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道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所谓中国道路,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本质上来说,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复兴之路,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带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之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艰辛探索的现代化强国之路,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是复兴之路的传承者,革命之路的领导者,强国之路的探索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者的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人开始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一次次割地赔款,一次次痛定思痛,一次次改良自新,终究难以摆脱民族失败的厄运。

“中国向何处去?”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集体思考的时代主题;“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到底路在何方?”成为一批批仁人志士艰难探索的努力方向。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开展工人运动,实行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如火如荼。然而,随着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血雨腥风中很快夭折,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的开创者,就是历史伟人毛泽东。

正是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沿着这条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经过2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创建了新中国。百余年来受尽奴役的中国人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站立起来了!路是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凡事总有个先后。只有站立起来了,才能够迈开步子,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无数中国人前赴后继,经历了漫长的奋斗历程。一路坎坷,无数悲歌;几番苦斗,历尽磨难,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根本前提。

新中国的成立,废除了100多年来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他们在中国攫取的种种特权,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历史,真正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中国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从此扬眉吐气,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独立,特别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空前提高,这是中华民族开始走上复兴之路、追求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梦想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长期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劳苦大众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过去的悲惨境况,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深刻根源;他们今天当家做主人,是新中国、新社会的显著特征。在毛泽东时代,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最根本的依靠力量。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整个大陆地区的完全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国家分裂和军阀混战的局面,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成功地医治了战争创伤,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局面,从而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探索面向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缔造的新中国,它的政治属性突出地表现为人民性。它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广大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在这种国体和政体之下,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不仅有利于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而且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力,有利于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以及它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共同奠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属性,也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选择的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目标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就及时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这个制度代表了新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凝聚了亿万民众的社会理想和精神信念,而且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从而催生了万众一心、风雨同舟的前进动力,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来实现现代化,这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已经成为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柱,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在毛泽东时代,围绕着中国式的现代化,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建设总方针,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不仅使中国在赢得政治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独立,而且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目标是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工作,既没有现成的书本答案,又不能照抄外国经验,只有靠中国人自己在实践中探索。万事开头难,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毛泽东时代的探索,出现了许多的曲折,甚至发生过重大的失误,中国道路始终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对此,邓小平有一个评价,他说:“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正是这些进步,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政治、经济和物质文化基础,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创造了根本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今天的中国梦也就无从谈起。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四个“成功”,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其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真领会“十八大”的精神实质,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邓小平及其以后的时代。这些探索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即改革开放前探索的历史时期和改革开放后探索的历史时期。其中前一个时期是在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后一个时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前一个时期的探索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目标、正确的道路,结果没有成功;后一个时期的探索接续了前人的实践,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方向,找到了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因此,如果说毛泽东时代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上篇”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后的探索则是“下篇”,这两个阶段的探索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飞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仍然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始于毛,成于邓”,即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探索,到邓小平时代终于找到了、开辟了这条正确道路。对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毛泽东曾经把孙中山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借用他对孙中山的这一评价,我们也可以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

相对于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说,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疑是失败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他的革命性和革命功绩的评价,不影响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共“十五大”仍然把他列为20世纪三位伟人之首;每年国庆节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仍然会树立他的画像。这是因为,没有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同样,作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毛泽东在这方面的历史功绩也永不可没。他在探索过程中,想过一些同时代人没有想过的事情,看到了一些同时代人没有看到的问题,做过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探索。当然,他也犯过一些前人没有犯过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人民理解他,历史原谅他。我们决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否定他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即将步入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也不应该忘记毛泽东时代的奠基之功。

本书是在我过去参加几部电视文献片创作的基础上撰写的。1999年,我参加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的16集电视文献片《新中国》的创作,并担任《英雄年代》《在动乱中》《非常岁月》《一九七八》《春风化雨》等5集的撰稿;2009年,我参加了中央宣传部等6部委联合制作的9集文献专题片《辉煌60年》的创作,并担任《奠基立业》《艰辛探索》两集的撰稿;2011年,我参加中央宣传部等6部委联合制作的10集文献纪录片《旗帜》的创作,并担任第2集《浴血奋斗》的撰稿。同年,还参加了中央文献研究室拟拍摄的电视专题片《中国道路》的创作。该片原计划拍15集,其中“毛泽东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拟拍5集,由我担任总撰稿,费虹寰、蔡庆新、祝志伟、付闪、单劲松等同事各担任一集的撰稿。这个计划后来因故作了调整,整个片子压缩为一集播出。但我和几位同事事前仍然进行了认真的写作。其中费虹寰撰写了第一集初稿《寻路》,祝志伟撰写了第二集初稿《开篇》,蔡庆新撰写第三集初稿《使命》,付闪撰写第四集初稿《领航》,单劲松撰写第五集初稿《奠基》。对这些初稿,我进行了认真的统改,其中最多的一集改了7稿之多。在充分吸收上述5集脚本和我创作的其他几部电视文献片相关脚本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毛泽东与中国道路》一书,借此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本书共分5章。其中第一章《开路先锋》,回顾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追求复兴的艰难历程,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破天荒的历史性巨变,讲述了毛泽东是怎样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开路先锋的历史故事。第二章《星火燎原》,讲述了毛泽东同形形色色的“左”右倾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生动故事,再现了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过程。第三章《革命航程》,系统回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历程,深情讲述了毛泽东是怎样把中国革命引上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航程的。第四章《奠基立业》,以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7次国庆庆典为线索,生动展现了毛泽东是如何领导党和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创造性地建立起新中国的各项基本政治制度,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创举的。第五章《探索新路》,以文献解读的方式,展现了1956年至1976年间,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探索历程的曲折与艰辛。

本书虽然文字不长,却是我和原来单位几位同事长期查阅档案资料,扎实掌握历史事实,深入研读经典文献之后创作出来的。书中既有对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的独特分析,又有对毛泽东经典文献的深刻解读,更有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领袖故事。它是我们长期写作艰深晦涩的历史和理论文章之余的一次新的尝试。既然是尝试,当然也就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