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我所认识的大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大学的历史发展

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今天的大学是以往大学的延续,是走向未来大学的起点。认识大学发展的历程,对于加深理解高等教育规律、自觉地把握现代大学发展趋势,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大学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发展的产物。在外国,最早的大学是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成立的雅典大学,这是在欧洲第一次正式使用大学这个名称来命名高等学校。大学的前驱尽管源于希腊,但更准确地说,它是欧洲中世纪特有的产物。换言之,近代大学肇始于欧洲中世纪。其标志是12世纪创建的5所大学,即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和萨勒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蒙比利埃大学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欧洲很多国家的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都是在中世纪大学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但在中世纪这些“大学”都带有宗教色彩。只有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的诞生,近现代意义上的以科学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近代大学才开始产生。1694年,勃兰登堡在弗雷德里克开办了体现虔诚派教育思想的大学——哈雷大学。它引起了大学科目和方法的完全改变,并且第一次确立了学术自由的原则。哈雷大学及后来创办的哥廷根大学(1737年)和埃尔兰根大学(1743年),推动德国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史称“德国新大学运动”。

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真正使“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并影响了各国大学办学模式的,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时任普鲁士教育大臣的威廉·冯·洪堡于1810年10月6日创办的柏林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的诞生,宣告了中世纪大学的终结。建校伊始,洪堡就反复强调,大学教授作为传递、研究、发展与创新知识的核心力量及学生学业与个性发展的指导者,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治理大学、繁荣大学的主导力量。他要求教师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也鼓励学生参与研究。这样,大学通过科学研究来产生新的知识,再通过教学把这些知识传播出去。他十分强调“学术自由”,注重学业成就。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洪堡确立了他彪炳史册的“大学理念”,即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学理念,对后世大学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一 我国大学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大学迄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公元前15~16世纪的殷商时代就有了大学,时称为“右学”,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学”。战国时代的齐国,在稷门下设立了一所私学,名曰“稷下学宫”,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私立大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设立“太学”,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大学的开端。我国近代大学的创设,肇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95年由盛宣怀奏议、光绪帝批准的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是我国近代开办的第一所具有大学雏形的高校。1898年由清政府在维新运动中孕育、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则是我国近代由政府正式开办的第一所学科完备的公立大学。据统计,至1947年,我国已有高等学校202所。

就中国而言,直到19世纪末我国才出现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我国传统的大学存在两种基本形态:一是科举制度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翰林院、国子监、太学;二是由民间学术大师主持的书院。前者始建于隋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书院刚开始时只是一种藏书楼或学者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脆弱的学术自由,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宋朝初期名扬四海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作为长期在书院讲学的儒家大师朱熹,一方面他的学说与新兴的独立自主的书院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正是他的学说为在科举制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经典提供了基础。由此可见,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不管是科举制度中的翰林院、国子监、太学,还是由民间学术大师主持的、有一定学术自由的书院,都与欧美大学享有的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无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的大学尽管与欧美大学享有的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无缘,但它却既促进了我国灿烂的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也维护了当时以社会为本位、以仁爱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当然,正如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宗法等级制度应当一分为二地看一样,我国传统的大学精神也有糟粕,必须随着社会的前进进行必要的革新。

我国近代大学制度起始于京师大学堂,并经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实践得以建立。应该承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国近代大学制度是一种舶来品,而作为大学制度根基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又与我国的学术传统有很大差别。大学制度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被引入我国,虽然有识之士力倡自由和自治的理念,但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终究没有完全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

