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宫墙今犹在
孔庙大门前方,是明代曲阜城正南门,南门正上方题有“万仞宫墙”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表达了历朝历代人们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山东巡抚胡瓒宗到曲阜祭孔,书写了“宫墙万仞”四字,雕刻成石匾,镶嵌在孔庙前面城墙上,万历年间开辟正南门后镶在正门上方。1748年,清乾隆帝亲临曲阜祭孔,御笔重题“万仞宫墙”四字,替换下胡瓒宗的题匾,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万仞宫墙”匾额。
“万仞宫墙”意指孔子的道德学问如高达万仞的宫墙,一般人根本无法企及。语出《论语·子张》:
万仞宫墙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众官员说:“子贡要比他的老师孔子强。”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端木赐)说:“拿围墙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也就肩膀那么高,人们很容易看见里面的好东西。但是,我老师家的围墙有好几仞高,如果不从正门进去,根本看不见里面富丽堂皇的庙宇房舍。能够找到我老师的大门的人是不多的。叔孙武叔的话不也很合适吗?”
清人陈瑶田《通艺录》载:一仞有七尺。根据出土实物测量,孔子时代一尺大约合十九点九厘米,一仞大约合一百四十厘米,正好是普通人肩膀的高度。子贡谦称自己的围墙只是“及肩”,那么当在一仞的高度。
子贡认为自己的围墙只有一仞,而孔子的有数仞之高,这本已是对孔子极为推崇了,不过后世的人们似乎还不满足,便有了“万仞宫墙”的说法。子贡这段话还给后世留下了另一个成语:“不得其门而入。”如果入了门,还要经过“升堂”,最后才是“入室”。据《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路在孔子门外弹琴。孔子说,子路弹琴,为什么到我这里来弹呢?弟子们从此有些看不起子路。孔子发现后,为了维护子路的威信,便对弟子们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说,子路的学问已经很不错了,只是还没到十分精妙的地步。入门,升堂,入室,正是古往今来做学问必经的三个阶段。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总结出了治学的三个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所谓的“第一境界”,显然是还没有找到门径,还处在“不得其门而入”的阶段;“第二境界”,是入门后经过一番磨难和努力,开始“升堂”;“第三境界”,才可谓真正“入室”了。
“入室”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孔子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其实,它无非就是三个层次:一是已经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二是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三是已经达到了精深的高度。就子路而言,他还处在第二个层次。其他的学生,比如颜回,孔子自己说,颜回可能已经超越他了。孔子的说法子贡好像并不同意,他甚至认为孔子如日如月,是任何人都不可逾越的:“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也。”显然,在子贡看来,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孔子,包括颜回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