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跌宕起伏的发展——政治篇
在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里,俄罗斯一直处于激烈的变化时期。从苏联解体到俄罗斯联邦国家的建立,其重大变动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有人说,苏联是扩大了的俄罗斯,俄罗斯是缩小了的苏联。但不管俄罗斯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一直在跌宕起伏中摸索着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步一步走在发展前行的大道上……
1.俄罗斯现在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联邦举行全体公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同年12月25日,新宪法正式生效。
这部宪法确立了俄罗斯实行总统制的联邦国家体制。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与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保障;总统按俄罗斯联邦宪法和联邦法律决定国家对内对外政策;总统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联邦政府会议;总统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领导国家安全会议;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只有指控总统犯有叛国罪或其他十分严重罪行并经最高法院确认后才能弹劾总统。
根据俄罗斯联邦宪法,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
联邦委员会由俄罗斯联邦每个主体各派两名代表组成:一名来自国家代表权力机关,一名来自国家执行权力机关。主要职能是批准联邦法律、联邦主体边界变更、总统关于战争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境外驻军、总统选举及弹劾、中央同地方的关系问题等。
国家杜马是俄罗斯的立法机构,由450名代表组成,每4年选举一次,其中半数席位由全国225个大选区各选一名代表产生,另半数席位则由在选举中得票率超过5%的竞选党派按得票多少分配产生。
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任何没有跨越5%得票率“大关”的党派不仅不能参与党派竞选席位的分配,而且该党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在地方选区当选的代表也无权在国家杜马中单独组成议员团。
国家杜马主要负责起草和制定国家法律、审议总统对政府总理的任命以及决定对总统的信任等。国家杜马下设国际事务委员会、安全委员会、国防委员会、立法委员会、经济政策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等20多个委员会。
但国家杜马关于提起诉讼的决定和联邦委员会关于解除总统职务的决定,必须经过议会两院全体议员2/3票通过,而且须由国家杜马不少于1/3的议员提出建议。
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政府是俄罗斯联邦的执行权力机构。联邦政府由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联邦部长组成。宪法还规定,各联邦主体(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和自治区)的权利、地位平等。俄罗斯联邦主体的地位只有在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主体根据联邦宪法进行相互协商后才能改变。
2.俄罗斯总统有哪些权力?
俄罗斯总统是在普遍、平等和直接选举的基础上,通过秘密投票选举产生的。在俄罗斯常住不少于10年,年龄不小于35岁的俄罗斯联邦公民才能享有被选举的权利。
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了俄罗斯总统的宪法地位:“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俄罗斯联邦总统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俄罗斯联邦人与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证人。按照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的程序,他采取措施保护俄罗斯联邦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完整,保证各国家权力机关协调地发挥职能和相互协作”。
俄罗斯总统保证俄罗斯联邦的宪法和法律得到遵守和执行,保证联邦各主体的法令符合俄罗斯联邦宪法和联邦法律。如果这些法令和国家宪法、联邦法律及俄罗斯国家义务相抵触,或者侵害了人与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总统有权终止其效力。为了解决联邦国家权力机关与联邦主体权力机关之间的分歧,总统有权启动协商程序。
俄罗斯总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他在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他将保证国家权力体系的统一和稳定,在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执行和司法三个独立体系的条件下有效发挥职能。总统的主要作用是保证规则,在这种规则下,所有国家权力机关都必须执行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宪法职责。总统的作用还表现为制约和制衡的体制,保证联邦一级国家权力机关以及联邦权力机关与联邦主体权力机关之间职权的平衡。总统制定法律规范,管理和解决争端,实行宪法监督职能。总统实施这些职能的程序和机制具体表现在联邦宪法性法律和联邦法律中。
俄罗斯总统是国家的象征,他在国内和国际关系中代表俄罗斯。他有权任命和召回俄罗斯在外国和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接受外国外交代表递交的委任状或离任国书。
俄罗斯总统在被罢免职务之前,不得对其提起刑事诉讼,不能追究其行政责任,不能强迫其到法庭作证人,不得搜查其住所和居留地点。
3.俄罗斯总统与美国总统在权限上有哪些不同?
