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周期的艳遇
也许还有很多人不曾意识到,当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中国将是2008年奥运会主办国时,当代艺术会成为这一事件的受益者。但这样的现象并非没有先例,韩国当代艺术的高潮就出现在汉城奥运会的前夕,经济的崛起、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伴随着与国际对接的冲动,这仿佛成为了非西方主办国在奥运周期里的生理反应。在中国,尽管1990年代已经在缓慢地构建收藏方面的基础,但导火索般的资本介入来自美国一家基金会,2004、2005年之交由一位至今仍活跃在中国的英国策展人牵线,这个基金会前来与中国进行实质性接触,并且与不少的艺术家签约成功。在以低价获取相当数量的作品的前提之下,这个基金会很快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有所动作,2005年秋季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以及其后的一系列拍卖都可以看到它发挥的影响力。随着事态的发展,来自欧洲、印尼等国家与地区的资金也开始加大动作。
在拍卖市场上,“谎言”被重复几次之后就成为了“真理”。不过,一个简易的操作办法之所以能够激起那么巨大的效应,则要归因于时机选择的恰当。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无疑正在成为全球热点,西方资本对整体局势的把脉显示出了中医高手般的风范——在那样一个历史时刻,多重的有利因素在中国的天空下汇聚,在政治形势方面,即使中国官方没有对当代艺术表示出明确的支持态度,奥运会的举办也会促使它保持开放的姿态,事实上不止于此,新世纪以来的官方已经通过一些举措来改善与当代艺术的紧张关系。2000年举办的上海双年展邀请了清水敏男与侯瀚如这样具有国际背景的策展人以求开放姿态;2001年,蔡国强为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会议策划的多媒体大型景观艺术焰火晚会,首创政府将官方外交活动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先例;2002年,在官方的支持下,范迪安在德国柏林的汉堡火车站现代艺术馆,和德方策划了“生活在此时”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这一年,中国文化部还出面组织了艺术家参加圣保罗双年展,广东美术馆则举办了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2003年,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首次设立中国馆……
从另一方面而言,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市场化过程之后,中国人自身变得有钱了,当国际拍卖市场开始释放出信号,相当数量的本土资金也就闻风而动。尽管处在上升之中的艺术品价格看似惊人,但西方资本的运作者及跟从者在内心仍然有一个比对,那就是在这些中国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与西方已成经典的现代主义及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考虑到中国当代艺术日渐上升的地位与中国本身日渐显要的国际地位,其中可能的价格空间无疑值得为之冒险。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北京奥运会举办前一年,即2007年的中国艺术市场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