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只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用特长点亮梦想的灯,让人生飞翔
每一个张爱玲迷都会沉迷在她的文字中如痴如醉,感喟着她用文字描绘出的一部部令世人感叹的、太过华丽又太过苍凉的传奇。
但事实上,很多人初读张爱玲时,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只能贪婪地享受着她为我们带来的文字盛宴,却并不懂得她文字背后的情怀。只是觉得只要是张爱玲的文字,必然都是满纸珠玉翡翠,落在心上总会发出叮当脆响。
张爱玲的那些文字,虽然句句都是平常的字眼,但是却总让人觉得惊艳。于是,我们不免开始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可以让普普通通的汉字瞬时便光彩四射起来,究竟是她才华漫顶,还是她有着我们无法期遇的人生?
或许,我们只有深挖岁月的痕迹,才能慢慢地读懂她。
张爱玲的《天才梦》中记录有这样一句话,让我们透彻地了解到这个民国女人起承转合的一生,究竟从哪里开始改变,而支持她的人生发生改变的缘由又是什么。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世人常说的大智若愚、大器晚成等诸类词语,用在张爱玲的身上多少有些嘲讽和无奈。张爱玲的天分,尤其是她对文字与艺术的敏感,从她的孩童时代就已经彰显无遗。她也在发现自己优点的同时,紧紧地抓牢了它,为优点架起梦想的风帆,伴随自己的灵魂远航。
三岁时,张爱玲随家人一起走亲戚。那时,她站在她的二大爷张人骏的藤椅前,便能摇头晃脑地背诵古诗。张爱玲清楚地记得,自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她口中一出,这位清朝遗老的眼泪便滚落了下来。
七岁时,识字不全的她便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遇到不会写的字便跑去问厨子。通常,一个七岁的孩子,写出的小说大多也就是类似童话般的寓言故事,但是张爱玲却写了一部家庭伦理悲剧。尚未写完,她就又为自己的另一部历史小说开了个头,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孩子的热情,通常来得快,去得更快。虽然我们从张爱玲儿时的作品中难以寻找到让她走上文学之路的蛛丝马迹,但是却从中能够领悟到一个七岁的孩子心中根深蒂固盘踞着的追求兴趣爱好、发挥特长的意识。
而张爱玲似乎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伤感,就像是母亲的书里夹着一朵已经干枯的花,当母亲给她讲了那朵花的来历后,她的伤感又让脸上坠下泪来。这份伤感对于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是否发现了它,但是依旧不可否认它的价值。
但是,总是有些人比懵懂年纪的少女更能够发现她的优点,那就是爱她的人,就像她的父母。虽然她的父母没有给她一个完整的童年,但是却在她的文学之路上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
张爱玲随着父亲搬回上海后,暂住在成定路一条里弄中的石库门房子里。这所房子很小,跟天津的花园洋房根本没法比。但是能够回到上海,张爱玲的内心还是快乐的。她知道,母亲即将回来了,时隔四年,总算是回来了。
黄逸梵这几年的国外游学经历,让她整个人的气质都变得高贵不俗。在张爱玲的记忆中,幼年的她经常见到母亲穿梭在衣着华美的宾朋之间,用着流利的英语和他们交谈。
母亲闲暇时,会教张爱玲如何画图着色。虽然母亲一再告诫她不要用红色作为背景,这会丧失掉图画的层次和距离感。但是张爱玲却喜欢那种又温暖又亲近的颜色,她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选择。
此外,她还学习钢琴。张爱玲每每在姑姑弹奏钢琴、母亲在旁吊嗓子时,都会站在一旁聆听。她渴望那个坐在琴凳上弹琴的人是自己,这种孩童式的陶醉被母亲看在了眼里。但其实张爱玲喜欢的并不是钢琴,而是那种由母亲和姑姑搅动着活泼又温馨的气氛。
母亲以为她是个音乐天才,立刻就送她学琴,并且期望她能够一生伴随钢琴的美妙声音。母亲甚至会带她去听音乐会,虽然她对那种沉默的氛围并不感兴趣,但只要是母亲安排的,她都会欢天喜地地去听,大概她更喜欢的是一种氛围。而对这种氛围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对她年轻的心灵有着启迪作用。
留洋回来的母亲迫不及待地要把女儿打造成一个带有西洋风度的小淑女,虽然张爱玲最终没有像母亲渴望的那样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或者是画家,而是成为一名轰动文坛的作家,但在这其中,母亲对她的艺术启蒙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张爱玲后期作品,如《谈音乐》《谈跳舞》《谈画》等散文名篇里,无不投射出这份影响。
平日里,母亲喜欢读一些通俗小说,当时的《小说月报》上正刊载着老舍的《二马》,母亲一边看一边笑,有时还会诵读出声。张爱玲即便是成年之后,依旧觉得《二马》胜过老舍的其他作品。或许,在她的世界中,更关注的是母亲带给她的温暖回忆,《二马》的真实意义,早已超过了文学作品的本身。
在张爱玲的散文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她对那些生活中细碎事情的记录,虽然平淡无奇,但是在她灰暗的年少时光中泛着璀璨的星光。在那些看起来很平淡的叙述中,甚至会带着一种孩子似的炫耀。或许是在她的生命中,温暖的回忆稀缺得厉害,素来物以稀为贵,情更是如此。
虽然我们都知道,在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势必心存感恩;在嘉许声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然爱人爱己。但是,这个世界上仍旧有许多的孩子,没有一个被爱意包含的童年,可这并不足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浑身长满尖锐倒刺的仙人掌。
就像是张爱玲,虽然有人说如果张爱玲的童年能够在温暖的爱意中成长,那么她势必会成长为一个以爱为哲学,一生都在抒写母爱的作家。但是,谁又能否定不是那些童年的冷暖交叉成就了张爱玲的人生呢?如果她不是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早熟,过早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且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文笔之上,或许我们就会错失掉一个能用文字击溃我们灵魂的张爱玲。
优雅秘籍
如果你不能发现你的长处,并将它培养壮大,成为你灵魂的一部分,那么你的人生就没有什么值得让你骄傲的地方。就像张爱玲,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特长,而她的特长也让她获得了终身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