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王伟光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得到了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成绩的取得,凝结着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创造。

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在国内考察、出国访问和国际论坛等多种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这对于全党全国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

如何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最根本的还是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引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集中全党智慧,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阐明了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反映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为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供了有力理论指导。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就会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主心骨,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第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全面分析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科学阐明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深刻揭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就如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如何使我们的事业立得住、行得远等问题,做了深入透彻的回答。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就会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增强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排除各种干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牢牢把握开拓前进的正确方向。

第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立足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理念、思路和办法,为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在今后发展中更好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提供了有力指导。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就会使我们增强发展信心、把握发展规律、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风险考验,联系党员干部队伍现状,就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各方面知识学习、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等,做了系统阐述、提出明确要求,为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指明了努力方向。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本身具有丰厚的历史智慧、丰富的思想养分,是党员干部提升理论素养、提升工作能力的思想宝库。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保持党的生机活力,切实承担起党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必须认真学习、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主要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了科学的回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制度和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和新部署,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深化和拓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希望同志们反复研读,领会精神实质,掌握其中重要观点。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导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

首先我们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在怎样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提出来的,把国内国际形势看清了、看透了,就可以把握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实质。

从国内看,十八大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发展的决定性阶段。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选择,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事业的科学的思想指南,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社会制度。但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国内外极其复杂多变的局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挑战和风险。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关键期和转折点。

从国际看,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西强我弱的局面正在悄然发生转化,形势越发有利于我国,但争斗却更为激烈,西方反华反社会主义势力更加紧了对我国的打击。2007年爆发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还未见谷底,还在持续发酵,已经引起了美国政府财政悬崖、政府停摆、欧债危机、日本长期经济低迷……从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到欧洲持续不断的群众运动,到北非中东的一系列动乱,从利比亚事件到叙利亚内战……接连不断地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面对世界金融风险,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抵御了国际金融经济危机,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在这场危机中整体实力呈下滑态势,整个敌我对比呈现彼降我升的态势,当然总体上还是西强我弱。这就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加大对我国实施两手策略,一手是经济上有求于我,与我国加强联络与合作;另一手是加紧集中力量打压我们,正如《红楼梦》中所讲的一句话:“表面一团火,脚下使绊子。”可以判断,如今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战略表明,美国遏制我们,把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主要对手的战略修补和部署已经到位,表现为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意识形态领域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图谋。尤其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大力推行它的人权理念、普世价值。国际上复杂形势必然反映到国内,各种错误思潮纷纷登台,拼命表现自己,企图影响舆论、影响民众、干扰党的正确领导。

因此,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制度和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理论彻底,旗帜鲜明,是非清楚,态度坚决,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发出了十分明确无误的政治信号,使我们心中筑牢主心骨,知道了“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更加坚定了对马列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例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不能丢,丢了这些,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以及对苏联垮台根本原因的判断等一系列的重要论断,还对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党的建设、转变作风提出了一系列新看法、新部署,这些思想观点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树立了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告诉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在涉及根本方向、根本原则问题上立场越要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举措,让我们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我们要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全面阐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一是深刻领会关于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论述。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强调的我们党的根本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既要把“老祖宗”的话说对,又要把“新话”说好。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始终坚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是深刻领会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主题,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必须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明确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排除和纠正各种错误思想认识,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是深刻领会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伟大觉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展望中国未来发展前景,在党的十八大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论述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实现路径和实践要求。中国梦的重要论断之所以得到13亿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一致拥护,之所以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之所以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主要是因为它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成功地转化成了人民听得懂的语言、摸得着的未来。

四是深刻领会关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发展这一硬道理不放,大力推动科学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发展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他强调,推动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坚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他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阶段,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既要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更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善于运用政府手段实施宏观经济政策,防止增速滑出底线;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制度建设,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打牢社会和谐的基础。他还特别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五是深刻领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的重要论述。高唱改革开放的主基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的事关中国命运的决定性问题。系列重要讲话明确了改革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他强调,进一步发展靠什么?还得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靠发展,靠改革,靠创新。他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要坚持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是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改革,必须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坚决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底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主动权和领导权。

六是深刻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反复强调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和方略。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七是深刻领会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论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关注的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原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判断和工作措施上来,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能片面地理解“不争论”,更不能以“不争论”为幌子躲避矛盾,当“好好先生”,当“绅士”, “过于爱护自己的羽毛”。要组织力量批判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观,以及质疑改革开放等错误思潮,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

