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献归类与总结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劳动者管理型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这一企业模式的研究也从未间断,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便开始对作为劳动者管理型企业古典形态的合作社进行研究。在随后的一百年间,各主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流派、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部分西方经济学家都对生产者合作社进行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见解,形成了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经济思想渊源。
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经济学说的现代阶段,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激进主义理论四大方面。
1.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1958年,本杰明·沃德(Benjamin Ward)在《伊利里亚中的企业:市场工团主义》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包含充分假设的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理论化模型——伊利里亚模式,他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分析了这种企业模式的运行,开创了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来研究合作制经济的先河。这标志着劳动者管理型企业正式进入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同时也引发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这种企业模式的经济效益的一系列争论。埃弗塞·多马(Evsey Domar, 1966)、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 1972)分别对沃德的假设分析作出修正和发挥,形成了“沃德—多马—米德模型”;而如霍尔瓦特(Branko Horvat, 1982、1987)等一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支持者则对沃德模式进行了批评和否定。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陷入了严重的滞胀危机,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劳动者管理型企业作为一种“第三条道路”的选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雅罗斯拉夫·瓦内克(Jaroslav Vanek, 1970、1971、1977)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已有理论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实现劳动者自我管理的社会图景设计——参与制经济,力图打造出一个涉及全面的完整学说体系,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被推向顶峰。90年代至今,新古典经济学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研究转向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融资方式的设计和企业成员资格市场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前者的代表性成果来自德累兹(Jacques Dreze, 1989、1993)和福莱贝(Marc Fleurbaey, 1993、2008)的外部融资模式,后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格里高利·道(Gregory Dow, 2003、2008),他们旨在进一步完善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研究,形成一个支持性论证体系。
2.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不仅注重研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也十分关注非主流企业模式——劳动者管理型企业,部分学者还将这两种企业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划分为产权分析和交易费用的方法以及契约理论两大方面。
20世纪7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运用产权分析和交易费用的方法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展开研究,主要代表性成果包括:埃瑞克·菲吕博顿和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Eirik G. Furubotn and Svetozar Pejovich, 1968、1971)运用产权分析的方法,提出了由于产权的不完全性与成员身份的时间跨度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劳动者管理型企业出现的投资激励不足问题;威廉·梅克林与迈克尔·詹森(William Meckling and Michael C. Jensen, 1979)则把由外部借入资金的融资模式作为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特征定义,提出这种所谓“纯租赁型企业”由于组织安排和权利结构所导致的弊病;候格·波纳斯(Holger Bonus, 1985)以交易成本经济学把劳动者管理型企业作为“企业的合作联合会”进行研究;亨利·汉斯曼教授(Henry Hansmann, 1996、1998)设计了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一般理论,结合实践经验,以交易总成本为重点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规范进行研究,而不是仅仅把它当做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
20世纪90年代起,新制度经济学将契约理论引入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研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1)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结合企业的所有权安排研究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决策效率与分配效率,其中,对决策效率的研究来自于奥利弗·哈特与约翰·莫尔(Oliver Hart and John Moore, 1996、2005),对分配效率的研究来自于缪勒·霍勒格和卡勒·沃纳尔德(Müller Holger and Karl Würneryd, 2001);(2)在成员忠诚度或成员承诺的语境下,研究企业文化因素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部分学者一般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持积极谨慎的乐观态度。例如,雷·帕特瑞克和让·泰勒尔(Rey Patrick and Jean Tirole, 2000、2001)研究了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成员忠诚度与筹集资金的关联性,莫瑞·富尔顿(Murray Fulton, 1999、2001)围绕劳动者管理型企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正式合约的不完全性可能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3.