分别是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皇太极在这四个人中,是最小的一个,然而却能在四人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努尔哈赤的接班人,除了皇太极自身的卓越才能之外,其中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未可知的。
清太宗皇太极,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皇太极的母亲是女真叶赫部首领杨吉努的小女儿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努尔哈赤娶叶赫那拉·孟古哲哲的时候,已经三十岁了,且妻妾成群,而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只有十四岁。当时在努尔哈赤众多的妻妾之中,地位最高的是莽古尔泰的母亲富察氏衮代,而努尔哈赤虽然与叶赫那拉氏感情很好,但她的地位并没有太大的提升。
皇太极自小就聪明伶俐,不但喜欢读书,过目不忘,行为举止也颇有分寸,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而且在努尔哈赤麾下的众多将领之中,只有皇太极认字。年幼时,皇太极不能跟随父兄外出征战,就在家里主持家族事务。他的管理能力极强,把家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为努尔哈赤免去了后顾之忧,所以努尔哈赤对这个聪明的孩子格外喜爱,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肝。
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皇太极的母亲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因病去世,此时皇太极只有十二岁。失去母亲后,皇太极跟随父亲和兄弟们一起生活,经常外出狩猎,练习骑射,并征战四方,吃苦耐劳的皇太极迅速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翩翩少年。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皇太极跟随努尔哈赤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努尔哈赤一方大胜。
女真部落逐渐统一之后,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在选择继承人方面,已经步入中年的嫡长子褚英无疑是最好的人选,尤其是褚英常年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四方,并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很自然地褚英被立为汗位继承人。可是褚英本人心胸狭隘,因为立下战功,所以常常目中无人,不但与诸位兄弟不和,更与努尔哈赤跟前儿的五大臣多有摩擦。在与明军争夺辽阳的时候,褚英因为贪杯而贻误了军情,然后几位贝勒连同大臣又跑到努尔哈赤面前告了褚英一状,努尔哈赤经过调查确认无误后,解除了褚英的兵权。
此后褚英心怀不满,嘴上也没个遮拦,因为出言抱怨被努尔哈赤软禁。后来,在努尔哈赤带着众多儿子和大臣出征的时候,褚英干了一件要了他性命的蠢事,他焚香祭天,诅咒五个大臣和他的兄弟们,并声称将来一旦掌权,必然会将这些人尽数处死,这些话被宫中的密探听到并禀报了努尔哈赤。于是,努尔哈赤再也没有仁慈可施于这个大逆不道的儿子了,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八月,褚英被圈禁了两年之后,被努尔哈赤毫不手软地以绞刑处死,而皇太极就是这些告状的皇子中的一员。
褚英死后,皇太极更受努尔哈赤的信任了,在努尔哈赤整合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八旗制之后,皇太极被封为主管正白旗的贝勒。八旗分别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皇太极能主管正白旗,足以显示努尔哈赤对他的认可和信赖。次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大金国,将次子代善任命为大贝勒,将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任命为二贝勒,将五子莽古尔泰任命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则为四贝勒,这四位就是后金著名的四大贝勒。
