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时代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苏区精神

在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专家解读】苏区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体现

杨春风杨春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苏区斗争是我们党革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着坚定的信念、奋斗的意志、求真的精神、为民的情怀、清正的作风、奉献的境界等要素,主要内容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其核心和灵魂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苏区精神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凸显出时代的价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突出地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问题。他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具体实践当中的。95年来,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奋斗实践,提升为光荣传统,凝练成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精神血脉。

时间回溯到85年前,我们就会无限感慨地发现,在那个炮火连天、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居然在江西的红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抱着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把服务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付诸局部执政的探索实践。这个实践固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却积累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苏区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体现,时至今日依然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一 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凝练出催人奋进的苏区精神

大革命失败后,痛定思痛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八七会议上做出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大决策,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在全国逐步形成了燎原之势。

秋收起义遭遇挫折后,毛泽东果断做出转兵井冈山的决定,率领起义军在井冈山开辟了党领导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继成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拉开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坚持井冈山斗争一年多时间后,毛泽东和朱德等人率领红四军主力奔赴赣南、闽西,在同敌人周旋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武装斗争纷纷展开,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000多万,遍布全国12个省150多个县。

1931年11月7日,在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毛泽东担任政府主席,以苏维埃运动为标志的土地革命斗争达到了历史高峰。在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西苏区以及各地苏区的发展如火如荼,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极大地动员了群众,初步开展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实践,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区时期的斗争是相当艰苦的。一方面,要同来自敌人方面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进行残酷的斗争。井冈山时期,国民党湘赣军阀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会剿”,初创时期的红军就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战争,以巨大的牺牲战胜敌人的进攻,最后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主力不得不撤离井冈山,但是地方党组织和根据地人民依然为捍卫根据地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中央苏区时期,国民党军队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军事“围剿”,广大红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根据地人民一起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其他苏区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要同来自党内的错误思想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土地革命前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尚未独立和成熟,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有着绝对的权威,但它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很多是不切实际的;党内领导层中盛行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从苏联回来的领导干部不能很好地了解中国具体情况,唯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马首是瞻,对实事求是地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压制,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最后,在敌人残酷围攻和党内错误思想的双重打击下,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中央红军,不得不开始漫漫长征,中央苏区迅速被敌人占领,其他苏区也相继陷落,中国革命遭到重创。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彻底觉醒,真正实现了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正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催人奋进的苏区精神。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1年11月4日。苏区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构成中国共产党优秀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苏区精神的核心

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苏区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含坚定的信念、奋斗的意志、求真的精神、为民的情怀、清正的作风、奉献的境界等要素。正是这些高昂的精神要素,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他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勇往直前。在这些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基础,是核心,是灵魂,像一根红线贯穿在苏区精神的各个方面和斗争实践的各个环节当中。

在开辟中央苏区的艰苦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中国革命必胜、社会主义在中国必胜的信念,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毫不动摇地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战斗。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代表广大红军将士和苏区人民的意志,科学回答了“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疑问,深刻阐述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道理,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创建红色政权的理论,克服了党内军内的动摇思想,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在创建中央苏区的斗争中,毛泽东抱着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论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结尾,毛泽东关于革命高潮的一段话,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中对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6页。

正是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和善于同不正确的指示和错误的指导进行斗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振聋发聩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马克思主义的 ‘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些论断直指教条主义和保守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正是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经受了各种内外压力,坚定不移地把革命斗争不断推向前进。苏区的斗争是极端残酷的,战斗从来没有停止过,经济遭到了严重封锁,经常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获得。但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和苏区群众,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充分展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除此之外,因为党内错误思想的影响,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在内的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承受了不白之冤,但他们从来没有动摇对党的忠诚、对理想信念的坚定,继续为党和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不忘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和赤子之心,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作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指导苏区经济建设时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共产党人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苏维埃政府向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构发出号召,要创造“第一等的工作”,克服困难,战胜敌人,服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形成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风貌,把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化为一流的工作实践。

正是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在局部执政的政权建设实践中,同各种背离共产主义精神、违背党的宗旨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1933年3月,胜利县原县委书记钟铁青,因为贪污腐败,被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判处死刑;同年12月,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检查中央总务厅和瑞金县苏维埃政府的财务工作,发现存在严重的贪污浪费现象,撤销了总务厅厅长赵宝成的职务,判处瑞金县会计科科长唐仁达死刑。正是通过这些斗争,苏区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了廉政清明、严格自律,形成了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同人民群众甘苦与共、患难相依,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编唱了《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这个论断既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党历史传统的科学总结。苏区革命实践和苏区精神内涵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

三 苏区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光芒四射

苏区斗争是我们党革命历史上的可歌可泣的一页,无数革命先烈以他们的流血牺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苏区精神。苏区斗争的实践已经成为历史,但苏区斗争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在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今天,苏区精神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凸显出时代的价值。

