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融市场的不同层次和竞争势态
江苏的资金需求量很大,尤其是南京,资金往往供不应求。就南京的某县区来说,整体存贷比例基本在100%,已经大大超过了规定的比例,因此通过整体调度,从其他支行拆借指标,主要在江苏省内的分行调剂。事实上,该地的资金需求超过了本地的供给能力,因而流入了部分外地资金。
银行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基层经济提供的融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调查的7个街道中只有1个享受到了地方银行的一些服务,这个街道每年完成利税1个多亿。
对于这7个街道,上级政府都确定了一定数额的财税指标,如果完不成,书记、镇长就不要干了。怎么办呢?只好一级压一级,大家来集资,一个镇里有100多个工作人员,70多个公务员,每个人用个人的信用到银行融资,处级以上干部可以融到30万元以上,40万~50万元,处级以下干部可以融到30万元以下,干部们融到资后,再按15%的年利率融出去。采用这样的间接方式来给中小企业贷款,否则它们贷不到,就无法生存,地方也完不成税收。有一次为了救一个街道企业,3个街道的公务员用个人房产作抵押,让银行给企业贷款,使这个企业少损失100万~200万,这是个福利性的企业,有许多残疾人就业。
南京市郊县成立了700多家农业合作组织,融资需求非常迫切,如果每家能贷到20万元,那么就可以带动一个村或一个组的发展。
一些企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如没有融资信贷体系去支持,那么就没出路。2008年时,半年前企业还生龙活虎,生意好得不行,半年后企业没有订单了,银行贷款到期还不了,因为外面的钱回不来。此时如果能用政策支持一下,就可能有一些回旋余地了。但是,因为是民营企业,所以哪个领导也不敢为它们说话,如果说了,别人就会说,你拿他什么好处了吧,你跟企业法人代表是什么关系?一些领导也想能为百姓做点什么,但是受到体制约束而不敢做,做了就要担风险。
(一)不同层次银行的市场目标和定位
四大国有银行在省设一级分行,在市设二级分行,但是,所有审批权都放在省分行,不在市分行。二级分行没有放款权限,只是营销,把客户推荐上去。股份制银行则不同,是在市设分行,负责全省的业务。从审批层级上来看,国有银行是三级审批:市分行—省分行—总行;股份制银行是二级审批:市分行—总行。这意味着,国有银行的审批更为谨慎,审批环节更多,因而会更倾向于大企业贷款。
国有银行的层级链条是:总行—省分行(一级分行)—市分行(二级分行)—区支行(一级支行)—县支行(二级支行)—分理处—网点。国有银行虽然也在县设支行,但是县支行以吸储、公司结算和理财业务为主,并不做信贷业务,信贷业务基本上集中在省分行和市分行,县支行可以推荐客户。
以中国银行为例,股份制改革以前,中国银行地、市的两级分行也有审批权限。比如,当时江苏铁本的固定资产贷款就是中国银行常州分行审批的。股改之后,地、市的二级分行就没有审批项目贷款的权限了。各地的国有银行近两年来成立直属的中小企业部,做的就是地、市两级分行原来可以审批的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
由此可见,几大国有银行的权力上收,使得他们在地方金融市场的份额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也为那些新兴银行或股份制银行留下了有利的竞争扩张空间。
在南京,除了传统的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外,还有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恒丰银行等新兴的银行,大约有27家。其中,南京银行的企业客户数比较多,由于土生土长,其支行、中心支行、二级支行、网点数、人员数都很多,对本地企业的渗透性较强。此外,平安银行、徽商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北京银行等马上也都要来南京。除了5大国有银行,以及本地的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有较大优势,其他的外来银行,谁先进来,业务开展得早,谁就能抢先占领市场。
南京银行在北京已经设了分行,各家银行都是在经济发达城市竞争,互相抢占市场。南京的4大工业园区都是国家级的,本身的招商情况比较好,税收情况比较好。4大工业园区有江宁、新港等,所谓国家级,并不全部是国家投资,国家给政策,主要是市里在操作。
现在经济增长快,市场需求大,银行业属于快速扩张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投资拉动型,投资主要是来自银行,2009年第1季度投放了5.80亿元,力度很大,完全是政府行为。政府担心经济快速下滑,想托起来,才这么做的。
一些政府的大型项目,使国有大银行尽享“近水楼台”之便。例如,京沪高铁,是中国银行总行和财政部、铁道部协调,由中行江苏分行牵头,属于银团贷款,上千亿的投入,项目的回报率应当是不错的。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的大型项目贷款,都有政府“托底”,也是非这些国有银行莫属,例如“扬巴一体化”项目,一笔贷款就是20多亿元。所以国有银行的大项目靠的是高层关系的营销,这是四大国有银行选择的道路。国有银行总行与中央政府的各部门或单位搞好关系,以便获得市场份额。到了地方也一样,省分行、市分行、区支行都在努力构建与相应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联系,这里面的关系盘根错节而且根深蒂固,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极难撼动。
股份制银行由于其产权制度和资产规模,往往不容易获得政府动辄几十亿元的项目,而只能在市场上“拼杀”。这也是所有的股份制银行都要拼命做大的重要原因。股份制银行虽然效率较高,但是短期内无法撼动四大国有银行的“霸主”地位。
招商、民生、华夏、广发之类的股份银行做的业务同质性比较强,中间业务较多些。大企业都被老银行瓜分完了,尽管在开拓新市场和中小企业方面,需要新银行去开拓新市场,然而,新兴银行果真都去开发新市场吗?