后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势单力薄的毛头小子了,他有了能与大明匹敌的军事实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努尔哈赤觉得是时候向大明报祖、父之仇了,但明朝这么大,从哪儿开始呢?努尔哈赤有些拿不定主意,跟几位大臣讨论了一番,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这时,皇太极站出来,建议努尔哈赤先打下抚顺,并献上一个攻下抚顺的妙计。在明朝守将开马市的时候,后金派出五十人乔装打扮成马商,悄悄潜入城中,皇太极率领五千兵马趁着夜色赶到城门下,与潜入城中的兵马里应外合,内外夹击,结果抚顺之战后金大获全胜。这场战役是后金建立后与大明的第一次大型战役,不仅打击了明朝的威风,鼓舞了后金的士气,而且对后金以后的作战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皇太极无论是建言献策还是亲临战场指挥作战,在这场战役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抚顺大败的消息传到明朝廷之后,大明朝野上下甚为震惊,就连多年不理政务的明神宗都破天荒地为国事着急上火了。这个以前根本不被大明放在眼里的边塞小卒居然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一个威胁大明统治的庞然大物。为了消灭后金政权,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大明联合朝鲜王朝及女真叶赫一部,针对后金政权发动了萨尔浒大战。皇太极在这场战争中先是打败杜松军的后营游击龚念遂、李希泌等。此时西、北两路已胜,后金军准备转战东路,于是皇太极紧跟着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赶赴前线与大明交战。结果,大明的总兵刘战而死,而李如柏所率领的另外一路明军尚未与八旗军交锋,就自乱阵脚,慌乱中发生踩踏事故,损失了一千多名士兵,没等到和后金交战就狼狈地逃了回去。在这次萨尔浒大战中,后金又一次大获全胜,皇太极在这次战役中也有卓越的贡献,可谓劳苦功高。
在最有资格继承汗位的四个人之中,除了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之外,皇太极最强劲的敌手便是代善和莽古尔泰。本来努尔哈赤所立下的汗位继承人是次子代善,但后来发生了富察氏被休弃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不仅代善在努尔哈赤心目中的形象受到打击,就连富察氏的儿子莽古尔泰也被牵连。
富察氏与努尔哈赤患难与共,感情甚笃,先后育有两子,却被努尔哈赤以四罪休弃。一是私藏财物三包、金帛三百,二是私授衣帛给两名大将的妻子,三是私自将财物赐给村民,四是勾引大贝勒代善。其实前三条都无所谓,富察氏身为大福晋,有个自己的小金库,赏给别人点儿银子衣服什么的都不是大事,算不得罪过,就是最后一条伤了努尔哈赤的心。
而且这最后一条罪名,还是经过告发、调查取证并且是在有证人的情况下定的罪。告发富察氏的就是努尔哈赤的小福晋代音察。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小福晋代音察对努尔哈赤说:“大福晋富察氏曾两次给代善送饭,代善都吃了下去,而大福晋给皇太极送饭的时候,皇太极虽然接受了却并没有吃掉。并且大福晋一天之内居然多次派人前往大贝勒家中,来往如此密切,恐怕二人有所图谋,大福晋自己深更半夜出院的事也发生过好几次。”
如果仅仅是小福晋说,可能只是她多疑,但其他贝勒和大臣们也对努尔哈赤说:“大福晋在家宴或议事的时候常常打扮得特别漂亮,而且目光总是追随着大贝勒。”于是努尔哈赤派出四名大臣前去调查,在这四名大臣中,额尔德尼是皇太极的死党,达尔汗虾与代善素有嫌隙,雅逊、蒙葛图也都是皇太极所主管的正白旗下之人,因此这些大臣在调查之后给出的答案不想而知。
这样看来,这已经不是继母与儿子暧昧的家事,而是一次为了夺权而展开的倒嗣政变,参与政变的人从小福晋代音察到诸位贝勒,再到四大臣,这些人身份之多样,参与人数之多,足见这场宫廷政变是蓄谋已久的,政变的结果是皇太极一方大获全胜。富察氏被休弃,代善与努尔哈赤之间的父子之情被严重伤害,虽然努尔哈赤认为富察氏的事跟莽古尔泰没有什么关系,不会影响他和莽古尔泰之间的父子情,但莽古尔泰在继承汗位的竞争中同样受到了沉重打击。
