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机遇有序推进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此文发表在2010年广西发展改革委主办的《发展改革要报》第123期。

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以下简称“南新走廊”)是连接中国与东盟两大经济板块的重要国际大通道,是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际运输通道功能与区域增长极功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是中国和东盟发展的新机遇,也是亚洲经济的新增长区;随着中国-东盟沿线各国贸易和投资合作的不断深化,为南新走廊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但同时,南新走廊各国情况复杂,差异巨大,认识不一,加上当前多变的形势,因此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推进,不可操之过急。有序推进南新走廊建设,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这些区域合作和次区域合作的一个有益补充;可以把中国与东盟从经济层面上更加紧密地连为一体,可以极大地提升走廊所依托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区域竞争力,从而扩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集团竞争、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中的地位。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的睦邻友好,也将大大促进广西自身的开放发展。

一 南新走廊具体路径、建设现状及存在困难

(一) 南新走廊路径走向及相互关系

南新走廊是以广西南宁为起点,经过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或柬埔寨金边)、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一直到达新加坡的以泛亚铁路和公路大动脉为载体的经济走廊,可谓“一廊连七国”,自南宁向东可延伸连接广州、香港,向北可连接我国西南、中南乃至深入我国内陆腹地。根据区域经济中的“点-轴”理论,通过南新走廊上重点城市的带动,走廊沿线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走廊一端是东盟中相对发达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另一端通过南宁连接中国相对发达的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等,中间是发展中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从而形成了经济势差,有利于形成互动,促进投资和产业的梯度转移,吸引物流,扩大交往,在走廊两端强劲“引擎”的带动下,将有效缩短走廊沿途国家的贫富差距,带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的发展。

(二) 南新走廊建设条件已经具备

南新走廊不仅是一条大通道,更是一条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经济大动脉,目前走廊沿途已有较好的合作基础。

1.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

南宁-河内经济走廊是南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南宁-河内经济走廊又是中越建设“两廊一圈”的重要内容之一。2004年5月,越南前总理潘文凯访问中国时与温家宝总理共同提出了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设想。“南宁-河内”经济走廊不仅是“两廊一圈”中距离最短的陆路通道,而且是连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最短的陆路通道。“两廊一圈”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南宁-河内”经济走廊提供现行的公路、铁路运行载体,而且具有距离短、运力大、运量大的特征。特别是南友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南宁-友谊关-河内陆路通道成为中越经济合作乃至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陆路主通道,使得客货物运输更加快捷、旅游更加便利。中越双方正加快推动凭祥-谅山、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南新走廊的建设建立示范区。

2.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顺利进行并不断深入

南新走廊沿线经过的区域和国家中有5个是GMS的成员,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已经或将为该走廊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为南新走廊提供了现行的公路运行载体,即利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建设起来的“东西走廊”。目前南新走廊公路网已可利用南宁-河内-广治-老挝沙湾拿吉-泰国孔敬-曼谷-吉隆坡-新加坡公路为载体运作,乘车从南宁到新加坡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人流物流将逐步加大。二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所开展的有关贸易投资政策等软环境建设,为南新走廊的运行提供了一整套可以利用的政策和机制,包括贸易、通关、金融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合作方已经建立了互信机制,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贸易壁垒逐渐消除,为南新走廊在GMS区域内的顺利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3.走廊物流大通道已有一定规模

南宁-河内国际列车已正式开通;中越间开通了南宁-友谊关-河内、南宁-东兴-芒街-下龙-海防、崇左-友谊关-河内-下龙等4条客货运输物流线路,广西通往越南所有的一类口岸基本已通二级以上公路;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在原有直通越南河内市内排国际机场的基础上,陆续开通南宁至菲律宾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新加坡樟宜、马来西亚吉隆坡的航班,做到直飞对接。随着越南及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通关能力的不断提升,广西口岸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极为重要的货运“中转站”。据南宁海关的统计,2009年,广西对越南贸易额为39.84亿美元,增长27.5%,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地遍布全国各地。

4.广西加快建设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为走廊打下了良好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出海出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效,以南宁为中心和以沿海港口、航空为龙头,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组成,通往东盟各国及我国周边省份的出海出边运输通道总体框架已初步形成,正抓紧推动广西与越南及东盟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南新走廊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目前,铁路方面,南宁至新加坡铁路通道中国境内段——南宁至凭祥段扩能改造的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国铁路部门也将加强与有关国家合作,研讨国际铁路通道的建设问题;公路方面,防城至东兴、钦州至崇左、那坡至靖西等高速公路正加紧建设,抓紧推进区内崇左至靖西、崇左至水口等高速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并计划于“十二五”期间建成通车;水路方面,北部湾港口群粗具规模;航空运输方面,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正在加快建设新航站区及配套设施,加密空中航线,建成面向东盟的门户枢纽机场。