八是深刻领会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努力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国际格局和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显示了我们党的远见卓识和外交智慧,引领我国外交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和开拓期,创造了良好的和平发展的国际条件。

九是深刻领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提高从严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论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始至终抓住不放松的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围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和重点,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明确了任务和要求。

十是深刻领会关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典范榜样。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管总的,是共产党人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我们党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哲学依据,是全党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贯穿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这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中的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是学习讲话贯穿的思想精髓即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160多年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35年、新中国成立65年、建党93年来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沧桑巨变。然而,所有这些变化中有一点是根本不变的,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一脉相承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其所秉承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当前思想领域各种思潮、各种说法都有,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以及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宪政观等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邪说谬误,有些确实让人特别是年轻人感到困惑,也给人莫衷一是、不知所措的感觉。靠什么来解疑释惑,靠什么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要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心里就有了一个一以贯之的“主心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个“主心骨”,掌握了哲学武器,筑牢了思想根基,把住了理论底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可以应对自如、从容处置,就能够找到解决一切难题的方针、思路和办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生动样板。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本身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科学掌握客观规律的创新产物。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住实事求是精髓,一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说明问题,导引出解决当前中国一切复杂难题的良方益药。他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他客观分析我国国情实际、党情实际和世界发展变化的世情实际,得出了一系列正确判断和科学结论,他的系列重要讲话就是对当今中国实际和世界实际全面把握和实事求是分析的科学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普遍概括,是我们共产党人观察分析处理一切问题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辩证法分析复杂事物,全面把握事物变化及其关系,通透辩证思维方式和辩证分析方法。他反复强调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正确地观察分析事物,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他提出:“要特别注意掌握蕴含其中的辩证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充分贯彻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它所强调的发展,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的统筹发展,是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灵活地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改革开放问题,要求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包括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以及战略目标、工作重点、优先顺序等。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协调性,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整体谋划,加强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研究,使改革举措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掌握了矛盾分析方法,也就掌握了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方法。他娴熟地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论”和“两点论”来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求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他关于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又要坚定不移地、大胆地推进改革开放;既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又必须要牢牢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既要重视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既要把握国情又要了解世界,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竞相突破,既要胸怀全局又要抓好局部,既要治标也要治本,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运用辩证法的范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哲学总说明,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带领人民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进行艰辛的社会主义探索,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果断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都是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唯物史观的远见卓识科学地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既看到历史发展的光明前景,又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他告诉我们,既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所体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可克服的历史趋势,同时又实事求是地看到资本主义现在还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总体上还是资强社弱,要有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正因为站在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正因为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总趋势的彻底的理论把握,他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说到底要靠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支撑,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心,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又要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把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苦干实干,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从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分析方法出发,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他提出,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发展、坚持发展生产力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提出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变化推进改革开放;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带动全面改革,推动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原则方针和实施步骤,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科学发展。

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宗旨。要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中有的是能者和智者,要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收营养和力量。”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正是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转变作风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当然,习近平同志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我们都需要学习、贯彻落实。

(三)清醒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性质和特点,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第一,搞清楚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是意识形态斗争、什么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什么叫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可以拆分为两个词,一个叫意识,一个叫形态。意识是泛指人的感情、思想、理论、观点等精神性的东西,它包括两个层面的东西:一是低级的社会意识,属于社会心理、感情、下意识、非理性层面的;二是高级的社会意识,指思想、理论、观点等理性层面的。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物质与精神是两大社会现象,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对外部世界的反应,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形态则是专指人类社会的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艺术、宗教等思想理论观点,意识形态是指思想理论领域的东西,意识形态作为人的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在实践中产生的。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是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的。

意识形态斗争就是指在思想领域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利益观的对立和斗争,两种不同的各种理论、观点、政治主张的对立和斗争。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指党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主张是完全对立、格格不入的。

第二,一定要认清意识形态斗争的性质。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我们党所坚持的意识形态斗争说到底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工人阶级意识形态反对并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坚持这一根本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政治的上层建筑,譬如政党、政权、政府、监狱、法庭、警察、军队等;另一部分是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领域的观点。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政权是资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决定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体制。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为维持资产阶级专政政权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服务的。同时,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力。当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被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替代以后,建筑在它之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发生变革,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所代替。但其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力又决定了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还不能马上退出历史舞台,还在拼命地表现自己,并尽可能地维护旧的社会制度。譬如,封建主义灭亡了,但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久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存在了,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还在拼命地表现自己。这就决定了在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里,旧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还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