对恒丰银行南京分行相关人员的访谈记录:
恒丰银行刚设了2年多,业务量比较小。
我们开拓新市场还谈不上,实际上,还是瓜分老市场,新市场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我们这个分行,中小企业客户也不少,放贷主要是1年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
市场有个自然增长,所以新银行就有增长的空间,同时也会占有别人的份额。但是中国的整个经济是在发展的,那么整个信贷规模是在扩大的,而且中国是投资拉动型的,靠大量的信贷投放拉动,但是投放的效率好坏没有人去研究。
我们投资收益率不算高,我们行的净利润,除去成本及各种费用后,投资收益率是4、5个点,这比其他行业已经不差了,但在银行界不行,事实上银行是个暴利行业。
大银行往往讲政治,政府监管比较紧,小银行则较为理性,政府政策也比较宽松。小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像大银行那样,主要靠决策快,快进快出,因为小银行没有平台、资金、网点,这些方面都比不过大银行。国家政策说支持出口企业,出口企业效益比较好,那么小银行马上就转向出口企业,房地产行业好时,马上进入房地产行业,一看到调控,不行了,赶紧撤。和大银行不一样,他们会长期支持一个企业,与企业共进退,低潮时,也不一定撤,会全力支持他。而小银行就不行,经不起那样的折腾。
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主要是从政治上讲,实际上要做就很难。中小企业贷款量小,耗费的人力、物力大,成本高,银行是要赚钱的,要生产、发展,给大企业贷10亿元、100亿元产生的收益与给小企业200万~300万所产生的收益差额是非常巨大的。
同时,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差,很难筛选,因为我们银行小,抗风险能力差,更要选好的高端客户、精品客户,所以更挑剔。例如,行业的龙头企业,技术比较先进的,代表将来行业发展方向的,等等。大的垄断企业,大家都在抢,也都分到一些,也没法说是怎么定位的,各个银行似乎都是全方位的发展。
比如,民生银行就定位于钢铁行业,华夏银行定位于房地产行业,按说这种专业化服务是可以的,但是,现在的市场大家都是在抢,不可能我想往钢铁行业发展,钢铁业就都是我的,人家也要进来,都是有利益驱动的。如果钢铁业的利润率是10%,房地产是60%,那他马上就杀进房地产业里去了。哪个银行都是这样。
大银行也有缺点,就是决策慢、进度慢、转换慢,我们小银行,看哪有利润,看哪个行业好,哪个企业好,就赶紧积极地去做,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贷款审批服务快,授信、批贷款的效率比较高,尽管大银行采用信用贷款也很快,但我们也靠私人关系,中国的文化本来就是这样的。
对宁波银行南京分行相关人员的访谈记录:
我们2008年6月筹建,2009年6月才运营。银行的定位是服务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宁波银行的特色。但是从发展过程来讲,由于我们刚来南京不久,所以从战略的角度来讲,肯定要先做大中企业,精力上放在大中企业多些,现在负责大中企业的有6个部,而负责中小企业的才2个部。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
客户数总量比较大,增长较快。贷款客户中,大中企业有100多家。贷款总额是40亿元,30多亿元是大中企业,其余是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个贷一年最多2亿元,中小企业也就是几亿元。
我们的客户有许多都在几个工业园区的,南京有4大工业园区。客户大部分是有一些政府平台的,基本都是国有企业,民营大企业也有,比重比较低,10%左右。
为什么要到南京来?南京毕竟是省会城市,上海、江苏、浙江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来开分行之前,对当地的经济总量、GDP、企业情况都调研过,觉得有市场,规模能上去,利润能上去,才来开分行的。南京的金融中心的位置逐步在体现,当然还不能跟上海和深圳比,但是在省内的位置还是很重要的。南京的大中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企业还是比较多的。国有大中企业这块市场还没有被分完,原因在于,一是企业的自我增长,经济在发展,所以企业也在增长,这样就会有需求。二是市场份额在调整,人员在调整,人员流动、业务也就跟着流动来了,所以肯定是有很多业务可做的。
现在各行都是在央行的要求下,才成立中小企业部的,一般银行都不愿意做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是高风险的,抗风险能力太差。
目前南京分行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因为新到这里要生存,就要做大中企业,而宁波银行的基本思路是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总行的特色,在宁波那里,中小企业做得很活,量做得很大,手续很简便,而南京不行,因为在这里要先生存,生存下来之后,才能考虑中小企业。就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要先吃饭,吃饱之后,再说其他。大中企业就像是个铁饭碗,这个饭碗还是蛮好的,规模大,风险小,而要做中小企业的话,规模要做多少才够啊?
