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研究(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黄初年间郑王并立

曹魏立国,黄初年间于战火之后重立国学。此次立学,相比起汉代官学,有了极大的变化。就《易》来说,施、孟、梁丘、京氏《易》等今文经学在汉末三国之际受到马融、郑玄、荀爽、宋忠等古文《易》的冲击,加之战乱频仍,师传无人,遂废止于魏初。

对于曹魏官学中的《易》博士,王国维在《汉魏博士考》中认为:“《易》有郑氏、王氏”,王国维:《汉魏博士考》, 《观堂集林》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114页。此处王氏意指王肃。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对王国维考证的十九博士有所质疑,比如并没有把贾、马之学立为博士,因为刘汝霖认为:“贾马之学即王氏之学。”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110页。但是对《易》博士没有疑义。盖因《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载:“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第420页。值得说明的是,魏所立十九博士,很可能是陆续分立的,并非在黄初五年初立太学博士时就满员。王朗《易》在正始六年方才立于官学即为明证。而且在《三国志·魏书·杜恕传》注引《魏略》中曾载:“(乐详)至黄初中,征拜博士。于时太学初立,有博士十余人,学多褊狭,又不熟悉,略不亲教,备员而已。”可见在建学之初,未必十九博士都立于学官。王国维与刘汝霖大概以为王朗与王肃《易》学同为一家,故没有明确此处《易》王氏到底是王肃还是王朗。其实王肃《易》与王朗《易》应该有所不同。直到十六国时期,还有阚骃曾注王朗《易》,可见王朗易学是不尽相同于王肃易学的。正始六年,王朗《易》才立于官学,之后没有几年就发生了魏晋禅代之事,应该在魏代,官学中的易学博士是郑玄《易》与王朗《易》。具体说来,黄初时期暂时郑玄《易》独立于官学,正始六年后,郑王(朗)并立。

汉末易学大家众多,多传古文费氏易,为何立郑玄易学而不是马融、荀爽等?一方面是因为郑玄易学学理深湛,自成体系,有其学术优越性。另一方面也是与郑玄学说的传布有关。在汉末,“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后汉书》第三十六卷《范升传》,中华书局,1965,第1212~1213页。。东汉重师法,发展到后来,众说纷纭,不利于后学者研习经典,而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后汉书》第三十五卷《郑玄传》,第1212~1213页。。郑玄凭借其深厚的学养,穷其一生,遍注群经,他对众经的诠释相比起来更为完备,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学生。郑玄求学马融,学成东归,后来又游学天下十多年,此时郑玄已经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开始授徒。“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后汉书》第三十五卷《郑玄传》,第1207页。后来郑玄遭遇党锢之祸,闭门注经。当郑玄六十岁时,被大将军何进征召,郑玄厌恶政治,逃离而去,之后“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后汉书》第三十五卷《郑玄传》,第1208页。。郑玄去世后,“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后汉书》第三十五卷《郑玄传》,第1211页。。郑玄是汉末最为著名的学术大师,弟子也最为众多,知名的弟子也最多。其中其门人山阳郗虑官至御史大夫,东莱王基为魏镇南将军安乐乡侯,清河崔琰官至魏东西曹掾、迁中尉,乐安国渊为魏司空掾,迁太仆,任嘏也曾为魏黄门侍郎。不仅如此,在黄初博士中,宋均、田琼等人都是郑玄的弟子。

郑玄经学精深博大,朝中有实力派的高级官员,太学博士中又有弟子,郑玄经学在曹魏前期声势无人能匹敌,在这种形势下,郑玄易学立于官学就理所应当。

不过汉魏之际,遭逢战乱,加上天命论的破产,经学遭到冷遇。儒家思想不像两汉时期那样影响巨大。即使曹魏黄初建学,开始重视儒学建设,效果也并不理想。刘馥曾上疏请求重视官学建设,对魏初官学的情况痛心疾首:“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三国志》第十五卷《魏书·刘馥传》,第464页。在这种儒学衰微的情况下,郑玄易学虽然得列官学,但是已经不为时所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