在我国,虽然主要社会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了,但不意味着阶级、阶级差别、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就没有了。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还存在,而且往往集中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当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也有所表现。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在有的时候、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很激烈的。“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对意识形态斗争的认识,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处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离开阶级分析,就会分不清、辨不明、看不透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较量的实质及其主要线索;就会认不清、看不透国内外各种社会意识背后的阶级背景;就会被一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东西蒙蔽眼睛;就会不敢大胆地对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共产党、反人民的思潮展开坚决的斗争;就会逐步地放弃社会主义的思想舆论阵地。离开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是不能战胜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26页。“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92页。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武器,清醒地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性质,展开积极思想斗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来说,是必要的,且是重要的。

当然,坚持意识形态斗争,绝不能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切忌把阶级斗争泛化、扩大化、绝对化,到处贴标签。在具体把握上,还要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注意内外有别。阶级分析是一回事,对外策略及说法、具体操作是另一回事。这两回事既一致,又有区别。对意识形态的实质,要心中有数。在具体开展舆论斗争时,要内外有别,讲究策略艺术,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第三,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复杂性、尖锐性、严重性和艰巨性。

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认识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看清楚意识形态工作的至关重要。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根本性质而言,仍然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判断的那样,处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两种社会制度、两种前途、两种命运、两条道路、两种力量的反复较量和竞争博弈的时代,即资本主义终究要逐步走向灭亡、社会主义终究要逐步取代资本主义的时代。当然,在较量中有时我上你下,有时我下你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斗争,也有策略上的妥协和暂时的合作,有对立不同,也有争取发展的共同点,呈现出极其复杂的角斗局面。总体上资本主义走向衰退,但还是强势的,社会主义是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新生力量,但还是处在弱势地位。两种社会形态的较量必然在当代世界的意识形态领域反映出来。伴随衰退的总趋势,资本主义必然加大在意识形态领域与社会主义博弈的分量,争夺的重点越发集中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误判时代,就会错误地判断意识形态斗争的性质,轻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总的时代性质和历史趋势并没有改变,只不过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自己的阶段性特征。第一个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列宁所处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阶段。列宁认为该阶段的特征即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一次大战,引发十月革命;二次大战,引发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包括中国革命),这些历史事实证明了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三个阶段,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至今的阶段。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1年苏东解体,“冷战”结束,形势发生了逆转。邓小平做出总的时代没有变,但有了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的判断。他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判断符合第三个阶段性特征的变化。这个判断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总的战略选择。

邓小平的判断是对今天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力量对比发生阶段性变化的科学分析,但并不意味着改变对总的时代性质的判断。我们主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但不代表两种社会形态的矛盾较量就消失了。必须清醒认识到,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世界仍然很不安宁。2008年金融危机说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依然存在、依然起作用、依然不可克服,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资本主义必然在阵发性的经济危机中逐步走向衰落。总的历史时代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过时。

两种社会形态、两条道路、两大力量的较量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来,表现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激烈交锋和反复较量,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根本性质。而这种较量又同当今复杂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诉求,同当今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同全世界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共同要求纠结在一起,同求和平、求发展的利益争斗纠结在一起,往往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利益争夺所掩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了掩盖其实质,往往又披上普世的、人权的、全人类的、中立的、抽象的外衣,让人们搞不清楚它的阶级本质。

二是从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看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

纵观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已经发生了四次重大转折,可以分为前两次和后两次。前两次转折发生在20世纪前半叶。第一次转折发生在20世纪初叶,其标志是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次转折发生在20世纪中叶,其标志是1945年“二战”之后一系列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从兴起到发展,处于上升期,资本主义则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折腾,步入缓冲下降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20余年中,又接连发生了两次重大的世界性历史转折。第三次转折发生在20世纪末叶,其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第四次转折发生在21世纪初叶,其标志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对世界发展格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现在仍无法估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低潮中起步之势。而美国金融危机却使一些西方国家陷入困境,美国一超独霸格局难以维持,资本主义整体实力趋向下降。

四次转折反映了社会主义不是直线式发展,而是曲折地、波浪式、螺旋式地前进。这种前进过程充满了两种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斗争,即意识形态的争夺。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也证明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欺骗性、顽固性和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反能量。

