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现状调查(中英文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城乡分化和户籍制度

在中央计划政策得以全面执行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建立了户口制度,将居民划分为城市非农业人口和农村农业人口。人们能否获得教育、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与他们的户口性质密切相关,这导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分化(Chan & Zhang, 1999; Wang, 2005, 2010)。城市居民有权享受很多社会、经济和文化福利,农村居民却无法享有,似乎成了下等阶层。这最终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并为农村人口的居住和社会流动设置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在这一背景下,以户口为基础的管制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流动人口享受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福利和人身保险。尽管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城市找工作,但是不可能获得城市永久居留权,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他们的孩子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学习非常困难,常常不得不留在农村。即便有些地区的流动人口数量早已超过当地人口,而且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公共资源的分配仍然只限于有当地户口的人(Xiang, 2007)。

由于相应的社会问题激增,1990年以来不断改革户口制度。20世纪90年代推行暂住证制度,使流动农民工获得了在城市合法工作的权利。自2001年开始,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以及他们对城市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各地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减弱了户口制度的作用,但是户口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户口依然是中国城乡发展不平等的重要影响因素(Chan& Buckingham, 2008)。2014年12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制定《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提议建制镇和小城市废除户口制度。目前,《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仍在执行过程中,其影响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