俄罗斯总统与美国总统在权限上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俄罗斯总统有充分的决策权
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决定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的基本方向”;总统有权“发布命令和指示”,全国“都必须执行”。这就是说,国家的内外政策都由总统决定,议会即使有异议,也难以监督和修改。而美国国策方向由参议院决定,总统无权干涉。
俄罗斯总统可以直接任命政府
俄罗斯宪法规定:除任命政府总理需经国家杜马批准外,总统有权任免政府副总理和各部部长,有权组成联邦安全会议和总统办公厅,有权任免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等。这就是说,国家主要的人事大权全都掌握在总统手里。而美国总统只有提名权利,提名后交由议会审核通过。
俄罗斯总统可以左右立法权
俄罗斯宪法规定:国家杜马通过的法案,须先由联邦委员会(上院)通过,再由总统签署,才能颁布和生效。如果总统否决这一法案,则须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各占2/3以上的代表投票赞成,才算通过。所以,议会很难通过总统不喜欢的法案,其立法权受到很大限制。这一点和美国总统有所不同。
俄罗斯总统有权随时解散议会
俄罗斯宪法规定:国家杜马三次否决总统提名的政府总理人选,哪怕是同一人选,总统就有权解散国家杜马;国家杜马如对政府提出“不信任”,第一次总统可以不加理睬,如在三个月内再次提出“不信任”,总统就有权解散国家杜马。特别是,总统任命政府总理需要国家杜马批准,但撤换总理和解散政府却不必经过国家杜马,完全由总统个人决定。在这方面,俄罗斯总统的权力比美国的总统要大得多,美国总统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
议会很难罢免俄罗斯总统
俄罗斯宪法规定:如果总统“叛国或犯有其他重罪”,联邦委员会(上院)可以罢免总统。但罢免的程序十分复杂和艰难,几乎成为不可能。而在美国,总统既可因“叛国罪”受到弹劾,也可因“贿赂罪”或其他罪受到弹劾,既可因“重罪”受到弹劾,也可因“轻罪”受到弹劾;对总统的弹劾,由众议院简单多数提出,然后由参议院出席议员的2/3多数赞同,即可通过。这比俄罗斯要简单得多。
4.俄罗斯的议会选举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
1989年,苏联通过差额选举直接产生了苏联最高国家机关苏联人民代表大会。1989年10月,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代表选举法》。
根据《人民代表选举法》,1990年5月,俄罗斯选出了俄罗斯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1068名代表,其中900名在全联邦境内按人口数量划分的选区中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168名根据不同的代表名额在联邦各主体内选举产生。这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是俄罗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议会选举。
苏联解体后,围绕独立后的俄罗斯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权力体系,即实行议会制还是总统制,俄罗斯联邦总统与最高苏维埃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发展成为严重的政治对抗。最终在1993年10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动用武力,废除了俄罗斯民选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彻底取消了苏联时期建立起来的苏维埃制度。
1993年10月1日和11日,叶利钦以总统令的形式分别签署并颁布了《1993年俄罗斯联邦会议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条例》和《1993年俄罗斯联邦会议联邦委员会选举条例》,作为新的国家代表机关选举的基础。两院选举条例继承了已宣布失效的《俄罗斯人民代表选举法》的选举普遍平等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建立选民名册原则以及有关被选举人资格的规定等内容,并对选区的划分、提名候选人的程序、候选人的权利和义务、竞选宣传和经费的来源与使用、统计选票等问题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1993年12月12日,按照两院选举条例选举产生了俄罗斯联邦第一届联邦议会,作为临时议会,本届联邦议会任期两年。
1994年12月6日,叶利钦总统签署并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公民选举权基本保障法》。该法以联邦法律的形式重申了两院代表选举条例的主要内容,并对“选举联合组织”进行了重新界定,第一次提出了“选举联盟”的概念,是俄罗斯联邦宪法通过以后第一部与国家杜马选举有关的正式文件,成为杜马选举的主要法律依据之一。它的颁布标志着俄罗斯联邦议会选举制的初步确立。
1995年6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第一部《俄罗斯联邦会议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作为第二届杜马选举的法律依据。
1999年6月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第二部《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作为第三届杜马选举的法律依据。
2002年12月25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颁布了第三部《国家杜马选举法》,作为第四届杜马选举的法律依据。
随着2001年7月俄罗斯历史上第一部《政党法》的颁布和实施,俄罗斯全境的政党、政治性社会联合组织和群众组织性运动由原来的上千个锐减为几十个,多党制从初步确立趋向成熟。
2003年12月进行的俄罗斯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是在俄政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下进行的。自普京上台以来,拥护普京的三大中派组织“团结”“祖国”和“全俄罗斯”在联合建立“统一俄罗斯”党后,力量急剧壮大。
5.俄罗斯国家杜马是怎样运作的?