三是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蜕变看意识形态斗争的严重性。

2012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明确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东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理想信念动摇了……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一路否定下去,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了。”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两委研讨班上明确指出:“苏联亡党亡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激烈”, “思想搞乱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正确路线、放弃党的领导,让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长驱直入、潜移默化、蛊惑人心、占领阵地,致使党变质是最后导致苏东总崩盘的思想路线根子。

四是从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持续发酵看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性。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是一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进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意识形态危机,说到底是一场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这场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进而对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严重冲击,引发了西方资本主义阵发性的全面衰退,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场危机,不仅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陷入危机,证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动性、落后性和欺骗性,而且致使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更为激化。

五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看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性。

形势的变化,一方面,为我们党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氛围、条件和机遇。另一方面,也促使西方资本主义越发运用两手策略:在经济上利用我们,拉拢我们、捧杀我们;同时,在军事上加紧包围我们,在经济上加紧挤压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进攻,大力西化、分化我们,使我们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考验。西方势力越来越把注意力放在意识形态的渗透上,放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上,放在“和平演变”、西化、分化、私有化社会主义中国上。

第四,一定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斗争于我国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认清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局面。

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然也有不利的因素和严峻的挑战。

回顾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三次世界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陷入低谷,处于暂时劣势,资本主义反而上升,显示暂时优势,伴随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呈敌进我退之势,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执政的声音甚嚣尘上。西方资本主义到处大力推销新自由主义理念,鼓噪一时,不可一世。由此导致国内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泛滥。

20多年过去了,这次金融风险造成的第四次世界性历史转折,一方面使资本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陷入全面制度危机,呈衰退之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新自由主义宣告破产,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并顶住金融风险,社会主义从低谷中走出。批评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声音日渐增多,大声呼唤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声音愈发强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底气更足了。

形势的变化为我们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氛围、条件和机遇。另外,这种形势也越发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加大意识形态的攻击力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在国际舆论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仍然掌握着文化霸权、媒体霸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向我进攻。西藏事件、新疆事件都是这种国际大环境的产物,使我们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考验。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是好的,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收到明显成效。最近中央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着重强调了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然而也要清醒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错综复杂的,并将是长期的。西方与我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人权、民主等问题的对抗、对立、争斗十分突出,思想理论领域呈现十分活跃、十分复杂的胶着状态。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施压促变的一贯立场没有改变,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对我国在发展上遏制、思想上渗透、形象上丑化,企图压迫我国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放弃党的领导,改变政权性质,接受西方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

在思想理论上,鼓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和西方人权民主观,集中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和政权性质上,集中推行西方民主政治,压迫我国放弃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领域始终是渗透与反渗透的重要战场,对敌对势力的攻击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不可疏于防范。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四)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有力保障。

关于如何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我再谈点建议,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

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上丧失群众基础要出问题,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十年“文革”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它摆到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切实抓好落实。

正确认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精神力量对经济建设的反作用,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实践中要实行“两手抓”,做到“两手都要硬”。在今天的新形势下,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必须继续坚持这个基本方针不动摇,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它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斗争日趋激烈,形势日趋复杂。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把我国的发展壮大看成是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视为心腹大患,想方设法对我们搞思想文化渗透。同时,国内一些错误观点也时有出现。有人公开咒骂、污蔑党的领导人,诋毁党的历史,歪曲和攻击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新中国的历史。我国社会仍处于深刻变革的时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互相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借尸还魂、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滋长,影响恶劣。由此,意识形态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更不能削弱。

第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毛泽东有一句精辟格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至理名言。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搞好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所在。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全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贯穿于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南、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努力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从而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当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是灵魂。把这项基础工作抓紧抓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使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全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中,实现党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就有了基本的工作前提和思想保证。在人民中间要长期不懈地开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的普遍教育。特别是在党员、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这几个群体中,长期持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学习与教育,开展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对此,必须全党重视、全党动员,狠抓落实,“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也包括思想教育不能落空。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系统,一定要让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师资队伍、占领课堂、占领学生头脑。

第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提高党的高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将提高党的高中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抓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毛泽东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26页。“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33页。针对今天的情况来讲,如果我们党有一大批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守住党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战胜西方势力的意识形态进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向、不变色、不变味、不变质。

