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学讲坛(第七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壹 教育的智慧

王财贵

我们常说,有智慧的人是不多的。纵使听了有智慧的话,也不一定会领悟的,对于有智慧的演讲,也是要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听得有兴趣,甚至才能够真正在自己生活工作中把它实践出来。我说的是不是真的有智慧,这也要由一个有智慧的人来判断,不能由我说了算。如果没有教育的智慧,请问我们怎么去实施我们的教育?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是不是令人满意的呢?如果以上的答案不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下一个结论:我们虽然在做教育,但是我们并没有教育的智慧,或者说,我们并没有按照教育的智慧去实施我们的教育。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并没有尽到责任。据我所知,全世界最认真做教育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国的老师,尤其是中学的和小学的老师都是非常认真的,从这点来讲是很可敬佩的,而我们的学生也是全世界最用功的学生,那么,为什么说我们的教育没有尽到责任呢?

认真有时候可能是害人的。为什么?有智慧的认真,它是有大成就的;没有智慧的认真,它不会有什么成就,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所以要做教育不是认真就可以的,在认真之前要有智慧。那么,什么叫智慧呢?所谓“智慧”,就是对于高远的道理的了解。这一种能力叫做“智慧”。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要做事,他先了解道理;更有智慧的人则是了解以后,依照道理而行;最有智慧的人是一辈子依照道理而行,所谓“守死善道”,笃信好学,乃至于“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有最高智慧的人。次等的人是对于道理也有所了解,但是不能够以他的全部生命为道理而奋斗。但是,大部分的人几乎是完全没有智慧的。他怎么为人,怎么处事,他自己怎么活,完全是不自觉的,他活得每一天其实都是糊里糊涂的,这就是所谓“行尸走肉”了。所以,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先要自己觉醒,然后才能觉人。觉醒什么呢?自己觉醒教育的道理,然后,按照教育的道理去办教育。

以上解释了所谓“智慧”这个词语的意思,以下我们谈一谈什么叫做“教育的智慧”。刚才说了,“教育的智慧”就是对教育的道理的了解和进一步实践。所以,首先就是要对教育的道理有所了解。我们来共同思考一件中华民族这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事,就是我们如何办教育。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这一百年来不懂教育,这不是说我们没有在做教育,也不是说我们没有学习教育的理论,我是说,我们对这些理论没有自己去思考过。这一百年以来,中国大体是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最初是学日本,后来学欧洲,后来学前苏俄,最后海峡两岸统一了思想似的一致学美国。很少人,甚至没有一个人来反省一下这种教育理论。我们有没有想过:美国的教育理论对不对?中国传统的教育对不对?当然,西方成为教育的主流,成了权威,自然有之所以成为权威的可靠性,所以我们很难说它不对。不过它并没有全部都对,这是非常重要的。那我们中华民族要不要学?当然要学,但是要用多少精神力气去学,学完以后要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可以做主的。所以,我们第一步要有对于道理理解的能力,第二步要有真正的理解。这个道理不仅要理解它,还要把它摆在恰当的位置。

现在,我要抛开所有的教育理论,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就是从教育的本身来思考教育。我们用教育的本质来反省所有的教育理论,让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在教育本质之中各安其位,各正其性,各得其所。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想一想,来建构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我认为教育的基本道理有三个,而且只有三个,没有别的了。所谓“基本”就是最原始的、最重要的,因为它有笼罩性,它给我们设定一个思考的方向以及实践的目标。