“杜马”一词,是俄文“议会”的音译。
沙皇俄国原本是封建专制国家,1905年爆发革命运动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缓和政治危机,在当年9月和10月间宣布召集“国家杜马”,并给予一定权力。1906年和1907年,产生了第一、第二届国家杜马,但不久就被解散。后来,又产生了第三、第四届国家杜马,其权力虽然不大,但名义上是国家的议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制度。1993年,俄罗斯又恢复了“国家杜马”。
俄罗斯宪法规定:“国家杜马由450名代表组成”,“每4年选举一次”(2008年11月改为每5年选举一次)。前4次杜马选举时,各政党进入杜马的得票率门槛均为5%。2007年举行第五届杜马选举时,准入门槛提高到7%,同时取消了以前实行的“混合选举制”,改为全部按照政党“比例代表制”的方式进行选举,即国家杜马所有450个议席将在取得进入议会资格的政党中按其得票比率进行分配。
俄罗斯虽然实行“三权分立”,但总统权力极大,议会权力很小,可称之为“总统集权制”或“超级总统制”国家。俄罗斯宪法规定,国家杜马拥有下列职权:通过法律;批准总统对政府总理的任命;提出对政府的信任问题;任免中央银行行长;宣布大赦;对总统提出弹劾。但是,国家杜马通过的法律,要经过联邦委员会(上院)的审议,并且总统有权加以否决;政府由总统直接组建,国家杜马如三次拒绝通过总统提名的总理,或两次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议案,总统就有权解散国家杜马。国家杜马要弹劾总统也很困难,必须经过如下复杂程序:国家杜马1/3以上议员“提议”;国家杜马专门委员会作出“结论”;国家杜马2/3以上多数通过“指控”;最高法院作出总统犯罪的“结论书”;宪法法院作出“指控符合规定程序”、罪行得到证实的“裁定”;联邦委员会(上院)2/3以上议员赞同。如此,弹劾才算通过。这样复杂和超难度的程序,实际上使弹劾总统几乎成为不可能。
6.“苏维埃”是什么意思?
“苏维埃”是一个音译词,它的俄文意思是“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1917年11月7日,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在当天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从此,苏维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1917年11月至1918年3月,俄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8年1月25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
1918年7月10日,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简称苏俄宪法),确立了以苏维埃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联盟条约》和《联盟成立宣言》,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4年1月31日,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简称苏联宪法),确认苏联为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的联盟国家。
1934年,苏联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统治地位。
1936年12月5日,苏联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苏联宪法,进一步完善了苏维埃制度。
1977年10月7日,第九届最高苏维埃第七次非常会议通过苏联宪法,该宪法继承了前三部苏联宪法的思想和原则,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宪法以专章规定了苏联的政治制度,宣布苏联是社会主义全民国家,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国内各族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规定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苏维埃,并规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政治制度的核心。
7.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又称“苏联模式”,是指采用高度集中的方式在经济政治体制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害处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并不是从天而降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俄国帝国主义地处欧洲的最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高寒带地区,具有浓厚的东方封建军事色彩,对西方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苏联诞生后,各方面的力量得到进一步集中和加强,斯大林时期的社会革命性较之以前更强,有了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从经济上来看,斯大林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从政治上来看,斯大林模式又表现为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个人高度集权的严重后果,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斯大林模式又是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最后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8.“加勒比危机”是怎么回事?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即著名的“加勒比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这是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但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1959年1月,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美国长期扶植的巴蒂斯塔政府,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权。自此,卡斯特罗成了美国的头号敌人。1961年4月17日,一支由1200多人组成的美国雇佣军突袭古巴,他们在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在古巴中部的拉斯维利亚斯省南部登陆,占领了长滩和吉隆滩。此次事件被称为“吉隆滩事件”。
1962年夏,美国准备再次对古巴进行武装干涉。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入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
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
