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军事社会学的研究历程及相关的问题视角
军事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国外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军事社会学的历史更短,还是一门正处于创建形成之中的学科。虽然时间不长,但它仍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在我国国防建设和我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国防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这种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
如前文所述,军事社会学的研究最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苏联、美国等主要国家,军事社会学研究受到普遍重视。1960年,莫里斯·加诺维茨出版了《职业士兵》,哈佛大学政治系的萨缪尔·亨廷顿于1975年发表了《士兵与国家》,这两本书奠定了军事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莫里斯·加诺维茨在《职业士兵》中对军事职业模式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书论述了军人职业的社会性、政治性,以及美军在20世纪上半叶的作用和军官队伍的思想状况。他认为,军队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军人社会学问题,纷纷在《政治与军事社会学通讯》《武装力量与社会》等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另外查尔斯·H.科茨等学者还于1955年合作出版了第一部《军事社会学》著作,标志着军事社会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作者深入探讨了军营社会化的适应与战斗力的关系,影响这种适应的进入军营前的因素、进入军营后的因素、新兵训练的问题,以及在适应过程中军事角色的同化作用。莫里斯·加诺维茨的学生查尔斯·莫斯科于1970年又撰写了《美国现役军人》一书,查尔斯·莫斯科曾参加过越南战争,他通过对侵越美军基层部队的观察,对军事职业问题和军事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其后不久哈佛大学政治系的萨缪尔·亨廷顿于1975年发表了《士兵与国家》一书,首次论述了军地之间的关系。它从政治学的框架出发,沿着军民关系这一理论,历史地分析了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军事发展,指出军事职业具有专业性、责任性和协作性三大特点,新兵进入军营必须适应的就是这三大特性中所蕴含的职业要求与伦理。沃克·C.弗兰克对西点军校大学生与地方院校毕业生之间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对比研究成为军事社会学的当代经典研究,他做了大量的经验研究,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点军校大学生与地方大学毕业生之间的态度与价值观差异,提出了跨越不同教育设置社会化的有效性问题。毫无疑问,国外学者对军队与地方、军队中小群体的研究奠定了军事社会学研究的基础,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军事社会学发展而言意义更是重大。
我国军事社会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10月,南京政治学院许祥文在《解放军报》发表的《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社会学》一文揭开了我国军事社会学研究的序幕。二十多年来,我国军事社会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科创立以来,我国军事社会学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家和军队的重视,学科建设得到稳步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学科地位日益确立。军事社会学先后被列为国家、军队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和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教委颁布的社会科学规划条目中也设立了“军事社会学”的学科分支目录。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开设了军事社会学讲座,并于1989年开始招收军事社会学方向的研究生。同时,南京政治学院、西安政治学院等军事院校开始将军事社会学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先后在本科班和一些进修班开设了军事社会学课程,两学院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秋季开始招收培养军事社会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些事实表明,军事社会学作为我国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地位已经得到确立。
二是学术机构逐步建立。1987年11月,全国第一个军事社会学学术团体——“军事社会学研究会”在江苏成立。北京大学“国防学会”、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战争与文化研究所”等地方学术机构也相继成立,其研究领域涉及军事社会学的有关内容。同时,军内也陆续建立了军事社会学的教学科研机构。1999年12月西安政治学院正式成立军事社会学教研室,专门从事军事社会学的教学研究工作。2002年4月南京政治学院成立了兵情研究中心并正在筹建军事社会学研究所。
三是学术队伍初具规模。在上述教学科研机构中,集中了一批专门从事军事社会学教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一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学术队伍已初具规模。此外,在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还有为数众多的教研人员在从事着与军事社会学相关的教研活动。
四是学术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十多年来,军事社会学各教研机构举行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1988年7月江苏军事社会学研究会召开了“首届军事社会学讨论会”,来自全国全军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998年1月,中国军事科学院和南京政治学院联合召开了“军事社会学与新时期军队建设主题笔会”。会后,《中国军事科学》在1998年第3期开辟了军事社会学主题研究专栏,发表了9篇文章,这次主题笔会的召开及其成果的发表,在军内外、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1年西安政治学院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联合召开了“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家安全研讨会”,来自全军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加了会议,集中讨论了当前民族宗教现状问题及其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指出了军队在反对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斗争中的主要对策。2002年西安政治学院又主持召开了“军事社会学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150余篇,80多名地方、军队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广泛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就我国军事社会学的学科现状、学科前景、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五是我国军事社会学的研究起点较高,因此问题意识特别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中国现代军事社会学思想研究问题。此项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军事社会学思想的梳理上。如李作民发表的《毛泽东军事社会学思想刍议》一文认为,毛泽东军事社会学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建而成,即关于战争与社会历史条件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构建人民军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军事进步与社会进步和谐统一相互推动的理论。毕文波、武晋仁发表的《论邓小平关于军事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一文中指出,邓小平关于军事与社会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维护国际和平论、发展综合国力论、保障社会稳定论、总体改革论、寓兵于民论、军民兼容论、军民共建论、两用人才论、全民国防教育论。刘光明、韩国庆《论江泽民军事社会学思想的基本体系》一文则从江泽民的大量论述中梳理出军事社会学思想的基本体系,将其归纳为坚持统一领导论、军队与社会协调发展论、维护社会稳定论、军队与社会成员相互团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理论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这些研究构成了军事社会学思想研究的基础。第二,关于现代战争社会动员问题研究。现代战争中的社会动员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国防交通动员、科技动员和政治动员等。如朱庆林、刘慧发表的《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发展综述》一文中着重指出了未来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创新应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崔立学发表的《以战争需求为牵引做好科技动员准备》一文中提出了制定并完善科技动员的各项法规制度等对策,认为应建立科技动员储备制度、科技动员潜力调查制度、科技动员情报管理制度、科技动员教育制度;徐小岩发表的《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动员机制》一文中论述了信息资源动员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信息资源动员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第三,关于军队军人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如姜德福、沈光芹发表的《军人社会保障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文中对军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应遵循的原则、发展步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新型的军人社会保障体系应由完善的项目内容、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统一的法律法规构成。我国军人社会保障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权益原则、适应原则、适度原则、效益原则、社会原则和法治原则。我国军人社会保障发展既要注意重点突破,又要坚持整体推进。徐根初发表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一文中提出,具有我军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应包括:社会承包租赁、社会委托代理、军事社区联系和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第四,关于军事社会问题研究。此研究主要涉及军人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军人及其家庭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军人越轨行为控制问题、退役军人安置问题、预防和处理军地纠纷问题、军事设施保护问题、军事活动与环境保护问题等。如总政治部群众工作局与西安政治学院合编的《军队群众工作概论》一书指出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纠纷的主要表现。张明庆、覃星航在《当前军民纠纷原因浅析》一文中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纠纷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价值观念的变化、利益调整过程中的不适、法制建设的滞后、军人素质的缺陷、敌对势力的挑唆等。张继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地互动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角色错位是军地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张明庆主编的《中国军事社会学》一书指出,军事活动与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军事活动主体、军事活动进程、军事活动效能的影响;军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训练演习、核武器试验和战争等军事活动对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我军必须加强环保法规教育,增强官兵环保意识;积极参与保护环境活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重视防治环境污染,实现军事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等。
从军事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看,上述问题的研究必须而且必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学研究的渗透性。存在的问题是研究领域繁杂可能影响了问题研究的深入和扩展,但无论如何它向学界展示了军事社会学的学术魅力,从这个意义说它为本书以军人群体为重点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