(三) 推进南新走廊建设存在的困难

1.尽管对于建设南新走廊各国都抱有极高热情,但由于各国国情和建设能力的不同,建设资金缺乏仍是目前走廊建设的最大困难。走廊沿线多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放度不一。由于一些国家财政紧张,国内筹资困难,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大都寄希望于国外投资,“等”“靠”思想较重。尤其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无力投入建设,需要国际援助,因此,缺乏建设资金成为走廊建设的最大障碍。

2.目前南宁通往越南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已经通车,但东盟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国家近期甚至没有修建通往邻国公路、铁路的规划。同时,东南亚国家的铁路大多是米轨,与我国的铁路网络对接还比较困难。走廊沿线国家在观念、体制、政策、语言和工作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例如交通运输方面,车辆过境手续繁杂、等待时间长、费用过高;贸易、投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海关、跨国旅游业发展、客运等方面,合作上仍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分歧。走廊尽管是中国与东盟合作交流的大通道,但尚未纳入中国-东盟合作的总体框架,这些都将制约走廊的建设。

3.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互信有待增进,协调难度大。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老挝的800美元到新加坡的30000多美元不等,各国经济和生活需求不一样,加上文化和政治的多元性,造成各国之间协调困难。南新走廊牵涉中国-东盟关系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建设也很可能受到某些大国以及其他不同意见国家的阻碍。目前南新走廊的几种方案都要经过越南境内,而越南对这些方案大都表示不满意,南新走廊的建设很可能因越南的原因而推迟。可见,增进沿线国家之间的互信是推进南新走廊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

4.沿途线路长,各国态度有差异,推进难度大。南新走廊贯穿整个中南半岛,公路里程达3000多公里,铁路距离则更长且涉及国家较多。尽管该走廊已有一定基础,但要作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一个过程。加上走廊沿线国家的利益和态度有差异,要想达成一致共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设计一个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是加快推进南新走廊建设步伐的首要工作。

二 有序推进南新走廊合作的原则和方法

(一) 有序推进南新走廊合作的原则

南新走廊对沿线各国经济所发挥的巨大促进作用早已成为各方的共识。但是,从构想走向现实,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应遵循以下5个基本的合作原则。

1.优势互补原则

优势互补是南新走廊建设的首要原则,沿线各国在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巨大,在合作开发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互利共赢原则

建设南新走廊对各国都有利,沿线各国应从有利于各国经贸合作的长远发展出发,把扩大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南新走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共享合作成果来促进各方的经济发展,为深化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互利共赢中谋求发展,从中赢得更多的经济实惠,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

3.重点突破原则

沿线多个国家之间、城市之间对南新走廊建设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要统筹协调好各方,必须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沿线各国要形成“一盘棋”思想,对在南新走廊建设全局中起引领作用的重点地区、关键领域做到共同支持、积极推进;对资源禀赋差、要素聚集能力不足的地方,应各自着力改善公共设施条件,适当发展相宜产业。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既是全球和各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评判区域开发是否合理及其是否健康发展的标准。南新走廊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寻求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及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流通、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寻求效率最优化和发展成本最小化,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的恶化,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促进南新走廊生态、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5.友好互信原则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兼容并包、友好互信,这是中国与东盟“10+1”合作框架发展历程所体现的重要精神,更是南新走廊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南新走廊沿线各国存在着经济发展相互竞争的事实,需要双方增加相互了解与信任,共同努力以妥善处理。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睦邻友好是建设南新走廊的基础和前提。合作者之间的友好互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南新走廊的建设进程和发展前景。只有消除分歧、增进共识、减少猜疑、增强互信、保持并发展良好的政治关系,才能为南新走廊建设创造必要的和平环境和政治氛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南新走廊沿线各国,南新走廊沿线各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通过交流增进互信,通过互信促进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这是南新走廊沿线各国共同的责任。

(二) 有序推进南新走廊合作的方法

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的新形势,在中国-东盟合作(10+1)框架下建立南新走廊建设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共同争取南新走廊上升成为中国-东盟“10+1”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项目;推进南新走廊建设,并与城镇、工业区、经济特区等建设结合起来,有力带动沿线各国经济增长,使走廊成为经济发展轴,形成经济带、产业带、城镇带和新增长带,给沿线各国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以及更多的利益。南新走廊合作建议按如下方法推进。

1.建立沿线各国领导的互访制度,构建协调机制

用好现有的中国-东盟对话平台,促进建立南新走廊沿线各国政府高层领导的磋商交流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沿线国家组成南新走廊建设协调机构;搭建多方认可的合作框架,联合制定统一的长远规划、战略目标和合作规则,促进区域内要素的合理流动,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围绕重大合作事项,平等友好协商,沿线各国政府负责做好议定事项的衔接和协调工作,确保议定的合作事项落到实处。

