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人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孟子对儒学的发展

先秦儒学有孟荀两大派。孟子对儒学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政治思想,其二是哲学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对孔子提出的施政纲领原则加以具体化,在哲学上则把孔子思想深化,在思想修养上提出一系列的范畴。

一 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在政治思想上孟子主张王道、德治。严格区分王道和霸道,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假仁”,实际上是“以力服人”。他主张“制民之产”“保民而王”。提出“民贵君轻”“得民心”、重教化的思想,是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爱人”思想的具体深化,发展了孔子思想。

(二)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是对人性朴素的实际的描述。孟子提出“性善说”,认为人生来都具“善端”,应该加以扩充,使其充分发展。这种“善端”就是仁义道德的基础。“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所以孟子的性善论,又是他的“仁政”“王道”等政治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

(三)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孟子提出一个“以民为本”的重要政治原则。桀纣所以失天下就是失去民众,失去民心。因此,得天下之道,就在得到人民的拥护,要得到人民的拥护,首先要“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就在“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现代的历史是最好的证明,蒋介石之所以失去政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政权,就是蒋政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完全失掉民心,人民都走向革命,拥护共产党。“得民心”与“失民心”的根本就在“公”“私”二字,以民为本,“民为邦本”,与民同好恶,站在人民的立场为民着想,毛主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为“公”。反之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亲故朋友,为了小集团的利益这就是为“私”。为公是以诚待人,以德服人。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以理服人,使人心悦诚服,服从真理。以权势服人,是以势压人,使人口虽不言,而心不服。以力服人则是用权力、武力压迫人服从,虽能暂时压服,但压力愈大,反抗力也愈大,所以为政以德理为上,权力次之。

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是这个道理。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正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 哲学思想上提出一系列新范畴

(一)“良心”。《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是“良心”即孟子所谓仁、义、礼、智、信之善性、本心。放其良心即丢失良心,就是现在所说的“丧良心”。良心即是善心善性,亦称“本心”。《告子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矣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良知、良能。《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指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智慧诸本能,所谓“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

(三)天爵。《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

(四)大体,小体。《告子上》:“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大体指心,小体指眼、耳、口、鼻等感官。又“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五)良贵。《告子上》:“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良贵”指“仁义忠信”等道德伦理是真正的贵。

(六)“反身而诚”,尽心、知性、知天。《尽心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人性善如人身体健康强壮,感物而动,由于受外物引诱则有善恶之别,人役于物,为物欲所蔽则至于为非作恶,此如健康之人受病菌、病毒感染而生疾病,则由强变弱,甚至身死。学习、修养为防病治病之良方、良药,学习教化,变化气质,提高思想境界是哲学的大用。孔子讲“修己安人”,又讲“知天命”。孟子则提出“尽心、知性、知天”一整套内圣修养的工夫。孟子认为人性本于“天”,而人心与天是相通的,因之“反身而诚”“尽其心”就能知人性本善,扩充发展此“善端”,就能知天道之实,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正因为“天人一贯”“天人相通”,故人可以“知天”“同天”,而其修养之道则在“强恕而行”“集义所生”,最后达到“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不是物质性的气体,而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孟子讲的这方面也是孔子“修己”思想的具体深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