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这部文集,是全体学生敬献给瞿林东教授的一份生日礼物,以祝贺他充实而有光辉的学术、教育生涯。
我们的老师瞿林东教授于1937年12月出生于安徽肥东,是一位从寻常巷陌中走出来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于195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64年考取该系研究生,师从白寿彝先生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从此开始了他终日孜孜而硕果累累的学者、教师生涯。在人们的眼中,瞿先生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著作一部接一部,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但是作为学生,我们都知道他的生活和事业并非如表面看起来那样顺遂、风光,而是经受过相当严峻的磨砺。瞿先生在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通辽师范学院(今内蒙古民族大学),凡十三年,当他年至不惑重新回到母校工作之时,他的学术履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就像河流在峡石的围困中积聚出磅礴的伟力一样,在青壮年时代所遭遇的阻遏、所承受的压力反而成就了他勃发的创造力和强毅的奋斗意志。瞿先生常以自身的经历和经验教育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你付出了努力,可人家不承认你,那个时候,万勿怨天尤人,消磨意志,而要求之在我,更坚定更勤奋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走过一段不短的世路,也多少经历过一些考验的时候,“自强不息”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一句古老的格言,而成了一个得自师承、可以信靠的精神信念。
这么多年来,每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什么难题,心情陷入低谷之时,总是会想到我们的老师,总是要回到他的身边,聆听他的教导和鼓励。其实,我觉得,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或许不是得到他的具体建议,而是再次感染、领受他那强烈的不竭的对学术事业的热爱,那种天生我才舍我其谁的豪杰气概,那种任何困难任何阻力也能克服任何境遇都能有所作为的强韧坚持。那不仅仅是一种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是一股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的激情。我们的学术成就可能都无法与老师相比,但愿我们一生都能保持进取的活力、创造的热情,永不衰弱,永不倦怠。
瞿先生常教导我们,要对自己所传承的学术传统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要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要用创造性的工作发扬“家学”与“门风”。瞿先生以自己一生的学术实践和成就论证了这一主张。他的著作《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版)既是对白寿彝先生史学成就的总结和史学思想的阐释,也是对自身学术渊源、学术品格的体认和说明。瞿先生将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概括为“博学、通识、创新、有器局、有历史感也有时代感”,我们认为,这也正是我们从我们的老师瞿先生那里学习和体会的学术精义,是我们心向往之、不断追求的“门风”、“家学”。这样的向往和追求,已经成为我们共通的学术血脉,这样的品格和境界,也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精神和思想财富。
在教育和培养学生方面,瞿先生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心血,他在教学上也同样取得了丰厚的成果。瞿先生自1984年与白寿彝先生合招硕士研究生,自1993年聘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第五批博士生导师,至今已招收23届博士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瞿先生领入学术研究的大门,每一个人的成长、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无不受益于先生的言传身教,浸透着先生的心血。先生的榜样、督责、鼓励和指点,是我们将学术工作坚持下来,努力做出成绩,追求“家学”境界的重要支撑和动力。2017年,我们的老师瞿林东教授迎来人生的第80个年头,他的学术和教育生涯已长达整整半个世纪。在这里,我们每一个学生选取了自认为写得最认真的一篇论文,编成这部祝寿文集,向老师敬献在他的指导扶持下取得的一点成绩。在这个回首来路瞻望前途的时刻,我们将更深刻地体会“薪火相传”的意义。
感谢每一位为文集编纂付出辛苦的同门,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宋月华老师慨允承担文集的出版。
谨祝我们的老师瞿林东教授在耄耋之年迎来人生又一个创造的春天!
江湄
2016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