由此可见,即使是像宁波银行这样的新兴银行,也不可避免地会首选大企业作为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使得原有的银行供给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大企业市场也会有不少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谁还会首选小企业呢?宁波银行只是在浙江这样的地区,金融供给非常充分,大企业市场已经完全饱和,只能依靠小企业的机会来发展市场。但是在南京,有着更便宜的、更省力的金融服务对象,它们当然会优先选择,而不会舍大求小,舍近求远,去选择那些更费力的服务。
总起来看,金融市场大致分成四个层次。传统的五大国有银行属于第一层次,它们最接近中央和省市级政府,是“嫡系部队”,因而能够获得最优厚的贷款项目和贷款条件,具有非常密切的人脉关系和体制内优势。其次是股份制银行,这类银行较早成立,发展得比较成熟,其不仅面向市场,具有相当一批稳定的优质客户,而且也能从地方政府那里获得一些地方的较大项目,分享一些来自体制内的资源。
再次是新兴银行或金融机构,它们大都是城商行、农商行之类的地方城市金融机构,是从地方原来的城市信用社改制演变而来的。这类银行包括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徽商银行、浙商银行等一大批,它们面对的市场应当是在传统银行占领的地盘之外,但是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而是继续参与对传统市场份额的竞争。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传统银行往往难以跟上这样的速度,因而给这些银行提供了机会,可以找到那些一时难以覆盖的空白。
最低层次的是农信社,民间金融中介例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最新出现的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这类机构完全面向民间基层市场,主要客户是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农户,如有人脉关系也可能会涉及一些稍大些的企业业务。
因此,金融市场的层次是与金融机构的等级层级密切相关的,也是与金融机构形成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的。这反映了典型的中国的金融市场的转型特点,表现为从计划中央集权转向市场地方分权,从高层转向低层,从国有转向民营,从集中性条条转向分散化的块块,从垄断寡头的几家大银行转向原子竞争的多元化金融组织,形成了这样的金融市场化的演进过程。
(二)金融市场的竞争
大量新银行的出现,势必伴随着激烈的竞争。那么在这些银行之间是如何进行竞争的,是如何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的?
据宁波银行南京分行介绍,现在银行比较多,各个城商行纷纷地进南京,南京的一个普遍的模式就是,人员流动、业务流动。进南京后一般是通过从同业银行引进业务比较精通、资源比较丰富的人员进来,人挖过来了,业务也就带过来了。
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包括相互挖人,要想挖人,相对于同样的职位,就需要提供更好的待遇才行。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薪酬待遇的,职务安排的,工作环境的,待遇一般肯定会比原单位高,人才能流进来。
所有的银行都是竞争对手,竞争是很激烈的,对于业务,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都在一个层面上,只不过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宁波银行是做中小企业强些,工行是网点多,吸储能力强。虽然大家在放贷上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但是大的银行,资金实力强,更容易参加一些大项目。就分行管辖范围来看,大中企业还有很多潜力可挖,还有很多客户可以做,主要是人忙不过来,如果忙得过来的话,可以搞到一些新客户。
银行扩张速度这么快,还是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需求,金融这一块的潜力相当大,再发展出多少家银行都可以,但是人才不够,银行可以不断地扩张,但是没有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大银行、老银行的业务骨干都给挖走了,它们就要培养新的业务骨干,培养出来又给挖走了,接着再培养,老银行成了培训基地。
其他行业也面临这个问题,只是规模小一些,你能干,就给挖走了,它再挖别人的。你挖我,我挖你,挖到最后,就成了挖四大行的了,四大行不进人,只出人,进的人只是毕业生。股份制银行之间也相互挖人,一般来讲是新银行从老银行那里挖人。人员流动时,是要付出成本的,每流动一次,客户就会损失一部分。新银行或许收入更高、资历更高、环境更好,职位能解决,老银行除非有非常优厚的条件,否则人也是会走的。
国有银行的客户经理跳槽,虽然带不走客户资料,但是带走了人脉关系,这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国有银行也在不断缩小与股份制银行的收入差距,尤其是奖金这一块,但是还远远不够,差距依然巨大。国有银行还会招一些大学生进行培训,进行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建设,股份制银行则不做这项工作,它们招的都是熟练工,都是有客户资源的人,进来就能立刻带来效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国有银行是股份制银行的“人才培训中心”。
