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行业凸显的几大重点问题
(一)国内资源开发增速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错配,许多大宗矿产品的补充主要依靠进口实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资源安全及经济安全
回顾2013年前三季度,经济累计增速达到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由年初的9.3%增长到11月底的9.7%,房地产施工增幅保持在14%~16%,宏观经济持续上行、下游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对大宗矿产资源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大宗矿产品资源普遍存在禀赋较差、资源分布不均、开采受限、开采困难、环境成本高、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资源的开发速度与经济增速一直无法合理匹配,难以长效支撑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2012年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主要矿产资源剩余开采年限均少于60年,其中,原油、天然气、铁矿、铜矿的剩余开采年限分别为22年、45年、59年、54年。为弥补资源缺口,我国大宗矿产品大量依赖于进口,形成了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并在国际定价上缺乏主动权,大宗矿产品资源保障安全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局势及资源出口国政治经济形势牵制。
(二)“中国式”产能过剩困局难解,政策实施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下,地方政府为拉动地区GDP发展,以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投资者进入本已过热的领域,使行业产能出现井喷式增长,形成“中国式”产能过剩困局。资料显示,2013年底,钢铁、电解铝、铜矿、煤炭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3%、80%、80%、87.7%,虽然较2012年有所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而在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随着原料消耗、能源消耗量的减少,还逐渐形成隐性的产能过剩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市场配置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以此为根基的产能过剩治理政策短期内效果难以显现。
(三)矿企税费负担较大,生存处境艰难
矿业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很深,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本已十分沉重,加之税费改革后,税费水平的整体提高,推高企业成本,使得矿企生存处境再度处于艰难境地。第一,税费过高,不利于吸引投资,长此以往,我国矿业发展竞争力整体被削弱。数据显示,矿企税负普遍达到25%左右,成为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近年来,矿产品价格一路走低,原材料价格日益提升,矿企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四)粗放式开发模式及监管不到位,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随着社会发展对于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提升,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到资源领域开拓市场,该行业因无门槛束缚,无序开发的恶势得以扩张,突破环境承载力极限,引发地表塌陷、粉尘污染、地下水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本国民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除此之外,政府对环境管理的缺位也是造成环境破坏的一大祸首。目前,环境保护及管理职能主要落在环保、国土、煤炭、林业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多、死角大的问题,缺少一套完整统一的监管体系,这使得治理工作“有人盯、没人管”,监管职责无法落实到位。另外,生态监管刚刚处于起步状态,还存在像业务主管和环监部门各自为战等现实问题,使得生态治理效果短期内暂未显现。
(五)现实阻碍重重,企业“走出去”步伐放缓
受国际政治格局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象国加强外资投资监管和提升环境保护要求等条件约束,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环境普遍恶化,加上企业“走出去”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中资企业在矿源地相互竞争、内耗严重,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水土不服”,使得“走出去”出现困难,中国企业对海外矿业投资的狂热出现“降温”。2013年前三季度,中矿联共受理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项目103例,较上年同期减少8%;中方协议投资额31.36亿美元,同比减少10.9%。中国矿企海外投资经历了探索期、巩固期、快速发展期,现在已进入持续期,也是矛盾比较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