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际金融中心理论的形成

国际金融中心从14世纪初期的萌芽算起,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与金融中心的发展史相比,国际上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学家对金融中心功能和金融中心之间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还没有引起整个国际社会的充分关注。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在80年代获得巨大发展,90年代逐步完善,一直持续到现在。目前,学界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其中金融集聚理论和区位理论是两种最主要的观点,此外城市发展阶段性理论、信息流金融中心论也对该领域进行了详细地解释。

一 金融集聚理论

集聚理论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为了获得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金融中心的形成实质上是金融机构的聚集过程,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正是为了获得该过程中产生的集聚效应。英国的Powell(1815)在其著作《货币市场的演进:1384~1915》中描绘了伦敦的银行业聚集过程。Vernon(1960)认为,城市吸引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面对接触的产业和服务业,吸引着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如纽约港吸引了批发商,批发商带来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又引来了全国性公司的核心机构。

Kindleberger(1974)在其论著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中,首次对金融集聚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述,运用规模经济的理论来分析国际金融中心的聚集效益。Kindleberger指出:“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他接着从节约周转资金、方便投融资等角度分析了金融机构聚集形成的规模经济对金融中心形成的促进作用,认为规模经济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动因。

Yoon S. Park(1982)认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银行家们在国际活动中对规模经济效应的自然反应。Krugman(1991)认为,由于市场一般是不完全竞争的,其不确定性和技术的快速变化将会导致内部规模不经济继而导致经济衰退,而此时聚集效应产生的规模经济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因而,聚集经济更具有外部规模优势。Arthur(1994)建立了一个路径依赖模型来探讨在聚集经济的情况下,企业的具体定位使得一个区域比其他区域更有优势的问题,他指出:“对于一个特定的金融业务种类,具有较小优势的国际金融中心能够吸引更多的银行来进行这项业务,这会使得其他银行也被这项业务所吸引,从而都向该地区聚集。”此外,Gehrig(1998)将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总结为支付机制的规模经济效应、信息外溢和良好的市场流动性。Porteous(1999)对规模经济进行了详细描述。他指出:“劳动力市场外部性、中介服务、技术溢出、信息溢出和社会、机构以及文化因素是金融部门中具体的聚集经济。”

潘英丽(2003)经过文献回顾,把国外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归纳为两个理论,即聚集理论和区位理论。李扬(2003)通过分析金融中心的聚集效益和金融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得出了金融中心形成的若干基本条件。潘英丽(2003)重点探讨了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但该文也指出金融机构空间聚集存在负效应。她认为,“聚集的负效应造成的规模不经济主要表现在信息成本的增加、办公楼租金的上涨和市场供给能力从而导致金融业的过度竞争和平均利润的下滑”。冯德连等(2004)认为在金融集聚理论和区位选择理论之外,还可以用金融产品流动性理论来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并据此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轮式模型”。宁钟、杨绍辉(2006)采用建立动态产业集群模型的方法,通过对金融中心和金融服务业的研究与分析,说明金融服务集群效应的经济动因以及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动态特征。黄解宇、杨再斌(2006)对金融聚集理论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中的应用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尝试将金融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方法与金融聚集理论结合,对国际金融中心进行研究。

二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主要从区位与金融环境、金融服务供需以及区位所在时区优势等方面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分布进行解释。Jean Labasse(1955)最先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国际金融中心,描述了里昂地区银行网络的发展以及中心城市间的金融联系。Hepworth(1981)指出,区位优势(地理条件)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条件。Davis(1990)则将企业区位选择理论运用到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研究中。Rsito Laulajainen(1998)认为,三个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的形成是由于全球金融中心的时差互补决定的。Kaufman(2001)指出,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起与衰落,与其作为主要商贸中心、交通枢纽、政治中心或中央银行总部所在地的位置变迁以及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影响有关。

