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9种心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艺通乎神:经过工匠的手,就像施了魔法

时下,太多人在谈论匠心,在追求工匠精神,可是,到底如何看待工匠精神却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匠心不代表一定赚钱,工匠精神也不意味着必定成名。

如果一定要给工匠精神下个普通的定义,那应该是与众不同的技艺呈现。有人就说,出于匠人之手的产品,如同被施了魔法,使得产品能够物尽其用,也能让使用者得心应手、心满意足。

确实,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他们达到了古人口中的“技进乎道,艺通乎神”的标准,既符合天地规律,成自然之道,又具内在灵性。

这种产品,不只是匠人谋生的手段,更是超越普通,终其一生的坚守折射,它已经被赋予了匠人的灵魂。

树研工业是日本一家并不特别显眼的城镇工厂,规模不大,员工不足百人。但就是这家小小的工厂,三十多年来,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98年,树研工业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重量为十万分之一克的齿轮;2002年,树研工业批量生产出了重量只有百万分之一克的齿轮,这种齿轮,直径只有0.147毫米,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还要小,被人称为粉末齿轮。

这种粉末齿轮,每一个都是纯手工制作,看上去仿佛是工艺品,摸上去,手感更是妙不可言。用心感受,你甚至能感受到每一个齿轮上被赋予的一种独特的灵性,仿佛它是活的。

这种感觉,无法言传,只能意会。就像我们看名家的画作,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但无论是谁,看过之后,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传神。

日本琦玉县晶平锻刀道场是日本武士刀锻造工艺的标杆,道场的主人川崎更是一位传奇锻造师。

一次,川崎在接受采访时,用“技、艺、道”三个字,描述了自己的匠人之路——

当学徒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按图索骥,学习的是最基本的锻造工艺,此为“技”。

出师之后,经过不断地摸索和试错,开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不忘师承的基础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锻造风格和流派,进入“艺”的层面。

锻造多年,经过无数次升华和沉淀之后,则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锻造的时候,刀再也不是一件死物,而是一种生命体,仿佛被赋予了灵性,就如川崎所说,“日本刀是有魂的”。

这里的魂,指的就是灵性,亦即我们所说的“艺通乎神”,开始领略到“道”的境界。

在一个匠人手中,每一件产品,每一项工作都是活的,都仿佛是被施加了魔法。而这种“魔法”,非独在日本有,在中国也有,如干将的剑、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卢思立的木雕。

干将、莫邪为铸宝剑,不惜以身投炉,成全宝剑的灵性;徐悲鸿画马几十年,对马的了解几乎达到了细致入微的境界;齐白石笔下的虾同样如此。而作为中国当代木雕工艺美术大师的卢思立,虽然名声没有前三位响亮,但却同样有着一颗最质朴的匠心。

1943年出生的卢思立,不是学霸,而是“手工控”。他做的木雕,尤其是人物木雕,每一个都是“活”的,孔庙的孔子塑像、天后宫的妈祖塑像、西湖公园的李贽雕像……远观,就是真人;近观,越发传神。

对卢思立来说,雕刻不仅是工作,还是生命,赚多少钱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木雕带来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与愉悦感。这种感觉,不是匠人,是无法真正体会的。

在中国,尤其是民间,如卢思立这样默默无闻却身怀绝技的匠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工匠精神,对这些民间手工者来说,从来都不是舶来品,而是土生土长的精神源流,是世代流传,不可替代的“魔法”。因为有了匠人的坚守,所以我们才能见证有如被施了魔法一般的手工艺品。

这些被称为匠人的手工业者,不会因为我们的欣赏而跃跃欲试,但却会因为我们对其手工品的喜欢而有所欣慰。在他们眼中,一切的付出就是以人为本的结果。没有人可以做到100%的完美,但却要为99.99%的高标准去努力。因为,在他们内心流淌的,是浓到不可稀释的匠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