第一个,把握教育的时机。为什么这个道理排在第一位?因为假如这点不把握,教育就会产生很多麻烦,等到出问题的时候,就几乎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了。教育这件事情号称百年大计。但是,现在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乃至于整个世界的教育,都没有百年大计这个观念。我们都把孩子耽误了,不是耽误几年,而是耽误一辈子,耽误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所以,要把握教育的时机。第二个,把握教育的内容,就是教材。教育的内容要我们自己思考过,才可以拿来教。选教材是有方法的,因为教育是“百年大计”,所以,我们选用教材,不仅要考虑当下的实用性,而且还要考虑它对将来的适用性。第三个,把握教育的方法。我们怎么思考教学的方法呢?一般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去思考教法的问题,只依照整个时代或者整个世界的潮流,将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在不同时机和不同内容上。刚才说教育是有时机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他不同的学习能力,在教育心理学看来,这就是所谓的心理的发展。学生心理发展不同,他的学习方式不同。我们做教学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教法来教不同年龄的学生,也就是要针对教育时机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法,所以,教法要多变。另外,不一样的科目,也应该用不同的教法。我们的教育必须让学生理解。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该理解的时候要让学生理解,这就是说人生还有不该理解的时候。那在不该理解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强求他理解呢?所以,在教育的时机上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13岁作为一个临界点。13岁以上是理解运用的年龄;13岁以下是吸收、记忆、储藏、酝酿的年龄。我们作为老师、家长、大人,要想一想,我们长大以后的学习方式跟我们在儿童期的学习方式是不是一样?我们长大的人,对于知识学问是要求理解的,而且是要实用的。但是杜威的理论并没有教育时机的分别,他认为人生所有的理论都要以理解实用为标准。这是不合理的。皮亚杰的心理学叫做认知心理学,现在我们把认知心理学视为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背景,他的研究有没有真正的指出人类的认知心理呢?有。他明明告诉我们,他的心理学叫做认知心理学,就是他只是对人类认知的能力做出研究。假如我们把他的心理学用在教育的课程当中,就应该只是对着认知科目而安排。但是我们再想,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儿童,难道他的课程只是认知课程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不大容易分辨出来。西方的教育告诉我们,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假如要传授知识,就必须让他理解,要以理解为标准,最好还能够实用。要以理解为标准,要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来安排,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再想,学校是不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我们的科目是不是只是知识的科目?其实,西方的学校也不只是传授知识,它也传授一些不属于知识的学问。什么叫做“属于知识的学问”?逻辑、数学、物理、化学,一切的科技、知识系统,还有技能,通通是属于认知型的科目。但是,人类还有非认知的学问要学,比如说,艺术、性情、品德、智慧,这些就不属于知识,乃至于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也有一半以上不属于知识,或者说最高端的科学的创造不属于知识,而属于智慧。所以,学问是分为两种的。西方人重视的是知识的教育,这只是重视一边,其实,西方整个社会还有智慧的教育,至少他们有宗教。宗教不属于知识。他们也有道德,他们也主张性情、智慧,这些都不属于知识。我们中国的社会一向都偏重智慧,忽视知识,但是一个真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永远排斥知识的,可是一个只有知识的人,也是不易从知识当中生发智慧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智慧和知识看成对立的两边。我们大体可以把西方的学问归类为知识的学问,当然西方也有非知识的学问,比如宗教。中国的学问,包括印度的学问,它整体是偏向于智慧的学问,而智慧的学问是不是没有知识呢?它也有知识,只是偏重点不同。所以,现在的中国教育的整个大方向应该是知识与智慧并重,而且应该把它们摆在恰当的位置——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各种思考都要回归到这个两面。我们人类有认知型的教育,这要依照认知心理学来安排,但是,如果是非认知型的教育,就不需要按照认知心理学来安排了。所以,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所管辖到的范围只有教育的一个面向,这个面向甚至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面向。以上我把教育的基本规律讲了,真正了解的人自己就应该知道怎么做;如果还不知道怎么做呢,现在我就再下降一层,讲实际的操作,就是我们如何来完成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要在历程中完成,而整个历程就是所谓的“教育的时机”。我们把以上三个原则综合成一句话: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教恰当的内容。那样我们就不会辜负一个生命。现在,我们用时机做线索,代入教材跟教法,就可以做教育的实践。我做一个标准的描述,就是标准的教育的历程,或者说是标准的教育的模型,我把这个标准列出来供参考。我们用教育的时机做线索,先要讨论教育的时机。现在问一个问题:教育要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先讲一个最不可争辩的标准答案:教育要从应该开始的时候就要开始了。所以,聪明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是很容易回答的,而且回答得让人哑口无言,不容争辩。