区位理论的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一)区位与金融业务供给需求

金融机构的主要生产要素包括经营许可证、专业人才、经营场所、设备以及投入资金的成本。经营许可证或营业执照的成本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业审批制度的效率负相关,与金融管制的程度正相关。通常业务限制少或放松管制可增加某个地区的吸引力。对金融机构而言,人力资源的成本并非越低越好,金融机构需要具有必要的素质并接受过相应培训的专业人才,金融机构倾向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调整努力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因此在制造业与金融业的集中之间不会继续存在以往金融贸易中心成长过程中显现的那种必然的联系,经营所在地的时区问题是选择的重要依据。

(二)区位与技术进步

与技术相关的核心问题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声像通信连接和自动交易系统等设备可能完全取代金融机构的聚集,并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无视沉淀成本而轻松地离开某个地方。已经达到共识的有两点:第一,对一个既定地点而言,技术对二级市场交易的替代作用比对一级市场交易和特殊交易的替代作用大得多。第二,技术必须与一定的熟练劳动力的结合才能带来效益。如果一个金融中心是全球金融网络的轴心,通信技术有助于它的集中程度提高。但是如果没有熟练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金融中心也很难从这些技术中获益。这一点可能会限制金融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三)区位与金融环境

金融机构的区位选择决策中,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使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具有良好的信心,这也是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

三 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理论

(一)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克拉克(Clark)、库兹涅茨(Kuznets)和霍夫曼(Hoffinmal)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并且指出当经济发展到更为高级的阶段时,服务业将在经济中占据主导的地位。罗斯托(1960)在《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分为:传统(初级)社会阶段、“腾飞”的前提创造阶段、腾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高生活质量阶段等六个“经济成长阶段”。而各个阶段的演进是以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的更替和变换为基础的。故而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它的经济会趋向金融化,而且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将是服务业,这时金融业的发展将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

(二)城市发展阶段性理论

Gras(1922)把城市的发展进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商业阶段,二是工业阶段,三是地产业阶段,四是金融业阶段,其中金融业的集中度最高。Porter(1998)认为,劳动力、投资、创新和财富分别是经济发展按4个阶段划分的推动力。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其推动力变化的同时肯定会导致城市经济结构变化,集聚的要素类型也会动态地变化着。一般城市都会经历相似的发展阶段,在前工业化阶段,是以劳动力密集型家庭小生产为主。在第三阶段,随着工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增强和资本与劳动力比例的提高,制造业产量的增长已不需依靠制造业劳动力的增长来维持。此时服务业等部门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就会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交通网的完善,使大型生产部门迁往城市郊区或者较小的城市,其在市中心的地位被知识密集型公司所取代。城市的主要功能逐渐由产品加工和低层次服务业向信息处理和高层次服务业过渡。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后工业化时代。因此对于大城市而言,金融中心的建设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是有理论依据的。从城市发展的阶段过程来看,金融中心是最高级的阶段。

四 信息流金融中心论

20世纪末,金融地理学的学者们将信息流理论运用到金融中心迁移的研究中,形成了信息流金融中心理论。Proteous(1995, 1999)、Martin(1999, 2000)、Leyshon, Thrift(1994, 1997)、Corbridge、Thrift、Martin(1994)等认为,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而金融业也可被理解为“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业,因而很大程度上也依存于信息。金融中心不仅是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同时还是将低层次信息升级为高级信息的中转站。信息与金融中心相辅相成,前者主导着后者发展的步伐和方向,后者推动前者走向高层次。Proteous(1995)强调了物理距离是金融交易的重要影响因素,认为“金融中心发展需经历两个阶段:首先创出一个最方便到达,同时又能以最高利润去开发信息流的‘信息腹地’;然后,着重对外界(其他‘信息腹地’)的联系,条件在于该地区能否频繁有效地接收和加工外来信息”。当金融机构为了冲破地理约束、大规模集中到信息源时,金融中心便应时而生。Porteous(1999)还指出,“不对称信息”和“信息腹地”理论能有效地解释为什么某些传统的金融中心会被新兴金融中心所取代。我国学者赵晓斌(2004)则认为,信息存在外部性,一个金融中心除了是人才、机构、技术、资本的集中地以外,也是信息的集中地……导致金融机构聚集而形成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信息的不对称性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