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前言
本书对现代文学巨匠茅盾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扫描。
茅盾首先是创作大家,尤以小说见长。故而本书着重在作品分析,包括全部长、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散文和唯一的一个剧本。
综观茅盾的全部文学活动,总是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和人生结合,因而使得他的创作从整体来看具有“史诗”的品格,规模宏大又精细入微,堪称现代中国的主旋律。本书通过对大量作品的具体细致的分析,着重阐释茅盾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
茅盾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艺术财富。近些年来学术界不乏对茅盾说三道四者,有贬损之心而无实事求是之意,诚不可取。本书着重分析茅盾的小说理论、创作方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内容主要包括:茅盾小说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大规模描写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所形成的“都市文学”的特点;人物的典型化及艺术典型的成功创造;结构的理论与原则及其在小说中的运用;情节的波澜起伏与丰富的细节描写;心理分析与人物形象刻画;语言特点;等等。
茅盾又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创作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了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茅盾同时也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家,其文学主张基本上可归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范畴,其中凝结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新文学运动的若干宝贵经验。关于这方面的诸多建树,本书限于篇幅不设专章讨论,而是将它们融入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之中。这样也许能避免脱离作品实际,空谈理论的弊端。
近年来对茅盾的评价,同对鲁迅和郭沫若一样存在一些争论,“抑鲁”“损郭”“贬茅”的声音不时在文坛尤其是研究界的某些角落里传出,与之相呼应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文学优良传统的否定与背离,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贬损与扬弃。同时存在着“上、下”脱节的现象,即文艺界领导层仍一如既往地肯定茅盾,设立并多次颁发“茅盾文学奖”,但在部分青年读者群中则只知张爱玲而不知有茅盾,有的青年作家对茅盾也知之甚少,由于隔膜而产生代沟。这无疑是一种怪异的、可悲的事情,也说明对青年人来说需要补上“茅盾”这一课,因而重提茅盾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本书通过对茅盾这样一位现代文学巨匠的全景式描绘,向读者展示一个真正的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的样板,充分肯定由“五四”新文学开始的我国现代文学的优良传统,说明现实主义是一种很好的创作方法,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至今并未过时。这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助于青年人走近茅盾、认识茅盾,有助于当前的文学创作继承优良传统并有所发扬与提高。
考虑到一些读者没有看过茅盾的作品,或者虽有所接触但不甚熟悉,所以本书在分析作品时较多地引用了原文,以免却读者的翻检之劳。小说部分引文均据初版本,散文和剧本据《茅盾全集》。注释部分所引茅盾的文章亦依据全集本。每部长篇与中篇小说之前,以及短篇小说、散文综述和剧作之前,又引录茅盾的写作缘起或有关评介,既作为作品的提示,同时把它们串联起来,可以大致了解茅盾的创作道路。以上对读者尤其青年读者当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