中国共产党创立以后,为了适应革命和战争需要,也特别开办了各类新型的革命大学。1921年8月,毛泽东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1922年10月,邓中夏等人创建了上海大学。1933年8~11月,江西苏区先后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和苏维埃大学等。1937年1月至1941年7月,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等。1948年8月至1949年6月,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华北大学、华东大学和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高校院系调整。通过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新型体制,人民政府妥善地接管并逐步改造了旧中国的公立和私立大学。1950年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1952~1953年,全国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改变了旧大学的布局和结构,增加了工科、师范的比重。调整后的本科大学依苏联模式分为三类:文理科性质的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多科性院校、单科性院校。十年“文革”期间,我国高等教育遭到巨大挫折,不少大学被撤、并、迁、散;1976年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大学也获得新生。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上了健康、快速、高效、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并相继在招生制度、分配制度、投资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调整与改革,成效显著,举世瞩目。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使大学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和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在21世纪的今天,影响和制约大学制度变革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到来、网络技术对大学的冲击,已经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对大学制度的挑战。所以,越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需求,越应该夯实大学制度的根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建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其关键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从大学制度上说,就是必须坚持政府通过现代大学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作的宏观管理和学校党委对现代大学的领导制度。由此可见,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应当是在政府宏观管理下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以学校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科学管理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和现代大学办学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贯彻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现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的根本保证。

二 西方大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古代的大学在奴隶社会时开始出现。早在公元前387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开设了希腊学园,设有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这所学园是后来建立的西方古代第一所大学——雅典大学的前身。雅典大学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被称为西方奴隶社会最早的大学,它的前身包括公元前392年苏格拉底创办的修辞学校、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开设的希腊学园和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学园等学校,主要教授哲学和修辞学两大科目,学术气氛十分浓厚,学生主要来自希腊各城乡以及罗马地区。

西方第一所中世纪大学是在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建立的萨勒诺大学,后来波隆那大学又于12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北部建立。随着意大利萨勒诺大学和波隆那大学的创立,西欧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办起了大学,如法国以巴黎圣母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巴黎大学,英国1167年创办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14世纪上半叶捷克创立的布拉格大学。据统计,在13~14世纪,意大利一共兴办了18所大学,法国一共兴办了16所大学,西班牙和葡萄牙共有15所大学。在中世纪的大学中,虽然法国的封建贵族势力很强,巴黎大学一直不能摆脱教会的控制和经院主义的束缚,但巴黎大学仍然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到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这个时期的大学大多数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

西方的近代大学是在欧洲中世纪自治大学的基础上,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逐步发展起来的。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新大学运动,第一所新大学就是1836年创办的伦敦大学,它提倡民主、自由精神,注重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接着英国又创办了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等,使英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法国的高等教育由于受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重视,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到1794年,全法国共有各类高等专门学校12所,其中以巴黎工业专门学校最为著名,它在培养工程师和发展数理科学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相对于意、英、法等国,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世纪初,在新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德国高等教育才逐渐有了一些发展和改革,高等学校由培养国家官吏和神职人员的机构逐步转变为探讨科学与哲学的学术中心。1808年,在新人文主义的代表、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出任普鲁士教育部部长后,德国于1810年创办了柏林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新大学理念。这不仅使整个德国大学的学风为之一变,有力地促进了德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是传统大学开始转变为近、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志。美国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独立以前于1636年创办的哈佛大学。独立战争之后,在以倡导民主和务实精神为特色的美国出现了一批州立大学和注重应用技术的高等学校,1835年美国第一所农学院——伦塞来尔工艺学院创办。将种庄稼的事搬进大学讲坛,这是美国的大胆创造。1860年,美国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46所,其中教会设立的有116所,州立大学有17所。1862年美国通过了主张“促进工业阶级的文理和实用教育”的“莫雷尔法案”,形成了土地赠予运动,美国逐步形成了以发展农业为重点的赠地学院体系,一些公立和私立大学也纷纷设立或附设农业与机械工程学校,出现了以康奈尔大学为代表的办学模式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66页。

20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人类社会日益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新态势,同时也面临着世纪之交经济、科技、综合国力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挑战。与时代的发展、变革相适应,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西方大学的功能和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大学的基本框架,其主要特征是综合化、高科技化、中心化和国际化。现代大学非常关注在人文与科学重新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向综合化发展;现代大学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活力不断增强,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涌现出了一批以研究型大学为核心的高新科技园区,现代大学正在逐步由工业经济社会的边缘迈向现代社会的中心。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现代大学与国际的交往日趋频繁,日益成为多元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