10月22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10月23日,肯尼迪又签发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宣布从24日起,将拦截并强行检查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同时,美国在古巴周围集中了大批武装力量,驻西欧和远东的美军也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洲国家组织中的盟国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表示将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
10月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开始返航。
10月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
10月27日,肯尼迪复信赫鲁晓夫并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
11月1日,卡斯特罗拒绝联合国视察。
11月2日至26日,苏联对古巴施加压力。
11月8日至1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42枚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国“船靠船的观察”。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将在30天内撤走在古巴的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宣布美国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加勒比危机宣告结束。
9.叶利钦在苏联解体前后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自1992年初叶利钦推行激进的改革政策以来,以叶利钦为首的一方和以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副总统鲁茨科伊为首的另一方之间,在改革政策、国内经济形势评估、新宪法内容、俄罗斯政体以及对外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双方互相攻讦,各自为政,以致发展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993年1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暂停在莫斯科举行集会游行的决定。俄罗斯召开非常人代会,决定对最高苏维埃的决定不予执行。莫斯科市议会不仅批准叶利钦的“民主俄罗斯运动”在练马广场组织集会,而且授予叶利钦接近于总统的权力,直至6月叶利钦正式当选。
1993年9月至10月,俄政坛风云突变。10月4日,叶利钦下令军队包围俄罗斯杜马所在的议会大楼,随后进行了炮轰,并拘捕了反叶势力领导人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议会任命的代总统鲁茨科伊。这一事件被称为“十月事件”,又称“炮打白宫事件”。
10月28日,俄罗斯第五次人代会开幕,在代表们的掌声中,叶利钦宣布俄俄罗斯联邦应该奉行独立的政策。12月,联盟解体,俄罗斯完全独立。
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并不是偶然的。戈尔巴乔夫在全苏框架内所推行的改革遭到失败后,导致苏联在政治上混乱不堪,经济上危机四伏,各民族之间的流血冲突连绵不绝,很多人在失望之余,纷纷寄希望于自立门户,另起炉灶。在这种形势下,叶利钦顺应“民意”,让自己成为了一面要求俄罗斯主权独立的旗帜,并将各种反联盟势力集合在这面旗帜下,从而赢得了议会大多数人的支持。
从体制上看,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人代会与总统制在俄罗斯这个动荡的年代必然会发生碰撞,加剧两者之间的矛盾。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对苏联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较大的变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大了苏维埃的权限,恢复了代表大会制,并在宪法中规定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它拥有通过和修改宪法、确定内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批准国家高级公职人员人选、通过全民公决的决议等一系列权力。这样一来,人代会在苏联取得了政治上的显赫地位,叶利钦正是利用人代会实现了政治上的东山再起,并获得了联盟的很多权力,直至搞垮联盟。
10.俄罗斯的“地方离心倾向”是怎么回事?
苏联的解体与俄罗斯激进的改革引发了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离心倾向,地方分立活动曾一度使俄联邦面临解体的威胁。正如叶利钦在1996年“总统国家安全咨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地方分立主义是俄罗斯国内政治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在全俄地方分立活动的潮流中,远东分立活动最具有代表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要求升格扩权
远东是一个多民族区域,在全俄各地少数民族要求独立或扩大自治权的浪潮中,远东的民族自治地方也趁机纷纷提出升格扩权的要求。
雅库特民族自改革以来,利用手中的金刚石矿、金矿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手中的选票做筹码,利用联邦中央权力斗争的契机,成功地把自治共和国改为萨哈共和国,并赢得了比其他联邦主体更多的利益。
犹太自治州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不仅成功从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独立出来,成为人口最少的联邦主体,而且成为全俄仅有的12个自由经济区之一。
马加丹州下辖的楚科奇民族自治区和堪察加州下辖的科里亚克民族自治区也不甘示弱,要求从所在的州独立出去,成为联邦主体。后者还曾扬言建立科里亚克共和国。
没有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而散居在远东和中亚的朝鲜族居民也十分活跃,他们利用自己与韩国的各种联系以及俄罗斯扩大与韩国经济合作之机,在经济上积极活动,在政治上鼓动民族情绪。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撤销的哥萨克特殊阶层,这一时期也在远东死灰复燃。曾为沙俄拓地殖民立下赫赫战功的乌苏里哥萨克率先恢复,并提出恢复哥萨克自治制度的要求。
鼓吹恢复远东共和国
远东共和国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根据列宁的决定在远东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目的是起到缓冲作用,缓解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该共和国虽然只存在了短短2年多的时间,但是在外交、军事和经济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俄罗斯爆发全面经济危机后,恢复远东共和国成为远东分立主义势力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成为向俄中央政府施加压力最有分量的筹码。在俄罗斯地方分立活动的高潮时期,全俄有很多州和边区筹划或建立了共和国,但都如昙花一现,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只有恢复远东共和国的呼声历久不衰,这与远东共和国党的积极活动和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分不开的。
11.俄罗斯为什么要实行“休克疗法”?