第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在全部宣传思想工作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我们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基本要求。实现这个要求,决定着意识形态各方面工作的理念、原则和方向。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我们党的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脱离党性的人民性是不存在的,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是不存在的。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和灵魂。90多年来,我们党在经济建设领域,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等方面,都始终强调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保证了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从而切实维护和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讲党性。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无论做理论研究工作,还是做媒体传播工作,无论进行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还是各类文化成果的运用性工作,都要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任何一个党员、干部和党组织,如果在坚持党性这个根本问题上没有明确观点和立场,那就是政治上不合格,就没有做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最起码的资格。

坚持党性原则,一定要做到旗帜鲜明。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决反对西方的所谓“新闻自由”。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增强党的意识,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立场坚定,作风过硬。在理论研究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切实发挥好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作用。在媒体的宣传报道方面,要坚持正面报道,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在文化创作方面,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在思想教育方面,要不断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坚决同一切错误思想、错误言论和错误行为开展针锋相对、坚持不懈的斗争。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整个宣传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层次。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必须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概念的内涵,正确理解人民利益概念的内涵。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的人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或者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或者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的具体利益、个人利益来理解人民性,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这不但导致思想上的混乱,也会带来工作上的失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给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害。比如,一些人借口要保护弱者,就自己充当起了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动辄以少数人的利益甚至是一个人的私利,来抵制破坏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公共利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口保护个别群众利益或私有财产,煽动不满情绪,挑动极少数人公然与党和政府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政策、举措相对抗。对于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要保持头脑清醒,保持警惕,要坚持以全体人民整体、长远的根本利益为工作原则,不要被形形色色的“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指导下的利益诉求所左右。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性、人民利益的科学概念、科学观点,消除这些似是而非的,貌似代表弱者、代表人民利益的错误观点的消极影响。

第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坚持党的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

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应该体现在理论宣传、媒体传播、文化产品等方面,应该表现为这些宣传与传播中所渗透的观念、理念、导向都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它们产生的后果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正面的,而不是反面的。为了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全部工作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同时,必须对那些宣传、传播有害思想观念的行为做坚决斗争。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要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必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要做好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和政策解读机制,围绕经济形势、经济政策,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发出权威声音。要做好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针对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预期。媒体宣传必须树立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意识,必须有维护中国长治久安的社会责任感,重视社会情绪的引导,对有的群众存在的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对由现实利益问题引发的不满,对因社会急剧变革而产生的非理性心态,既不能搞煽情、鼓噪式的炒作,也不能搞重点报道、深度报道、无休止的追踪报道,而是要积极进行疏解,进行化解情绪的阐释,进行消除矛盾的引导,避免积少成多,避免矛盾激化,避免形成恶性倾向、酿成重大事端。要加强和改进对突发事件的引导,做到及时准确、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理直气壮占领舆论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舆论监督必须正确定位,按正确的方式进行,要服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需要,以帮助党和政府更好工作为目的,开展科学监督、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严厉打击借舆论监督之名损害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行径。

树立阵地意识,一方面,我们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努力利用这些阵地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要任务,认真抓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认真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坚决保持我们阵地的纯洁性,保持我们阵地的干净。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报纸杂志、讲台讲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一切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论坛等新兴媒体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事实证明,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绝不能给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以及危害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和展示机会,我们一定要通过坚守阵地,发挥好阵地作用,确保文化产品的健康,确保宣传思想导向的正确,确保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要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切实发挥宣传思想部门的管理职能。各级党组织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正面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积极开展舆论斗争,大力弘扬社会正气。要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特别关注那些工作方式具有特殊性的知识分子,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等群体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引导好社会舆论,引导好社会情绪。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这是我们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必然要求。按照这个要求,在社会上出现攻击党和政府、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时,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宣传文化工作者,不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而是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出击,不怕被围攻,不怕被“人肉搜索”,不怕被污名。特别是各级党委及有关的管理部门,不能用“不争论”“不炒热”“让说话”作为挡箭牌,东西摇摆,左右迎合,畏首畏尾,退避三舍。在舆论斗争中,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当冲锋陷阵的“战士”,不能当爱惜羽毛的“绅士”。应该特别指明的是,各级党委及宣传思想部门,要对错误言论开展旗帜鲜明的批评,及时援助那些因为伸张正义而被围攻的同志,做到“一人唱而千人和”,形成一呼百应的态势。在社会主义中国,在舆论斗争中,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总之,为巩固党的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为确保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我们一定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亮剑,做到有气势、有分量、有效果。