我们要像苏区精神所昭示的那样,始终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远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动摇共产主义理想,并要把远大理想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我们就是要以这样坚定的信念为基础,做到心中有责,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争创一流,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要像苏区精神所昭示的那样,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紧紧依靠人民,时刻服务人民。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创造性,以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必须切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把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推向前进。

我们要像苏区精神所昭示的那样,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永不动摇。苏区时期,我们党虽然只是局部执政,但丝毫没有放松党风廉政建设,形成了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革命战争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必须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迎接好执政这场大考试。几十年来,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牢坚持从严治党、从严管党,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确保我们党始终是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我们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习近平同志指出:“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我们在今天追念苏区斗争,弘扬苏区精神,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理想信念,奋力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境界,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做出新的贡献。

【记者专访】苏区“共和国摇篮”的红土蝶变

记者 赵明 朱良骏

青山、绿水、红土地,还有辉煌的历史、英雄的人民。

这里是大山深处的一个盆地,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瑞金。这片红色的土地,每一寸都浸染着革命烈士和老区人民的鲜血。正是以这片红土地为中心成立的中央苏区,和全国其他苏区一起,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淬炼出伟大的苏区精神。

历史风云虽已远去,苏区精神历久弥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一口红井传递红色基因

在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题目叫作《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为当地百姓打井的故事。5月11日,记者来到瑞金沙洲坝,亲口品尝了令人神往的红井水。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为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题,带领红军战士经过三天三夜努力,挖出一口直径0.85米、深6米的水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红军北上长征后,当地百姓为怀念毛主席和红军战士,把这口井称为“红井”。

红井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神圣之地,甘甜的红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红井旁,记者遇到一群争着品尝井水的少年。一打听,才知是兴国县良村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来景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尝一口从井中打的水,同学们一个劲儿地叫“真甜!”记者也舀了一勺,的确甘甜可口。

记者问身旁的两个初一女生,像这样的“研学旅行”活动每学期都有吗,她们回答:“每学期都有一两次,每次回去后还要写作文呢!”“那你们今天回去准备写什么呢?”记者问,其中一个女孩儿笑着说:“我会写,这是我喝过的最甜的水!”

女孩儿也许还不能真的理解红井水的“甜”,也许不会真正理解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含义。但至少,这口红井所传承的红色故事,已影响到她们这一代。

为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使振兴发展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瑞金市开展了以“读一本红色书,上一堂红色教育课,看一台红色节目,唱一首红色歌谣,诵一篇红色诗文,观一部红色影视作品,游一次红色圣地,护一件红色文物,写一篇红色体会”即“九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育新人”教育实践活动,把红色基因和苏区精神悄然“栽种”在孩子们的心中,伴随他们成长。

一口红井,不但感染着孩子们,还在党员干部间传递着红色基因。瑞金市委书记许锐说,红井时刻警醒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要永远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苏区的红色故事数不胜数。“毛主席为我开天窗”、朱德让新战士还老乡菜钱、张闻天为红军家属砍柴、邓小平帮群众种地等,无不体现出老一代共产党人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崇高精神。

17棵“信念树”激励贫困村变模样

《深圳特区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采访组记者一行,驾车一走进红色故都瑞金,便被一组数据震撼:当年,瑞金全县仅有24万人,而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加入了革命队伍。其中,为革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7166人。从1934年红军长征,一直到1949年重新解放,约15年时间里,瑞金的人口一直呈负增长。

瑞金叶坪乡华屋村就是其缩影。

华屋村因整个村庄姓华而得名。阵雨初霁的午后,阳光抖落在华屋村后的蛤蟆岭上,郁郁苍松显得更加高大挺拔。记者发现在17棵苍松下的石碑上,都镌刻着一个人的名字,陪同记者前来的瑞金市委宣传部报道组副组长范建明介绍:“这17棵苍松,源于一曲荡气回肠的悲壮故事。”

1934年,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前夕,华屋村的华质彬等17位革命者相约到村后山上,分别种下一棵松树。他们约定,革命成功后,再一起回到家乡,看长大的松树。可这17位华氏男儿,却没有一位能回来。

当年烈士们种下的17棵松树,现在被村民称为“信念树”。

举头仰望,高大笔直的树干直插云霄,仿佛是17名热血男儿冲锋的英姿。

村主任华盛介绍,华屋村43户家庭中有42户是烈属。当年苏区时期搞“扩红”运动,瑞金出现了众多“红军村”,偏远的华屋村就有139名青年参加革命,其中106人参加了长征。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征途中,华屋村却一度落在了后面。

“因为革命,华屋很红;因为战争,华屋很穷。”华盛向记者描述了2012年前的华屋村旧景: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全村119户中有103户居住在土坯房中,整个村庄没有小车、空调、燃气灶,没有一户家庭有卫生间。

就像当年种下17棵“信念树”的先辈一样,华屋村村民坚信,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党的富民政策,他们一定会战胜困难、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2013年,华屋村被列为瑞金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示范点,经推进土坯房改造,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搞外墙装修,华屋村家家户户分到了崭新漂亮的二层小洋房。

