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解放以来民族政策西藏实践绩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和平解放以来西藏民族问题的自然根源

民族在自然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民族所具有的特征、特点。各个民族因其自然特性而呈现出民族之间的差别,这在民族交往中显得特别突出,而且这种差别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导致民族之间的摩擦、矛盾与冲突。

经过漫长而多次的地质运动,经由印度次大陆板块向北俯冲和挤压,形成今天西藏高原的地貌。西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山且复杂多样。西藏山脉大体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东西向的山脉占据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自北向南主要有四列: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呈南北走向的山主要指高原东南部多条岭谷相间的横断山脉(西段)。这些山脉大致做弧形展布,中间散开,在高原的西端形成帕米尔“山结”,在东端形成横断山“山束”。“山结”和“山束”所在地段,群山汇集,地势特别高峻,《西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西藏自治区概况》修订本编写组编《西藏自治区概况》,民族出版社,2009,第4页。地理呈现基本封闭状况。

西藏高原绵延耸立的巍峨群山间散布着星罗棋布的湖泊、流淌着纵横交错的河流。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面积占全区面积的77%(具体情况见表2-1), 4500米海拔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属于生命禁区。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偏低,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这样的海拔与气候不适宜人类生产生活。可就是在这些山河湖泊间世居着伟大的藏民族和其他一些较小民族(主要包括门巴族、珞巴族和至今还没有做民族识别的僜人、夏尔巴人)。西藏各民族在这种恶劣的、较为封闭的自然环境下经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形成了一种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且相对稳定的社会生存方式与文化形式。处在此种自然环境下的西藏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随着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提高,西藏各民族的特征与特点也在发展变化。这就导致西藏各民族与内地其他民族之间在生存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延续性的差异。这种民族差异的历史延续性在不断深入和扩大的民族交流交往中会引起民族矛盾或民族问题。因自然环境而生的民族差异,无论在阶级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将存在并发生作用。

表2-1 西藏自治区不同海拔地面的构成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西藏自治区概况》修订本编写组编《西藏自治区概况》,民族出版社,2009,第2页。

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应有之义。自和平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在60多年里对西藏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西藏各族人民越来越适应在“生命禁区”进行生活生产,西藏各族人民无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还是在生态环境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其他民族的发展水平在逐步地缩小,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因素在不断地增多,差异性成分在不断地减少。西藏各民族人民在改造客观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的物质文明成果越来越丰硕,同时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也取得了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