毛泽东说:“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131页。对反动的、错误的思想不斗争,它们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利用一切手段、方式,包括新媒体、互联网,组织力量,有力批驳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闻自由”、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一切错误观点和思潮。

第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努力管控好互联网这一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掌握互联网斗争的主动权,不断取得互联网舆论斗争的新胜利。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攻击的工具,这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是一个“好东西”,为我们党和政府开展工作提供了新的有力途径,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更大舞台。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等特点,它容易被各种敌对势力利用,给各种谣言提供传播场所,特别是它在受到不良影响下形成的强大的网上舆论,有时候会左右社会舆论,绑架党和政府决策,破坏司法公正,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网民在互联网上的“反腐败”活动,应该肯定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也往往被别有用心的人无限放大,为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制造舆论。现在,互联网上还有一种奇怪现象,就是谁发表正面的言论,谁发表支持党和政府的言论,谁驳斥那些攻击、污蔑党和政府的言论,谁就会受到围攻,这很不正常。因此,互联网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是一个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管控好了,有利于我们国家和全体人民;管控不好,会伤及我们国家和人民,甚至后患无穷。能不能管控好互联网,是我们能不能保证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关键,也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

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党和政府应采取经济、政治、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确保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党的各级组织、干部、党员、共青团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要行动起来,形成一支强大的网军。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如果都能以网民的身份参与文明、健康、负责任的网上讨论,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净化网络舆论空间,为实现网络舆论的理性、客观、公正、正面、健康,为党和政府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宣传思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及时发布各种信息,引导好社会舆论。要鼓励各级党政部门设立官方微博,根据舆情动向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权威信息披露,强化热点问题澄清。

要破除所谓的“互联网不能管”“互联网管不了”的错误认识和主张,坚定网络可管可控的决心和信心。要加强网络法律体系建设,做到凡是网络涉及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都应有法可依。现在,许多国家都在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方法,实现对互联网舆论信息的监管,我们理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要巩固和扩张网络空间的“红色地带”,促进网络空间的“灰色地带”向“红色地带”转化,进一步挤压网络空间的“黑色地带”。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文学的管控和引导,培养一支网络写作队伍,创作更多引导网络文化发展的、具有正能量的网络文艺作品。要进一步管理和引导好网络“意见领袖”,帮助和鼓励他们树立理性、客观的态度,积极为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要建立和完善媒体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依法打击网络传谣行为,积极推进网络实名制。要切实加强对网站的管理。

第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积极谋划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破西方势力的意识形态围剿。

着眼于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领域的话语霸权,突破其对我国“误读”和“歪曲”的文化屏障,破解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唱衰中国的论调,积极开展国际舆论斗争,营造于我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鼓励一批观点正、学问好的专家学者,从学术的角度,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接受得了的方式,阐扬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第八,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认真抓好宣传思想战线的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掌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工作,增强主动性、掌握话语权,注重抓基层、打基础,着力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切实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凝聚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正能量,努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求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树立党的意识和大局意识,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要选择那些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的同志来领导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形成一个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家集团。真正把那些具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政治立场坚定、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干部,选拔到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岗位上来。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干部,要尽快调离宣传思想领导岗位。

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任务的实现,有赖于我们党的宣传、思想、文化、艺术等各个阵地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的各类报纸包括党报、都市类报纸,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类期刊、文摘期刊,出版社,全国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各类图书发行单位,各级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党校、高校的讲台,各类研讨会、论坛等,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我们讲的阵地意识,是指各级党委、有关部门对于所有这些阵地的充分占有、保护和利用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好意识形态阵地的作用,就要坚决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阵地意识。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批政治坚定、学贯中西、勇于创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熟悉中国国情,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创造活力的中青年理论队伍;培养一批思想理论水平高,精通外语,善于在国际舞台上维护我国权益的外向型理论人才;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备人才。文艺界也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在媒体从业人员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继承弘扬我们党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并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形势,努力创造,敢于担当,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提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就一定能够牢牢掌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切实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等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第九,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实行意识形态工作党委负责制,全面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在当前各种思想、思潮和文化争鸣争锋异常激烈,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实行意识形态工作党委责任制,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战胜反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真正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民的事业、党的事业不被“颜色革命”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