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 本章小结
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那些在旧体制下执行重工业优先增长战略的资源型城市,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序列的后端,各项改革都开始得较晚,缺少市场发育和新兴经济部门的成长,计划经济的痕迹更为浓厚。1997年以来,当中央政府加大了国企改革力度时,其他地区因为有了新兴部门的支撑,对改革带来的冲击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资源型城市不仅缺少新兴部门成长,而且条块分割体制、政府控制价格等障碍尚未突破,国有矿业企业改革很难推动。中央政府专门出台了11号文件,为原中央直属国有矿业企业改革提供支持。由于国有矿业企业像其他国有企业一样超过实际需要雇用了大量劳动者,11号文件诱导出来的关闭破产把这些富余职工排斥出来,但因缺少新兴部门来“减震”,11号文件对资源型城市来说几乎就是“休克疗法”。很多资源型城市发生了群体性事件,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中国的矿业体制也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各个市场主体还没有形成自主探矿的机制,在市场价格上升、效益好转的时候,各个矿业企业都愿意加大开采——这是计划体制下政府投入勘探的结果,但缺少投入勘探的积极性,导致探明储量下降。矿业部门发出了资源危机的警告。
当资源型城市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和矿业部门面临资源储量下降同时存在时,两个主体就更容易联合起来宣传“四矿”问题和“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成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可以说,资源型城市今天面临的困难,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这应该是我们思考资源型城市问题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附表1-1 全国660个城市分布与66个样本城市分布
资料来源:《2002年全国城镇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调查督导员手册》。
附表1-2 中国的资源型城市(13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