大家为什么会笑呢?因为这样的回答没有内容,它叫做形式的回答。形式的回答往往是分析命题,就是它总是对的。但是这个形式的回答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它是有意义的,而且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引导内容。什么时候是应该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一下。教育既然是面对生命,我们是要开发人性,所以,当一个生命可以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就是你应该开始教的时候。这一句话也是形式的回答。我们再问:什么时候是一个生命可以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就不一样了。有许多人说是胎教,就是在胎儿的时候教育就要开始。说胎教的这些朋友都是很聪明的,但是可能都没有良心。你在做吗?你的亲戚朋友在做吗?你劝过你的亲戚朋友做吗?假如有,那你非常了不起,你的孩子真的是有福气,但是如果你知道要做胎教,而没有对你的孩子做胎教,那你对不起他,而且对不起他一辈子。不过现在我们再想一想,难道真的需要做胎教吗?对每一件事情你都要想一想,不可以别人都说要做胎教,我们就做胎教。一般人对胎教的观念是来自于所谓的传统,现代人对传统已经是嗤之以鼻,虽然口头挂着胎教,但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现在,我们用西方的科学来证明胎教是有意义的。西方有所谓的胎儿医学,研究胎儿的发展,他们用仪器测量,发现胎儿在3个月到5个月就有了脑神经的发展。什么叫做脑神经的发展?在教育的立场来看,脑神经发展得好就是聪明,脑神经发展得不好就是不聪明。你喜欢生聪明的孩子很简单,想办法让他的脑神经发展得好一点;你如果想生一个愚笨的孩子,也很简单,就想办法让他的脑神经得不到发展。一个老师想要教出聪明的学生,其实不容易,因为聪明不聪明,不是你能决定的。不过,在幼稚园跟小学这个阶段,老师都还能够参与其中,让一个孩子脑神经发展得更好。脑神经是怎么发展的呢?人类脑神经的发展都是有一定模式的。首先,我们说人的脑神经细胞是大体一样的,但是这个脑神经细胞并不一定都能发展,它要接受信息刺激,才能够发展。一个脑神经细胞在接受信息之后,就会生长,长一个突出来的东西,叫做“树突”,像树木长树芽一样。另外一个脑神经细胞在长“树突”,接触这个突出,这两个脑神经细胞就能够有信息的活动,这两个脑神经细胞就都活了。假如没有接受到刺激,它就不长,将来长大之后,我们的生命就把它淘汰掉。信息刺激多,脑神经细胞就长出比较多的突出,可以长到两万个突出。信息刺激少,就长一两个。有人说,聪明不聪明是靠遗传,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以把教育工作推给不可知的遗传。我们相信,只要教育,就可以让每一个人成为一个绝顶聪明的孩子。要让他脑神经大量地发展,只有让脑神经细胞大量接受信息刺激。我们有五个管道能够接收世界的各种信息,这五种管道是“眼耳鼻舌身”。眼睛接受视觉光线,耳朵接受听觉声音,鼻子接受空气的味道,舌头可以尝到东西,也可以自己活动,身体可以接受刺激。这是“眼耳鼻舌身”,它们接受的信息是“色声香味触”。但在胎儿时期只有一种管道起作用,就是耳朵,他可以听到世界的声音,所以要给胎儿做教育是很简单的,而胎儿也是很好教的,只有一种教材,就是声音。胎儿很容易教,从几方面可以说明:第一点,学习态度上很容易教,因为他不会跑来跑去,也不会反对你;第二点,胎儿对于信息是全盘吸收,百分百的吸收,没有一点遗漏。其实,越小的孩子越有这个能力(指吸收信息),而胎儿这个能力最强,越长大这个能力越减弱;第三点,在越小的时候,人的学习都学到他的生命深处。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把人类生命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下意识、潜意识。一个越小的孩子,他的整个生命越是敞开的,随着生命的成长,他先关闭潜意识,再关闭下意识,最后只剩下意识。但在胎儿这个时期整个生命是打开的,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完全记录到他生命的最深处的,这会成为他整个生命的背景。用佛教的话说,这些信息就是进入到“阿赖耶识”中,这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他生命的本质。这个声音的教材要怎么选择呢?我们要选择丰富的声音来刺激脑神经发展。其次,要选择优雅的声音陶冶他的性情,让他的性情平衡。我建议两种声音,第一种就是人间最好的音乐——古典音乐,古今中外最好的音乐都是天才的作品,既丰富又优雅。所谓“天才”就像西方人所说的:当上帝在一个人心中发出声音,他把上帝的声音记录下来,那就是最好的音乐。杜甫也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这种天才的声音,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所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很快就能够全部听完。另外还有一种声音,也是属于天才的声音,既丰富又优雅,我称之为经典诵读。诵读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本来就变化万千,可以刺激脑神经的发展。而日常语言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了,就不需要再教了,我们教的是有智慧者把写作的文章念出来的语言。一方面是一种语言可以变化万千,另一方面又有智慧的内涵,真的可以存储在他生命的深处,作为他一生智慧的背景。你不要在孩子还没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用那种无聊的声音,靡靡之音,暴戾之气的声音来污染他。我们为什么要听古典的音乐,而不是流行音乐?因为“古典”是经典之作,所以流传千古。它为什么叫做“经典之作”呢?因为它是从人性深处生发出来的作品。任何学问都有它的经典:音乐有音乐的经典,美术有美术的经典,文学有文学的经典,哲学有哲学的经典,这些经典都是“千古之上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千古之下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的作品,纵使我们不是圣人,我们内在的心灵也是非常向往的,可以接受的,可以跟他共鸣的。孩子在越小的时候,越能够跟天才共鸣,越能够跟圣贤契合,因为他们的心灵是纯净的。如果使用不良的教材,也会记录到他生命的深处,也在影响他的生命,使他的生命成为一个扭曲的、不安的、黑暗的生命,纵使他长大了,想要做一个有理性的人,那些非理性的因子一直都在影响他,而他自己不知道,因为他的下意识、潜意识的门已经关了。