随后,皇太极另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莽古尔泰为了讨努尔哈赤的欢心,亲手杀害了生母富察氏。这样的行为非但不能令努尔哈赤开心,反而让努尔哈赤对其严重失望,与此同时做出如此禽兽行径的莽古尔泰名声一落千丈,在后金国的地位也急剧下降。就这样,两个政敌被皇太极不动声色地解决了。富察氏和努尔哈赤夫妻多年来一向患难与共,到最后却连努尔哈赤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得到,还惨死在亲生儿子的手中,这一生实在可悲至极。
而代善更是无辜,吃了继母富察氏的两顿饭,差点儿被人设计,丢了性命,虽然努尔哈赤表面上没有跟他计较,但心里未必不会给他记上一笔账。不久之后,又发生了代善和岳托争宅基地的事。紧接着,代善听信继室的话虐待前妻撇下的儿子硕托,并诬陷硕托投敌,一桩桩一件件都被努尔哈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终于努尔哈赤不再忍了,后果就是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废,现在最有资格继承汗位的就剩下八子皇太极了。
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蒙古帝国林丹汗率领大军亲征科尔沁部,科尔沁部不敌,忙向盟友后金寻求帮助。努尔哈赤率领着众贝勒和大臣前往援助,到达镇北堡之后,他令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带领着五千精骑前往农安塔支援。其实这里边虚张声势的成分很大,后金也犯不着真的拼死力保科尔沁,但蒙古帝国的林丹汗想的是攘外必先安内,不宜与后金交战,所以当他听说后金来兵援助的消息之后,不愿意和实力雄厚的后金正面交锋,便匆忙撤走,科尔沁之围就这样轻轻松松被解了。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本就因为宁远之战大败而心有不快,又身患毒疽,没过多久就病逝了,由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和两个庶妃殉葬。此时,代善和两个儿子不仅拥立皇太极,而且还说服诸位大臣和贝勒。有了代善父子的全力支持,几位贝勒也就顺水推舟,推举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继位疑云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七月,努尔哈赤前往清河温泉疗养身体,后来受到毛文龙部下的威胁,不得不轻车简从,沿着代子河返回都城沈阳。在返回途中,努尔哈赤派人请大妃阿巴亥与他会合,两人在距离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相遇,两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除了阿巴亥没有任何人知道,因为努尔哈赤当天就因病过世了。但一个皇帝临死的时候除了交代自己的身后事之外,肯定不会说什么无关紧要的事,尤其是汗位继承人这样可谓重中之重的问题,他不可能不交代。
当努尔哈赤死讯传来时,后金朝廷炸了锅,代善的长子岳托和三子萨哈廉说服代善推举皇太极,代善本人也佩服皇太极智勇双全。代善连继承人的资格被皇太极给整没了,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还眼巴巴地上去为皇太极扛大旗,由此可见皇太极的段数之高、心机之深,以代善的水平根本无法与之匹敌。
代善首先表态之后,又说服正蓝旗站到皇太极这边,这样一来皇太极就在八旗之中拥有了绝对优势。这时候刚经历丧夫之痛、扶柩而归的阿巴亥没有意识到还有更大的危机在等着她,阿巴亥回来的第二天,代善就拿出了所谓的遗书,逼令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此时阿巴亥才真算是走入了绝境,无奈之下她请求诸位贝勒善待她的两个儿子多尔衮和多铎,然后自尽,为努尔哈赤陪葬。努尔哈赤在死前究竟对阿巴亥说了什么?他究竟想把汗位传给谁?多尔衮为什么说皇太极汗位“原系夺立”?这些问题的答案再也没有人能知道了。
皇太极继位后,明朝正因为宁远大捷而扬眉吐气,他知道这个时候大明士气高涨,宜避其锋芒,于是就给袁崇焕写信,同意议和,但皇太极真的想要议和吗?并不是这样,后金朝廷中有一位名叫岳起鸾的汉人官员,他力主议和,并希望将俘虏的士绅和汉人还给大明,结果岳起鸾被皇太极毫不留情地杀掉了。根据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皇太极全无议和之心,他只不过是在拖延时间,因为朝鲜还没搞定呢,得先把后顾之忧解决了,才能和大明决战!