1992年1月2日,俄罗斯宣布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措施,即所谓的“休克疗法”,其具体内容包括:全面放开物价;紧缩财政开支,实行“没有赤字的预算”;控制货币发行量和信贷规模;提高税率;控制工资增长。
俄罗斯推行“休克疗法”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单一的公有制、实行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意识形态、复杂的民族关系、激烈动荡的政治经济形势等,都严重阻碍着任何重大改革政策的实施,而俄罗斯政府之所以推出“休克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被迫的背水一战。
第一,由于戈尔巴乔夫决策行为的连连失误,导致了全面的经济混乱,超额的货币发行和生产的不景气,使市场供求陷入高度紧张状态,排队、抢购、投机倒把等行为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人民怨声载道,迫切要求政府改变现状。
第二,在僵化的旧经济体制下,价格体制遭到严重扭曲,价格背离价值、脱离市场供求关系,舆论界对价格改革的呼声非常强烈,并成为各派势力进行斗争的焦点,因此,对旧价格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早在1992年1月前,类似“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已在原苏联问世。1990年5月,在美国经济学者的参与下,原苏联学者亚夫林斯基曾制定了《400天——使苏联经济加速转向市场原则的构想》。接着在戈尔巴乔夫的授意下,沙塔林院士领导的小组于1990年8月起草了《向市场过渡——构想和纲领》,即著名的“500天计划”。1991年7月9日,原苏联10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共同签署《反危机纲领》,决定加速改革步伐。1991年7月16日,西方“七国首脑”在伦敦举行会议,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案”。
第四,1992年1月前,“休克疗法”在波兰取得了初步成果,成功抑制住了通货膨胀,市场供应状况得到缓解,因此,仿效波兰进行改革的呼声相当强烈。
第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不断向俄罗斯施加压力,迫使其加快“改革”步伐,特别是加速价格调整,并以此作为向俄罗斯提供贷款和援助的条件。
第六,俄罗斯政府求胜心切,试图通过“休克疗法”等手段,快速扭转经济危机局面,以巩固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就是在上述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出台的,可以说,它的出笼具有很大的必然性,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政治人物一时感情冲动的产物。然而,最终的结果表明,这一政策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遗症。
12.俄罗斯究竟属于几流国家?
有俄罗斯专家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实际上已处于“伤残”状态,形势非常严峻。1999年是俄罗斯最艰难的时期,甚至俄政权已出现解体的征兆。2000年普京上台后,俄罗斯开始出现积极的改变,逐步呈现出有序发展的态势。
如今的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年苏联解体的恶果,实现了脱胎换骨。现在的俄罗斯人,生活在一个与20年前完全不同的国家。2000年后的这十几年来,俄罗斯一直稳步向前,并且在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前苏联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中国的发展速度虽然快,但仍是个“赶超型国家”。比如,俄罗斯的教育,虽然落后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但仍比中国先进。此外,俄罗斯的人均GDP也高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更发达。
人们习惯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三六九等”,毫无疑问,美国是没有争议的超一流国家。那么,美国之外的国家又该怎么划分呢?
政治上
按照政治实力排序,前几名应该为: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等。从这个排名看,俄罗斯应该算一流国家,他是联合国四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政治上的影响力非同一般,是其余国家无法比拟的。
经济上
按照经济实力排序,前几名应该为: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巴西、印度、俄罗斯。从这个排名看,俄罗斯顶多算个二流国家,比中国略逊一筹,中国的GDP是它的5倍。但是,一谈到人均这个排名就很成问题了,俄罗斯反过来要比中国好得多。
军事上
按照军事实力排序,前几名应该为: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等。从最近的乌克兰、叙利亚事件不难发现,俄罗斯几乎是以一国之力单挑北约诸国,一向以超强军事实力自居的美国对它也是退避三舍。俄罗斯的军事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客观地说,如果说美国是超一流国家,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一流国家,它就是俄罗斯。
13.普京为什么被称为“普京大帝”?
