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评述及未来研究方向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伴随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和一定层面上解释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理论在解释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时都有其局限性。因此,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来分析未来的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评述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历史已有几百年,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不断演进为当今的跨国公司的形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本身的行业分布、结构和特征也都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一理论发展的黄金时期,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在研究这些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理论还是西方主流的投资理论,都有着明显的两条发展演进路线:第一,从各个角度来研究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第二,从战略管理视角分析跨国公司的行为。前者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分析和解释投资主体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或者研究哪些因素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方面的理论侧重于强调投资主体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时,企业自身已具有的所有权优势;而后者则侧重于研究企业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去获得竞争优势,如波特认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确定并开拓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和联系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与前一条理论路线不同的是,战略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投资主体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时,企业自身已拥有的所有权优势,而是重点研究通过哪些战略性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当然,这两条理论演进路线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只是两者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而已。所有权优势理论着眼于企业的过去,以企业的历史为前提来研究企业的发展,强调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连贯性。而基于战略管理角度的理论,着眼于企业的将来,面对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变化,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应立足于分析企业的战略管理,而企业的历史只是一个部分因素,体现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前瞻性。目前,对于所有权优势理论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基于战略管理角度的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20世纪60年代,海默提出垄断优势理论,用以研究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形成,详细阐明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与投资应具备的条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对于投资者的投资可行性分析以及投资区域的选择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区位优势理论指导了企业的投资区域选择;小规模技术理论和局部技术变动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哪些企业适合于对外直接投资等。这些理论对于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近些年来全球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与已有的关于跨国直接投资的理论指导是分不开的。我国学者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对我国引进跨国直接投资和指导我国跨国公司对国外的直接投资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只能在部分地区,或部分时间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与实用性,不具备普遍性,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与其他领域的关系,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如下。
(1)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并没有从宏观入手,而着眼于微观,从跨国公司的利益最大的角度深入分析直接投资。这一理论实际上是作出一定的假设,即没有国家政府的干预。一些西方国家由于市场的相对完备,并无太大的政府干预措施,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开放较晚,在一定程度上,政府需要引导其发展,从而使对外直接投资或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宏观层面,显现出了国家利益与国际直接投资息息相关,反映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一定情况下应从全局出发,不能忽略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单一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在投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主要强调了比较成本原理,国际折中理论主要强调了内部优势、所有权优势原理。经济的增长与经济周期实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环节,单个理论或单个因素只可能适用于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并无长期有效性。对外投资理论的应用该与经济活动的发展相匹配,这样才可最大化地发挥理论的作用。
(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忽视了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国际金融的相关问题。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实质上是资本的运作,单方面看,是生产、交换、销售、市场占有等方面的问题,但从另一角度看,是资本金的流动过程。在国际大环境下,并无货币一体化,不得不考虑金融危机、汇率风险等相关的国际金融问题。由于本国的货币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口,即使存在技术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但跨国公司在本国投资所得利润势必减少,因而出现“产业转移”,这一现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这也说明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金融的相关性。
(4)国际直接投资过分强调内因,而忽视了外因。现有的理论研究的根本是投资企业的内在分析,具体分析其资金量与资金流动、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生产规模的发展等等相关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外因在国际直接投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外因包括被投资国的政策优惠与地方政府的相关实施策略、国际经济形势、国际政局等等。只注重内因,而避外因,势必会造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局限性。
二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的未来研究思路
如今,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跨国公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投资过程中的参与者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跨国公司的投资与被投资国家的政策与利益息息相关,在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中,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理论衍生了新的特点,出现了新的问题。根据上述分析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局限性与片面性,该理论应更注重宏观层面、外部因素的分析以及与资本金相关的国际金融等方面问题,实现静态理论与动态理论相结合,这才是分析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的未来研究途径。
第一,基于近些年美国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国际金融动荡不安,无论是投资国还是投资接受国,国际金融环境(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监管、汇率变动等)都对跨国公司的投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国际金融环境恶劣化势必影响投资企业的信心,影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显现出了国际金融风险,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又是一个优化国际金融环境的重要因素。
阿伯利(1983)、里德(1983)等对“金融因素如国际金融中心和汇率等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美国经济学家卡佛斯(1989)、佛罗特(1991)、斯蒂(1991)、斯维逊(1994)和布鲁斯·布朗琼(1997)等人相继提出“美元贬值与外国对美国投资增加是相关的”。奥克荷姆(2001)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主要是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和上市制度对直接投资的公司成本和资本收益的影响”等。王元京(2003)“在研究国内外投资环境时,分析了投资环境的指标体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金融环境严重影响到跨国公司投资的选择方向与投资收益率。由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实质是资金本的流动,不同的金融环境造成了不同的资金量的投入、生产环节、销售渠道等等,严重关系到国际直接投资行为。
第二,走出国强企强、国弱企弱的误区。国家经济实力与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不是直接的连带关系,发达国家并不代表着拥有强的企业,发展中国家也并不意味着没有较强的企业,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将国家与企业等同,对发达国家的企业运用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理论,不仅阻碍了本国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理论不科学的假象。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西方国家的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实际,而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很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更多的是研究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这样的理论研究上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理论研究上的区分,才导致已有的任何一个关于跨国直接投资的理论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作用,不能成为“一般的理论”,理论的指导意义大大减弱。其实一个投资主体的实力与国家的整体实力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密切,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企业也可以到发达国家投资,如我国的海尔集团等跨国公司就成功地在美国投资并建立了研发基地。在未来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中,要重视投资主体的差异,而不是国家的强弱差异。
第三,国际直接投资为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跨国公司的注入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产业集群效应。以中国中东部地区为例,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大量投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拉动了当地的经济,这一效应被广泛认可。一些学者利用产业集群效应分析了中国发展较好的一些东部城市。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提出并不算早,所以鲜有人研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产业提升效应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但中部地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中部地区在延续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关键作用,综合提升了我国经济的总体水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跨国公司的投资,借鉴沿海城市的经验,提升产业水平,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成为我国的现实问题。
第四,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有趋同的发展道路。理论发展初期,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尽相同,由于两者基于不同的理论框架。投资理论一体化的形成,使人们意识到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关联,即互补又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两种理论的融合,对于各国制定协调的国际贸易政策有重要意义。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95)认为,“投资母国通过在东道国投资设厂,使投资与贸易有互补关系,日本企业在美国投资生产汽车,从本国进口大量的零部件”。冼国明等(2003)“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得出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王洪亮、徐霞(2003)“研究日本对华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发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和中日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互补关系”。赵春明等(2003)认为,“应该从产业和国家与跨国公司行为的结合上来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两者的分析基础和基本结论应该日益趋于一致”。还有一些中国学者利用数据作出实证分析,证实了中国贸易与对外投资的相关性,但其正相关程度并不高,远不及发达国家的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