中国的书有许多是经典的。我把这些经典分成四个等级:最高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如果还有时间,再教第二层次的经典——《易经》、《诗经》、《老子》、《庄子》;如果还有机会,再教第三个层次的经典——古文、唐诗、宋词、元曲;如果还有时间,再教那些蒙学的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等等。全天下最没有意义的书,就是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你如果教《论语》了,小学语文还要教吗?你教古文唐诗了,你还要教这些课本吗?甚至你把《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这些内容都教了,难道他不能读懂现在的语文课本吗?我不是说那些语文课本毫无意义,我是说那些语文课本的意义不大。教育有一种精简的原则,叫教育的经济学——凡是他能够自己学的,我们就不需要教。

我们回过头来讲胎儿教育。能听的时候就给他听,听对生命最有影响的内容,所以,我们的时机越早越好,我们的内容越高深越好,我们的教学法就是最自然的方法。胎儿时期只能听,我们就只让他听。每天早上用2秒钟时间就可以教你的天才,你对CD播放机按一个play,一个replay,就让它转24个小时,圣贤就到家里来当家教了,可以教24个小时,白天听,晚上也可以听,因为你睡觉的时候,胎儿是不睡觉的,胎儿也没有醒来过,叫做半睡半醒之间,这是最好教的时候。有的人知道了这个道理,准备3架CD机,一架播放古典音乐,一架放中文的古典诵读,一架放外文的经典诵读。如果干扰到大人,可以把声音调小一点。你要思考的时候,语言会产生干扰,那就把语言关掉,但还是要剩下一个古典音乐,因此,家里古典音乐是常年不断的。让CD转24个小时就好了吗?让它转7天,总共转168遍,这叫做“书是前世读过来,书到今生读已迟”。我举一个例子。我们选给孩子的第一部书叫做《论语》。不管任何时候,你要读中国书,第一部书就是《论语》。《论语》总共13700个字。第一个礼拜你让他听168遍,把上半部《论语》听熟了,第二个礼拜让他听下半部《论语》,第三个礼拜可以听《大学》、《中庸》,第四个礼拜听《老子》,四个星期就把《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各听168遍。一个胎儿在母亲的怀里要有40个礼拜,算算他可以听多少的经典?如果依照我的建议,生出来的孩子一定是“读经宝宝”。这些读经宝宝首先是聪明,其次是性情平正,不哭不闹,喜欢笑,人见人爱。