可大明也不是吃干饭的,皇太极说什么就信什么,袁崇焕没有坐等议和,后金军一撤退,明朝就开始抓紧时间收复疆土,修筑城墙,巩固城防,以备后金偷袭。说白了就是双方打着议和的幌子,各自备战,都不是什么实诚人。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率军亲征大明。他本打算尽快拿下锦州和宁远,但是袁崇焕这个人很有军事才能,宁锦之战打下来,后金伤亡惨重不说,宁远和锦州居然纹丝不动,皇太极见不能拿下锦州、宁远、山海关,从辽西攻打北京的难度实在太大了,那就换条路吧,要不从蒙古试试!次年,皇太极就带着弟弟多尔衮和多铎,攻打了蒙古的多罗特部,打了个大胜仗,同年九月,后金军兵发察哈尔,不仅收服了多个蒙古部落,更是让已经归附的那些蒙古族势力稳定了下来。
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在短期内无法攻破宁锦防线的情况下,绕道蒙古,率兵越过蓟门关天险,直入大明腹地,兵临大明都城北京城。但他并没有拿下北京城,因为袁崇焕及时赶了回来,并成功保卫了京师,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己巳之变”。每次都是袁崇焕,皇太极心里不知有多恨这个人,不过这个心头大患很快就被大明自己给除掉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自毁长城。
皇太极本人喜欢读书,重视文教,在继位之后他更明白文化教育对于治国的重要性,所以他废除努尔哈赤先前颁布的屠杀文人的政令,并通过考试选拔了满、汉、蒙古的二百名文人做官。皇太极不仅自己学习汉族文化,让手下的文臣翻译汉人经典著作,还规定贝勒及大臣们家的孩子,凡是大于八岁、不满十五岁的,全部要读书认字,皇太极此举对于后金的统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还派人将土地一一丈量,并重新进行壮丁编制,将一部分奴隶解放为平民。这样一来,不仅约束了满洲贵族,还对农业生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加强皇权方面,皇太极取消与三大贝勒一起处理朝政的制度,改为一人独坐南面,汗权得到了有力加强。没过多久,皇太极又将威胁他统治的三大贝勒的势力一一铲除,并按照大明的制度设下三院六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执政机构,并由他自己独掌政务。
对于前来归附的人,皇太极采取的是优待政策。这样一来,大明的守将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先后投降后金。这些大将投降的时候带来的并不只是兵,还有先进的武器,如红夷大炮,有了这些人马、装备,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海防很快就被皇太极攻破。皇太极将投降的汉人整编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汉军旗,由之前投降的大明将领统率。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五月,皇太极称帝,将国号定为大清,将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元崇德。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把矛头指向朝鲜王国,将这个曾经归附大明的国家变成了大清的藩属。不久后又攻下皮岛,这样一来,大清进攻大明关内时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不会再有第二个毛文龙给他捣乱了。在皇太极对大明用兵的同时,明朝的农民军起义也愈演愈烈。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皇太极亲征大明,在他的部署和指挥之下,清军士气大涨,生擒了明朝大将洪承畴,又围住锦州城整整一年,最后孤立无援的祖大寿再也撑不下去,投降了。松锦决战清军获得大胜,不仅歼灭了五万多明军,还接连拿下了松山、锦州以及宁远之外的明朝所有关外城镇。
因为有山海关的阻拦,所以清军对明作战主要是入口之战和关外战役,皇太极发动最后一次入口之战时,巧妙地结合了明朝农民军的动向,并与农民起义军积极合作,大获全胜。但皇太极本人行事极为谨慎,不敢轻易针对山海关发动全面攻击,所以皇太极在位时,清军始终没有通过山海关,但他为后来清军入关扫清了障碍。
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九月,最受皇太极宠爱的博尔济吉特·海兰珠重病缠身。海兰珠自从入宫以来,就深受皇太极的喜爱,被封为东宫大福晋,汉号宸妃,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海兰珠诞下皇子之后,皇太极更是大赦天下以示庆祝,皇太极称帝之后,海兰珠所生下的皇子无疑就是皇太极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
但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夭折了。海兰珠本就身体有恙,经历了丧子之痛后,她的病情越发严重,甚至到了性命垂危的地步。宸妃病重的消息传来时,皇太极既惊且悲,立刻安排好松锦前线的相关事宜,然后赶回了盛京,但他没能和宸妃见上最后一面。从此皇太极悲痛万分,常常昏迷、茶饭不思,更是病痛不断。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盛京后宫猝然去世,终年五十二岁。虽然他终其一生没有进入山海关,但他已经将路铺好,并将沿途的荆棘扫平,而他未竟的事业也将由他的兄弟子侄们一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