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决胜全面小康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的演进

小康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百姓在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被世世代代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着,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离实现这样的目标越来越近。小康社会是伴随现代化建设被提出的,在此,我们将其演进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没有明确提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奋斗目标阶段,第二阶段是我党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演进

(一)新中国建立之后到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

1.从时间层面进行分析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这一目标在1956年被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将毛主席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正式公之于世,他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韩保江、李霞:《中国发展模式的运行动力探析》, 《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这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成为鼓舞亿万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目标基础和精神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对外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来解释“四个现代化”,在会见大平正芳时提到了“小康”。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设计,首次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 “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通过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式确定下来。

江泽民同志根据当时国家综合实力发展情况和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新的更加全面的见解,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这是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行丰富和补充,是在新时期对当时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把握,对此后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步骤。

2.从目标内容层面进行分析

周恩来总理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将毛主席四个现代化的构想正式确定下来。在当时领导人心中,第一位的是工业,其次是农业,国防排在第三位,科学摆在第四位,紧接其后的是未正式成文的文化,这反映了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但由于当时国力有限,新中国成立之时百废待兴,国家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要求实现快速发展,对于如何建设现代化缺乏科学经验,照搬苏联经验又不符合国情,所以当时仅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角度提出“两步走”战略。

“两步走”战略为“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步走”战略具体内容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第16页。在“三步走”战略规划中邓小平正式提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还通过不断考察,将21世纪中期达到小康社会的标准定位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

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顶层设计,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奋斗目标,在之后的工作中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基本实现现代化。此时国家对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已不再过分偏重经济建设,而是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当作奋斗的方向。

(二)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

1.从时间层面进行分析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正式召开,江泽民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之前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宣布我国已经达到总体小康水平,自进入21世纪起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阶段,并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国家今后的发展目标。从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激励下,我国社会各阶层人员更加积极踊跃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发展劲头势不可挡。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正式召开,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大会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再次强烈呼吁社会大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胡锦涛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说道:“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求是》2012年第22期,第9~10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被确立下来,并有望在2020年之前就达成这一宏伟目标。

2.从目标内容层面进行分析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且都以经济目标为开端,以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衡量是否达到目标的根本要求,足以看出经济建设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在政治方面强调民主与法制,要求进一步扩大民主,文化方面涉及内容繁多,可持续发展建设涉及生态文明建设,这两方面并未制定具体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补充,文化建设提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国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节能和环保角度出发,并把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归入社会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没有另起炉灶提出一套新的目标,而是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一些具体指标进行调整和深化,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以更加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做到前后目标之间的相互衔接,又更加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在经济方面,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政治方面,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的人权更能得到保障;文化方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方面,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维护公民受教育权利、保障就业、合理收入分配、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这是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目标的完善。最后,由于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不断提升,大会要求重点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形成有效利用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演化至今,凝结了党和国家对于建设美好社会的心血和雄心,这是对自我的坚信以及不懈奋斗换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演进的过程我们能够看出,小康社会的目标自设立之初就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托,并在日后的发展中越来越接近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的变化

(一)从追求经济GDP到开始追求绿色GDP

在经济欠发达的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外宾时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后经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这三步都以经济指标为根本标准,“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其他许多事情都要搞好,但是主要是必须把经济建设搞好”,足以看出当时对经济建设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刷新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旧很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人们对现代化建设的关注点不再仅局限于经济建设,而是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由此,党的十六大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加入社会建设形成“四位一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不断进行补充。到党的十八大正式加入“生态建设”形成“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有了更全面、更均衡、更科学的内容要求。目前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各种方面的问题,如文化软实力不足、文化建设不够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生态环境被破坏、资源约束趋紧,等等,可以看出党在制定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提出了很多解决我国现存问题的目标,我们将这些非经济目标统称为绿色GDP。

(二)从追求经济发展到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

江泽民曾经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求是》2001年第13期,第15页。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在不断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体现出我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价值的转向,以人民为导向是日后发展建设的方向。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从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建设均以经济建设为开端,确实在短时间内经济得到快速的增长,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依靠的是各方面建设的协调发展,由此“五位一体”战略布局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而产生,只有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民各项权利得到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得到维护,人民的力量才会壮大,国家才会真正强大起来。

(三)从追求量的发展到追求质的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初期我国经济建设偏重于对量的追求,1992年邓小平在珠海视察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后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又快又好”将“快”放在“好”的前面正体现了对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视,这是受到国家贫穷落后、国力较弱、党对现代化建设的理解不够全面、计划不够完善局限的影响,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确实使我国经济快速腾飞。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又快又好”改为“又好又快”,反映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速度提上去但质量跟不上的问题已经存在,经济发展结构出现弊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急需转换。在之后的阶段里,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提出,都体现着党和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高品质的发展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是能切实将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带来生活质量上的提高,届时,人民民主更加完善、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