2.构建区域合作项目对接机制,形成跨海、跨国、跨市的项目合作与产业链对接的格局

当前,可以先行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沿线各国在基础设施规划时尽可能考虑与邻近国家相对接,并优先将南宁-新加坡铁路和高速公路系统项目、口岸和信息建设项目纳入规划。以南宁、河内、万象、金边、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等沿线大城市为依托,以优势产业合作为核心,开展区域内投资贸易和经济合作,构建边境经济合作区,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分工、联动开发、共同发展的跨国经济走廊,加快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南新走廊的建设建立示范区。

3.建立健全沿线国家智库专家、民间团体、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

进一步加快各周边国家的开放进程,形成相互衔接、一体化运行的体制规则,加强全方位沟通,促进多层次对话交流,形成稳固有效的合作推动机制;建立和完善经济走廊的合作信息网络,形成基础资料、重大项目、法律法规和经济发展动态信息等数据库,为切实推进经济走廊沿线国家智库专家、民间团体、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沟通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相互开放、共同发展。

三 有序推进南新走廊建设的主要措施

南新走廊建设是一项庞大的跨国工程,需要沿线各国达成共识并纳入国家发展规划,需要制定长远的合作发展规划,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逐步推进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发展规划

做好合作发展规划是确保南新走廊建设从构想走向现实的先导,首先需要沿线各国配合做好合作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议由沿线各国智库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开展对南新走廊建设的调查研究,为有关合作提供政策指导与支持,重点加强对南新走廊建设的总体规划、沿线优势产业群、便利化通行体系、边境经济合作区、合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南新走廊建设的国别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沿线各国政府,使南新走廊的经济合作上升至各国国家战略层面。

(二) 按照“先易后难、各方受惠”的原则,优选合作项目,推动务实合作

首先选择条件较好的“南宁-河内”段加以推进,待时机成熟后,再以南宁和河内为中心向两头拉伸,南宁往广州联靠泛珠三角区域,河内往新加坡贯通中南半岛,从而将南新走廊打造成为连接中国泛珠三角、西南及华南地区与中南半岛最为便捷、综合效益最好的区域性国际经济走廊。围绕推动“南宁-河内”经济走廊建设来确定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不断丰富合作的内涵,沿线各国率先在国际贸易、国际旅游、客货跨境运输等领域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

(三) 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筹措建设资金

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资金的来源,加快南新走廊建设的启动与深化。建议如下:①经济走廊建设推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以项目开发为龙头,各国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方式吸引各方投资者,逐步形成政府资金、民间资金、私人资金和国外资金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②走廊建设推行多种融资方式,如争取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允许发行地方市政债券或城市建设债券,为加快基础设施和完善城市功能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也为居民富余资金开辟新的投资口。同时积极争取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和信贷资金。

(四) 加快构建南新走廊建设的支撑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合作,推进区域内交通、金融、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升级。

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方面,要加强公路、铁路建设和港口、航空航运业以及信息、金融的业务合作,构建区域内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金融服务体系。近几年,着力推进南宁-河内、防城港-下龙高速公路和北仑河、水口河第二座公路大桥等项目建设,逐步推进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网建设;着力推进南宁-河内铁路干线改造,建设防城港和百色-越南境内铁路,开通直达畅通的客货直通车,增强铁路运力;着力加强港口合作,推进沿海港口建设,加强港口运输业务合作,构建便捷高效的海上通道;着力加强航空合作,推进枢纽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增加直航航班,加密空中航线;着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技术标准合作,重点协调东南亚国家将铁路米轨改造成标准轨,互换跨境交通运输权限,统一运输标准和规范,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时尽可能考虑与邻近国家对接,推进区域运输便利化、规范化。在信息合作方面,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信息交流中心,构造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服务于中国-东盟的经济社会发展。在金融合作方面,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建立区域内的信用平台和融资平台,吸引和鼓励国际金融组织参与南新走廊开发,加快构建南新走廊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在产业合作方面,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总体框架下,促进投资贸易与产业紧密结合,增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活力。重点加强在能源、钢铁、电子、海洋、生物、旅游等方面的产业合作,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加速流动,优化区域供应链、价值链系统,带动产业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符合各国国情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内的优势产业体系;加快开展重大项目合作,积极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向重点合作区、园区集聚;依托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优势,大力推进区域性国际现代物流基地、沿海和城市保税物流体系建设;依托边境贸易、边境出口加工建设边境商贸物流基地,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内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体系。

(课题组成员:成伟光 林安仁 胡源 游清华 李洪源 应耀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