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研究开始走向成熟,其主要特点在于,把劳动者管理型企业作为理想社会制度的具体微观经济组织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自治社会主义(Selfgovernment Socialism)或经济民主社会主义(Economic Democracy Socialism)的社会图景,探索劳动者在经济上自我管理和公民在政治上自我治理的正义性、可行性、运行绩效以及过渡方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勃朗科·霍尔瓦特(Branko Horvat)注重于对首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实行劳动者自我管理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社会主义——在运行效率、社会价值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经过长期思考和充分的理论准备,出版巨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1982、1984),提出和全面论证了自治社会主义模式,他认为,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正义论的核心价值,是设计新8社会的基本线索。当一个人所扮演的三个社会基本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和公民——都享有平等权利时,便意味着理想社会的基本成形。因此,自治社会主义设计方案的主旨便是关于如何实现生产者平等、消费者平等和公民平等的阐述以及经济效益的分析。如果说霍尔瓦特的著作体现了他学术生涯的最高峰,那么,大卫·施韦卡特(David Schweickart)则在1980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中正式涉足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研究,提出了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最初设计,而后,他在三本著作(1993、2002、2011)和大量论文中完善了这一模式。施韦卡特提出了社会财产的具体形式——“投资的社会化控制”的操作规程,并论述了在向新社会过渡的进程中,如何对待合作银行、私有企业及资本家等与资本主义相关联的因素,以及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布鲁诺·乔萨(Bruno Jossa, 2004)则对施韦卡特的设计进行了补充,还对马克思、葛兰西以及其他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1997、2005、2009)。
4.西方激进主义理论的研究
除了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外,西方左翼或激进派理论思潮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模式也十分关注,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劳动者管理型企业模式的坚定支持者,为劳动者自治的应然性提供了各自的理论依据,并设计了相应的实现模式。
西方激进民主理论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拉米斯(Douglas Lummis, 1997)、罗伯特·达尔(Robert A. Dahl, 1985、1995)通过对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批判及对民主内涵的阐释,提出了将民主引入经济领域的所谓激进民主派的经济民主理论。以迈克尔·阿尔伯特和罗宾·汉内尔(Michael Albert and Robin Hahnel, 1991、2001、2005)为代表的现代自由社会主义沿袭了无政府主义关于理想社会的经济细胞要具备传统合作社的基本特征这一观点,由劳动者组成工人委员会和消费者协会进行自我管理、采取“一人一票”的决策原则来构建新型企业;形成了关于理想社会经济体制的具体设计——参与型经济(Participatory economics)。现代劳动产权理论的构建者,大卫·艾勒曼(David P. Ellerman, 1990、1992、2005、2007)借鉴了李嘉图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澄清了劳动产权理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学术渊源和学说发展上的关系,将法理学或刑事法学的范式引入劳动产权问题的研究中。为劳动者享有全部劳动果实的这一传统的社会主义口号提供了现代性的理论解释,发挥了李嘉图社会主义的学术传统,推动着社会主义劳动产权理论前进。在此基础上,提出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模型设计——民主公司制。
以上各派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劳动者自我管理经济学或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经济学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不过,西方学术界理论成果的学派分割痕迹比较明显,比如,作为主流学说的新古典经济学除了瓦内克、道等少数学者外,一般都采取纯粹的数理模型分析,极少利用政治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新制度经济学、激进民主理论、现代自由社会主义学派等,一般都仅仅从自己的方法论出发,在自身学科框架内开展工作。正是由于西方学界的内部学科壁垒,尚无人对各个学派关于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比较、梳理等方面的工作;更无人从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相关理论产生至今进行学说史的研究,造成了经济思想史学科在此方面的缺憾。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在社会主义工人管理企业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优良的传统。毛泽东同志对倡导工人民主管理的“鞍钢宪法”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提出“我想着重讲讲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系统阐述了工人民主管理的思想。在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邓小平的经济民主理论日臻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对工人民主参与管理这一领域进行了开创性论述。
在国内学术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研究或对农业合作制经济实践的分析,例如,蒋一苇(1988)对社会主义企业组织模式的探讨,宋涛(1999)对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的研究,蒋玉珉(2008)对马克思的合作制经济思想史以及苏联、中国大陆的生产合作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张士杰(2008)对我国近代农村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关于西方学术观点的述评,例如,丁为民(1998)对西方合作社企业的制度结构进行分析,杨瑞龙与卢周来(2005)对西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经济学的综述,吴宇晖对西方劳动者管理型市场社会主义的研究(2000)和对经济民主的专论(2006、2012),以及于海青对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论述(2005),等等。
与西方学术界相比,我国学者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经济思想以及苏联、中国生产合作社实践的深入研究,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学术成果以介绍为主,对新古典经济学有关成果的研究主要局限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新制度经济学和西方激进理论领域的研究更为薄弱,很多方面没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