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战略考虑。股份制银行都想做大做强,首先想在规模上赶超国有银行。因此,采取强激励,务求立即产生效果。国有银行历史包袱较多,考虑的问题多一些,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型。国有银行的人员跳槽到股份制银行,当然会带走部分客户资源,但是对国有银行的冲击并不大。原因在于,国有银行的机制决定了客户资源并不控制在个人手里。国有银行讲究团队,以高层营销为主。个人的人脉基本上是一些中低端的客户,真正高端的客户,都掌握在领导手里。实际上,对国有银行来说,客户的高端领导和银行的高端领导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客户关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例如,中国银行江苏分行的一些大客户,例如核电、舜天等,都是上面派下来的,这样的客户是“挖”不走的。而且从长期来看,国有银行靠团队来维持客户,虽然激励机制较弱,但是比较稳定。
在调研中了解到,中行对营销的投入比例、对客户经理的奖励和考核力度远远低于股份制银行,用分行某负责人的话说,国有银行跳槽到股份制银行去的客户经理,其薪酬“令人咋舌”!但是,高薪酬意味着高压力,客户经理必须能够给银行带来客户资源,因此在股份制银行承受的压力也是“无法想象的”。相对而言,股份制银行是个人单独维护客户资源,国有银行是一个团队共同维护客户资源,后者压力自然要小得多。
国有银行的文化氛围和股份制银行有较大差异,国有银行的激励机制要弱于股份制银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待遇报酬上有一定的平均主义,行为模式上有一定的官僚主义,这也是为什么“想干点事”的员工跳槽到了股份制银行,不想那么“苦”的员工选择留在国有银行。
采用互相挖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对人力资源的竞争,谁有了人,就有了人脉和金融资源,这是新兴银行普遍采取的竞争手段。尽管这种方式能挖来的资源有限,但对于较小银行来讲,只要能从大锅里分得一勺也能维持生存。
当然,发现新市场的竞争是更合理的行为,例如宁波银行,通过市场创新,通过挖掘中小企业这块市场空白,来获得新价值的源泉。例如,宁波银行有着“金色池塘”小企业全面金融服务品牌,有专门为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
然而,宁波银行在人力有限的情形下,也会优先选择大企业市场,毕竟这是成本较低的融资服务。小企业市场永远是在银行服务中排在较后的位置,往往要等到较高层级市场都已饱和的情形下,才会有可能被银行所顾及。只有通过金融市场放开和充分竞争,新的机会才能被发现,银行才可能会更多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
与宁波银行相似,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南京银行,其业务范围最低到区县,不会下到乡镇和农村,因此不会跟农信社或村镇银行等基层金融机构形成竞争。南京作为经济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也是各路银行的必争之地。在南京的金融市场上,南京银行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还包括一些新进入的城市商业银行,例如宁波银行、上海银行等。招商银行和杭州银行在南京的分行都是业务做得非常好的。在市场份额上,南京银行跟新进入的股份制银行相比占优势,毕竟它一直在本地发展。南京银行跟四大国有银行和老牌股份制银行相比,在中上游水平。工、农、中、建4家国有银行合起来在南京市场占到50%左右的份额,老牌股份制银行占到6% ~7%,新进入的股份制银行占到3% ~5%,南京银行占不到10%,略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可见,南京市场上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没有一家天然的“老大”,各大银行的市场份额比较均衡。
南京的金融市场竞争与南京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各银行到南京开设分行,不是定位做小企业,都是瞅准了大企业、大项目。对比南京和苏州就能看出南京的企业结构,苏州60%的财政收入来自中小企业,而南京70%的财政收入来自大企业。这意味着南京大企业多,大项目多,符合银行初期创业的环境要求。
可以预见,随着各大银行的进驻,市场的饱和,竞争的焦点会逐渐地转移到中小企业领域,这个时候,本地银行就可能会占有较多的优势。南京金融市场上银行的竞争非常激烈,有的银行为了争夺客户不惜代价,甚至赔钱做。南京市场上的外资银行主要是渣打银行,不过它们主要针对的是外资企业,跟中资银行之间“分工”似乎比较明显。南京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发生在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省分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