现在,很多人称普京为“普京大帝”,其实严格地讲,这是一种玩笑叫法。事实上,俄罗斯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称作大帝,即开创俄罗斯帝国的彼得一世,人们尊称其为彼得大帝。
普京执掌俄罗斯后,作风强硬、彪悍,甚至有些泼辣,风格与彼得一世颇为相似,而且他还是一个极易情绪化的人,这一点也与彼得一世十分相似。所以,人们习惯性地将普京和彼得一世联系到一起,称其为普京大帝,也有人戏称他为沙皇。
其实,人们称普京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铁腕总统”。这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的:外交政策上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采取强硬态度,打击国内经济寡头和恐怖势力从不手软,用强有力的手段领导自己的国家等。
无论是伊朗还是叙利亚问题,无论是斯诺登事件还是乌克兰内乱,普京都在和美国及其西方盟友“较劲”,他在用行动向世界展示:俄罗斯不只是美国的高级玩伴,莫斯科不听命于任何人或国家。
普京致力于复兴俄罗斯超级大国的地位,对内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整顿经济秩序,打击金融寡头,加强军队建设;对外努力改善国际环境,拓展外交空间,维护本国利益,在国际舞台上努力恢复俄罗斯世界强国的地位。
2003年,普京强调安理会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强调按照国际法处理伊拉克问题,强调联合国有义务先调查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然后再决定是否对伊拉克进行军事制裁。二战结束62年后,普京认为背离国际法又以国际法作掩护的美国对俄罗斯具有重大威胁。
普京认为,车臣是自己赢得政治支持率的重要机会,所以直接以一己之力升级了与车臣对抗的性质,指责车臣政府纵容恐怖主义分子的活动,甚至指责车臣政府将恐怖分子合法化,并为他们提供训练营和武器。当时俄罗斯的一座大厦被炸毁,导致大量俄罗斯平民丧生,俄罗斯官方直接把这次恐怖袭击归罪于车臣,出动军队严厉打击车臣非法武装。
14.克里米亚入俄是怎么回事?
克里米亚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地理上看,克里米亚半岛北面与乌克兰本土接壤,东面与俄罗斯隔着并不太宽的刻赤海峡,西南两方向则被黑海环抱。从历史上看,克里米亚在59年前还是俄罗斯的领土。1955年,当时的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为纪念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35周年,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划给乌克兰。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半岛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1992年5月,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后来在俄罗斯的调解下才决定成为乌克兰的自治共和国。之后,克里米亚入俄的呼声长期存在。目前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约60%的居民为俄罗斯族,25%为乌克兰族,12%为鞑靼人,俄语为当地的主要语言。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克里米亚人似乎看到了回归俄罗斯的机会。
2014年3月11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发布声明,议会81位出席议员有78人投下赞成票,“宣告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独立”。但乌克兰政府则未予以承认。
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归属公投结果以97%赞成的得票率获得通过,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正式宣布和塞瓦斯托波尔一起脱离乌克兰,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但此次公投并未获得乌克兰与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乌克兰当局在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发布之后,随即宣布克里米亚议会的决定非法。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当天发表联合声明,称克里米亚公投与乌克兰宪法和国际法相违背,因此此次公投是非法的,其结果将不被承认。由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也发表声明,称克里米亚公决没有“法律效力”,将不承认公决结果。
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一项与克里米亚有关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并组建新的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条约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克里米亚共和国与联邦直辖市塞瓦斯托波尔两个联邦主体。
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签署了经联邦议会批准的克里米亚入俄条约,以及规定其地位及边界等细节的宪法条例。这标志着克里米亚入俄的法律程序全部完成。
3月27日,联合国宣布克里米亚公投无效,不承认克里米亚入俄。
3月28日,俄罗斯外交部网站公布的消息中指出,俄外交部认为,联合国大会有关乌克兰的决议无效。
3月29日晚,克里米亚将时间拨快两小时,正式改用莫斯科时间。
克里米亚入俄之后,俄罗斯遭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多轮经济制裁,俄罗斯与西欧、美国以及乌克兰的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对峙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