宝宝出生以后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呢?不然,人类的脑神经的发展是从胎儿开始,一直到3岁发展了80%,3岁之前是最重要的。3岁到6岁再发展了10%,就是发展了90%,到了小学阶段,剩下最后的10%。到了13岁,人类的脑神经发展完全定型。因此,13岁之前是可以用人为的努力让孩子变聪明的,用人为的努力真正地变化气质的。13岁之前聪明起来,永远聪明,不会再笨;13岁之前没有聪明起来的,是不可能再变聪明的,他最多是把他现有的聪明运用得再好一点,他也能够有相当的成就,但是他要很努力。孩子出生以后,继续让他听,听尽世界名曲,听尽经典诵读。等到他眼睛睁开了,要给他视觉教育,就是看尽世界名画,世界最有名的雕塑、建筑、舞蹈、戏剧,总之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在3岁之内看完十遍、百遍、千遍,那他这一辈子就养成了美术鉴赏的能力,而且增进了无限的聪明。还有,训练耳朵,让耳朵敏锐,叫做“耳聪”;训练眼睛,让眼睛敏锐,叫做“目明”,“耳聪”加“目明”,就是“聪明”。有很多家长都知道,要从小教育,要早教育,要0岁教育等等,但是他们却没有做。他们为什么不做呢?因为他们被近代的教育理论所限制。一个妈妈想要做胎教,这个妈妈很负责任,就摸摸肚皮,问胎儿:我现在要让你听古典音乐,让你听古筝、古琴,听贝多芬、莫扎特,我让你听《论语》、《孟子》、《易经》,孩子你听得懂吗?孩子没有回答,她替孩子回答了,连妈妈都不懂,你怎么懂,所以,我们就不听吧。她就替胎儿决定,听儿歌、听童谣、听卡通音乐,因为妈妈认为这些孩子能懂。这就是由于愚昧,把孩子教坏了。这一坏不是坏了一年两年,而是坏了一辈子,从根上烂掉,将来长不出好树,开不出好花,结不出好果。

到了1岁的时候,口舌开始起作用。口舌不只是吃东西,口舌会动,我们的耳朵不会动,我们的眼睛不会动,也就是说它们只吸收信息,但是我们的舌头会动,这时舌头是一个最了不起的器官,所以舌头要训练。要怎么训练呢?他能讲话的时候就要训练,你要让他念经典。你怎么让他念呢?在一两岁的时候,你每天带着他念。我们口舌的运动是最能够增进脑神经发展的,而且孩子听进去,他也要模仿这个声音,他必须经过脑神经的回路系统。于是,要训练脑神经的运用,最好是透过语言。而要训练语言,最好是通过教他念书。

等到2岁半或3岁的时候,他就能够正式地开始读书了。读什么书呢?读经。什么叫做“读”?看着字念出声音叫做“读”。你可以用大字报,也可以把他抱在膝盖上,然后拿着书。他不能够认字,你可以一面念,一面指着字,教他读。这样做的附带效果非常重要,就是认字,但是主要效果是一辈子的智慧。我们教孩子读经,他2岁到3岁就可以开始认字,用半年时间就把中国两三千个字都认完了,所以在幼稚园的孩子小班开始教读经,到了中班开始学阅读。读经教育的第一个附带效果就是认字,认字以后就有一个附带效果——阅读,阅读以后的附带效果就是能够自己学习,学习一切的功课,这就是“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既然孩子会读书,你就不需要教他,你就很轻松了,而且越早养成读书习惯,越能够维持一辈子。所以,读经教育能使一个人头脑聪明。开始阅读以后,知识量广博,变得更加聪明,而且思考力会快速地提升。有了思考力,就可以去做数学、物理、化学。何况,真正的科学要有很多常识,你要让他读很多科普读物。孩子的阅读能力要强,阅读能力是从语文来的。所以,一个人在小时候把语文学好了,其他功课就会顺理成章。

