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全球化与青年价值观

第一章 公民国家认同的特点及其与对外接纳度的关系

——来自ISSP 2003的证据

本研究利用国际社会调查项目数据(ISSP 2003),对国家认同及其各子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探索性、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我们验证了国家认同标准的两个子成分——族群标准与公民标准,国家自豪感的两个子成分——国家政治自豪感与国家文化自豪感,以及接纳性的两个子成分——对外国及国际组织的接受与对外来移民的接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者,对族群标准重视程度越低。年龄越大者,国家认同的标准会越苛刻。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越认为族群标准重要者接纳性越低,而越认为公民标准重要者接纳性越高;国家政治领域的自豪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外部的接纳性,相反,国家文化领域的自豪感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对外部的接纳。

作为目前国际社会最大的合法群体,国家对于每一个个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现实的法律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隶属的国家。但法律上的“冷标准”是否等同于心理上的“热标准”?亦即,法律所界定的国籍个体是否认同?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在哪些方面更认同?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国家内部凝聚力量的大小,也关系到个体的自我统一性和幸福感,应予以深入探讨。已有的研究已经对国家认同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对勾勒国家认同的概貌、作用及影响因素等都很有帮助。然而,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来临,“地球村”、“全球一体化”、“共同体”等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紧密,这些是否会对人们的“国家认同”带来冲击?国家认同是否会对国际化的趋势带来影响呢?

本文利用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在2003年对国家认同的第二次调查的数据(以下简称ISSP 2003),调查的范围涵盖了34个国家,内容涉及国家认同相关的数个方面。本文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①国家认同的具体状况。即人们究竟更认同的哪些方面,认同的程度如何?②不同特征群体的国家认同状况是否存在不同?③国家认同与对外国或国际社会和对外来移民的接受(以下分别简称接受他国或国际组织和接纳移民)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还要先明确界定国家认同的内涵以及国家认同的具体测量方法。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的关于国家认同内涵、测量、影响因素及其可能造成结果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提出我们的研究问题。然后,利用ISSP 2003国家认同数据库对国家认同的现状进行描述,并利用统计方法确定影响国家认同的可能因素。接着,探讨国家认同与接纳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结果进行相应的综合分析并讨论其对于国家认同相关政策制定及全球化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