不仅要住新房子,还要找到致富新路子。在“山上种油茶毛竹,田间种烟叶山药,房前屋后养蜂养土鸡养生猪”的产业发展思想指导下,华屋百姓正在亲手推开致富大门。干部们“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下乡、村里成立了特种农产品合作社、在家的老人妇女们开始养殖蛋鸡……土特产品统一收购、包装、销售,提高效益。这种“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已经取得成效,也获得了好评,脱贫致富成了华屋村村民生活的驱动力。

夕阳西下,记者告别华屋村时看到,一幢幢白色小楼前面,成片的烟田里烟农们在打理一棵棵“黄金叶”,小河旁的大棚里,黄瓜、西红柿已结出诱人的果实……这座红色村庄正在发生美丽的蝶变。

昔有“自带干粮办公”,今有驻村扶贫帮困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里,记者被一首名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山歌吸引:“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走山路,夜打灯笼访贫农”,便连忙抄了下来。

看到记者很好奇的样子,一起前来的瑞金宣传部小伙儿曾美昌便说:“这首山歌瑞金很多人都会唱,而我们现在驻村心连心工作队,其实也和过去的苏区干部差不多。”

小曾介绍,驻村心连心工作队一有需要就会下到村里,有时周末也不回家。他所在的宣传部和其他市直机关一样,都挂几个点,在村里宣传政策、慰问困难群众、制定生产规划、帮助发展产业等,不但瑞金,整个赣南都在这么做。小曾本人就挂点在一个离市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山村,他说,如果不是陪同记者采访,这几天也会在村里。

在瑞金偏远的大柏地乡,记者又一次了解到驻村工作队的情况。

大柏地之战,被陈毅称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战斗”。1929年2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采用诱敌深入的伏击战术,将湘赣国民党军第十五旅两个团大部歼灭在大柏地,缴获800余支枪。

现在,这个拥有1.4万多人的乡,因为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全乡常住人口只有6000多名,其他村民大都外迁或出去打工。上任不久的年轻的乡党委书记张仲群,绞尽脑汁,试图通过种植、养殖、驻村帮扶等,争取在2018年使全乡500家贫困户全部脱贫。

80多年前,一首朴素得如同拉家常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唱出了红土地上一道特殊风景,唱出了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真实风貌。今天,驻村干部与村民“同吃一桌饭、同坐一条凳、同住一间屋”,干部与群众熟络如邻里,干部帮群众跑腿办事如家人,群众对干部信任夸奖如亲人,不同样体现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吗?

红土蝶变,今朝更美!记者还没回到深圳,便接到小曾发来的瑞金市政府工作报告邮件,内容显示:5年间瑞金已实现9.7万人脱贫,今年确保2.8万人脱贫,29个贫困村退出。

【现场故事】听98岁老红军讲过去的事

记者 赵明 朱良骏

“我爷爷就是红军,在我们瑞金,随便找个人问,都可能是红军后代。”我们一到瑞金,市委宣传部的范建明就向记者透露。

可随后,范建明又给记者泼了瓢冷水:“去年,瑞金最后一个参加过长征的红军也去世了。目前整个瑞金,健在的只有四位失散红军,差不多也都是百岁老人了。”

5月11日,记者在共和国摇篮景区副主任刘阳陪同下,来到叶坪光荣敬老院,见到了98岁高龄的失散红军张茂钊。

老人思维清晰、身体健康。他说,苏区时期,他响应“扩红”号召,主动要求参加红军,但由于年纪小,先后被编入儿童团、赤卫队,跟随毛泽覃的部队打游击。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他留在了瑞金,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我一直相信,红军会打回来!”老人回忆当年的情景时,直视着远方,眼中依然充满了期盼。

在接下来的游击战争中,张茂钊的许多战友牺牲了。1935年4月26日,毛泽覃也在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而牺牲,年仅29岁。

部队被打散后,老人和其他游击队员躲在远离人烟的毛草丛中,忍着日晒雨淋、蚊虫叮咬,与国民党军周旋。

陈毅1936年夏所写的《赣南游击词》中的诗句:“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正是张茂钊老人当初战斗岁月的写照。

虽然每天都处在生与死的边缘,但对红军归来的渴望一天也没有减弱。老人说,盼啊,盼啊,一直盼到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寇,他才从深山里出来继续为党工作。

记者问老人家,是否见过毛泽覃和其他首长。老人自豪地说,毛泽覃经常见到。他清楚地记得,一次,毛泽覃在宣传动员会上告诫大家:吃住都要依靠群众,要和群众搞好关系,现在是非常时期,不要轻易暴露自己。老人说,在一次安置伤员时他还见过陈毅。

敬老院院长毛盛超告诉记者,老人虽有儿有女,但为了更好地照顾他,让他有更幸福的晚年生活,他们还是将老人接进了敬老院。目前,张茂钊每月有1000多元生活补贴,与其他老人一起吃住、娱乐,日子过得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