在幼稚园教读经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没有体制、功课的压力。那要怎么要求呢?首先,做幼稚园的读经活动,就是做幼稚园所谓的正常功课,刚开始附带教读经,最后渐渐地形成“读经幼稚园”。什么叫“读经幼稚园”?就是以读经为主的幼稚园,就是读经的时间占一半以上。台湾有一个幼稚园是这样做的:早上从入园一直到中午吃饭,只有一个科目就是读经,那怎么读呢?老师说,小朋友跟我念,念了三五遍,十几遍。那么要念多久呢?我现在提倡一个在短期内可以实施的标准方法,叫做“三百读经法”:第一个一百,就是每天只读一百个字;第二个一百,读一百遍;第三个一百,给每一个孩子一百分。读经教育是很公平的,只问孩子有没有用功,有没有增进他生命的内涵,不问他现在的成果是什么。于是,每个孩子都会喜欢读经的,因为会读的孩子,他喜欢读经;不会读的孩子,我们也鼓励他。至于小学,我还不敢期待有所谓的“读经小学”,除非是另外开的小学。那怎么做呢?我且举台湾老师的例子。有一个老师刚毕业的时候,分配到一个小学,刚好教一年级,还没有见过学生的面,他知道他班上有30个学生,所以,他准备了30本《论语》。等到开学的第一天,先发这本书,里面全部是文字。这些小朋友非常好奇,他们没有看过这种书,他们心里就想:听说上小学跟幼稚园是不一样的,念的书都不一样,果然不一样。这样孩子就不会反抗。这个老师就说:小朋友翻开第几页,跟我念,小朋友就跟着念,就这样带读了10分钟。然后跟小朋友交代说,以后我们每节课打上课铃都要念这本书,最少念10分钟。每天打上课铃都念10分钟,念了刚到半个学期,他们班的孩子识字量就比别人强,他们班的应试成绩最好。到了第二个学期,这个老师开始实施“阅读教育”。其实孩子是很喜欢读书的。这个老师去图书馆借30本书,跟小朋友说,这些书是给你们看的,小朋友都拍手鼓掌。一个人发一本回家看,看第一本登记一个书名,看第二本登记一次,看第三本又登记一次,以后,每看一本书就再登记一次。一个学期下来,他们看了一两百本书了。这个老师给这些学生带来一辈子的福气。到了二年级上学期,《论语》刚读到一半,这些小朋友每一章都会背。一个月之后,老师说:小朋友要上数学了。数学课本拿出来,里面有没有写字啊?小朋友说:有!老师说:那你们念念看。他们就念:花坪里面有5只蝴蝶,又飞来了3只,问总共多少只?就是这些文字,数学就是语文。语文学好了,就会算数学,所以就让孩子先学语文,用语文的方式学数学。数学是不可以教的,因为数学是要自己做的。我们中国想要科学救国,一定改变数学物理化学的教育。第一点,不可以再压迫我们的学生,我们中国的数学物理化学教材的深入,是比西方先进国家高出3年到5年,如果我们的孩子不会算数学物理化学,你一定要同情他,因为是我们的国家在压迫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孩子不聪明,也不是我们的孩子不用功。第二点,我们的心态要放开,孩子不会做数学物理化学没关系,等到长大一点再做还来得及。其实,我们教学是非常简单的,我们每个学校(读经学校)都会用这种方式:每天打上课铃,让孩子念10分钟,最少是念5分钟,我们就可以把经典带入教学。

成人能不能读经呢?成人也可以读经。你要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你要受到圣贤的启发,得到人生的智慧,你要立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面对经典。怎么面对经典呢?我现在提倡的一个运动,叫做“全民读经,论语一百”。“论语一百”的意思就是读《论语》这本书一百遍,只读原文,不要读注解。然后,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去读《大学》、《中庸》、《易经》、《诗经》、《老子》、《庄子》,总之,你一辈子就可以读很多的经典,你的语文程度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就可以去读《史记》、《资治通鉴》这一些大书了。

我建议有三篇文章可以看,第一篇《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第二篇《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第三篇文章就是《读经教育,百问千答》。如果自己有兴趣,可以再去做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