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与“上海服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趋势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从各次产业来看,也存在内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问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有序变动

19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产值比重都处于持续下降的过程,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都在经过长期的增长后开始下降。以美国和日本为例,日本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增长之后才开始下降,而美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相对稳定转为逐渐下降,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在第三产业方面,美国的就业和产值比重都经历了高速增长;日本的就业比重是持续上升的,但产值比重是在经历早期的小幅下降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快速提高。

(二)工业内部结构趋向集约化和高加工化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都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并且其内部也表现出稳定的变化趋势:一是重工业化趋势,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二是深加工化趋势,即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反映了工业增长对能源、原材料依赖程度逐步下降、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资本和技术投入的趋势;三是技术集约化趋势,一方面所有制造业部门都不断地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集约度,另一方面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出现与发展,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制造业地位呈“倒U形”演变趋势

制造业地位演变表现出“倒U形”的特征,虽然其相对地位有所下降,但制造业产出总量仍不断上升。例如,英国制造业增加值在1948~2002年总体表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但比重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变化特征。其中,1948~1974年,制造业产出比重和在经济中的地位呈现稳中略有上升的趋势,而1974年之后则趋于下降。美国制造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在1929~2002年也经历了类似的“倒U形”变化过程。1932~1943年的11年间,年均增长超过1.5个百分比,在经过长时间的增长后,该比重于1943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3.9%);随后,受一段时期波动的影响,制造业收入比重长期增长趋势结束,并逐渐降至2002年的13.7%。

(四)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现在所说的“服务经济”,是对应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尽管关于新的经济形态的提法很多,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化经济、网络经济等,但从主导产业及其产出的角度,唯有服务经济,是可以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并列的。目前,理论界对服务经济的概念还有一些争议,但是,作为经济形态演进的必然产物,服务经济的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对它的认识将在研究深化和实践发展中不断完善。

在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产出、服务业就业、服务贸易、服务消费、服务业投资等经济活动,成为具有主导或重要意义的组成部分。以服务产出和就业为例,到21世纪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大多已超过70%,个别国家在某一个指标上接近70%。中等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指标均在50%~6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这可以说明,当今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意义上的服务经济,是服务经济结构的基础,但不是全部。或者说,产业结构意义上的服务经济是狭义的服务经济。广义的服务经济是经济形态意义上的服务经济,它除了产业和经济的主要活动与服务有关外,还包括与此相适应的基础设施、要素市场和管理体制,以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这里,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提供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平台;要素市场以服务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本(市场)为主体之一,形成新的市场体系构造;管理体制是指适应于服务业、服务贸易、服务消费和投资的,更加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组织架构与治理方式;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则为服务经济发展创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环境。

具体而言,当今世界服务业呈现如下态势:第一,服务业地位迅速上升,作用明显增强,服务业就业份额稳步上升;第二,服务业内涵日益丰富,经营方式不断创新,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转变;第三,服务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第四,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的趋势加强,呈现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第五,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拓展服务地域范围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