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滇西道教与民间宗教文化遗产调研纪实
一 项目缘起
2006年3月,笔者应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云南省腾冲县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了解到,该县保留了不少与道教相关的民间习俗,其中颇有意思的两项,即神马雕版和洞经音乐。据我所知,宗教礼仪、音乐及图像学的研究,是国际宗教学界的一门显学。最近十几年来,对中国民间道教暨村社信仰仪式活动的调查,以及与此相关的科仪文本、音像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在国内外道教学界已成为一项时兴的课题。日本、法国、美国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道教学者与学术机构,都在积极从事这方面的调研活动。调研涉及的地区除中国台湾和香港外,主要在中国大陆的福建、浙江、广东、湖南等南方几个省份,但涉足西南地区云南省的调研还不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简称“社科院宗教所”),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宗教学研究机构。自改革开放以来,社科院宗教所道教室在道教及民间宗教研究方面,取得过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我们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典文献的整理,以及思想教义和历史源流的研究方面。在采集民间道教仪式和音像资料的田野调研方面,虽然也做过一些个人项目,但总体来看还有所欠缺。为了开拓宗教学术研究的新领域,跟进国际道教学界研究的潮流,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国情调研的总项目中,社科院宗教所设计和申请了“滇西道教及民间宗教文化遗产调研”项目。这个项目为此次调研活动及后期研究提供了全部资金。在立项过程中,我们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及宗教所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腾冲县(今称“腾冲市”)隶属于云南省保山市(古称永昌郡),位居滇西边陲,毗邻缅甸。该县地当滇缅交通要冲,是著名的侨乡,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该县所辖的腾越镇及和顺镇等乡镇,有众多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佛道教寺观,以及传统的民居、宗祠等。儒释道、民间信仰,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信仰等,在此地和谐共存。就道教而言,以全真道龙门派为主的道观有数十座,遍布县城及各乡镇,住持者多为坤道。其中以道教圣地云峰山(原云南省道教协会驻地)最为著名。在民间也有不少正一道火居道士、洞经会组织,以及被称作“师娘婆”的女巫,为民众主持各种宗教性或宗法性的传统仪式活动。可以说,这里是道教及民间信仰活动较多、中国传统文化遗存丰富、值得研究的典型乡土文化社区。因此我们选择腾冲作为此次调研的中心地区。
参加本项目调查活动及研究报告撰写的课题组成员如下:
王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主任、研究员
郑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副研究员
汪桂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副研究员
郭朝庭:云南省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
马兴万:云南省腾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
贾志伟:云南省腾冲县文化馆民俗文化研究专家
二 调研实施过程
2006年下半年,我们课题组与保山市、腾冲县相关单位就调研活动的安排进行了联络,吸收当地部分官员学者加入课题组,并初步查阅了相关研究资料。在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2007年4月4日至14日,课题组北京的四位成员,在云南当地政协、民族宗教事务局、文化馆等单位的协助下,前往腾冲县政府驻地腾越镇及县下属的各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活动。
在腾冲期间,我们课题组参观了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宗祠民居,走访了数座全真道的宫观,到坊间神马纸店、小书店采购图书资料,拜访了当地民俗研究专家、民间宗教文化人士。我们还实地体验了一座乡村寺庙的开光仪式、民众家庭祭奠活动的礼仪程序以及和顺镇洞经会的表演活动,对一些官员、城镇居民、乡村民众、洞经会员、出家道士和正一道火居道士进行了咨询。在这些活动中,采集到大批道教、民间宗教和当地洞经会所用的经忏、科仪文本、乐谱和法术书等文献资料;录制了数十小时的仪式活动、采访录音;拍摄了道观中的神像、壁画,民居家中供奉和张贴的神像,民间出售的神马雕版及印纸等。上述这些调查所得的文献和音像资料,对我们深入研究道教及民间宗教的历史和实态,是极为珍贵的。以下是笔者整理的在腾冲期间记录的工作日志。
4月4日,调查活动正式开始。晨7时30分,在京的4位课题组成员从首都机场出发;10时30分,从昆明机场换飞机前往保山;约50分钟后抵达,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郭朝庭及办公室杨主任等接机,并安排就餐。席间笔者了解到保山的洞经音乐遗存丰富,据说搜集的资料有4麻袋。下午3时前一行人乘车,从保山前往腾冲,途中司机靳师傅亦谈及当地历史及民间文化情况;下午6时左右抵达腾冲县城,腾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马兴万副局长设宴招待,席间议定调查活动日程安排;约晚8时抵达和顺镇客栈休息。
4月5日,早餐前郑开、陈进国已去参观镇上一座道观,观名为元龙阁,是全真道龙门派道观。早餐后一行人同赴和顺镇图书馆。该馆是全国最早设立的乡镇级图书馆,素负盛名。馆内现有云南柏联集团设立的“腾越神马艺术馆”,系柏联集团与县文化馆贾志伟先生合作,展示了贾先生多年来搜集的腾冲神马雕版中的精品,其中有清晚期(道光以后)雕版145块,民国雕版136块,当代雕版22块,总计303块,反映了近二百年来当地神马艺术的发展史。在馆门旁一小书店,我们发现有乡村祭祀及民俗信仰的旧线装书,购得数册,并约定店主将家中所藏旧书都拿来选购。约10时后,我们在和顺小街上发现店主寸师傅所开的神马纸店,遂购得不少当代印制的神马纸;了解到县城还有一许家店铺,仍在印刷和出售神马纸。中午,我们邀请贾志伟先生前来便餐,席间录音采访其搜集腾冲各地神马雕版及印纸的经历和现状。午餐后,同随贾先生再次去神马艺术馆,与柏联老总王达三及馆内工作人员,协商转让该馆所藏雕版及印纸的电子版事宜;随后同至县城贾志伟先生家中参访,参观贾先生收藏的神马旧印纸及百余块神马雕版,并约定隔日同去许家神马店选购。贾先生甚为合作,使这次调查神马的计划进展顺利。
下午5时,我们乘车至北海乡鳌村,了解该村鳌交庙开光仪式。此次开光活动由村民自发筹资组织,邀请县城腾越镇洞经会来做法事,谈演《文昌大洞经》科仪。据说举行此次仪式除宗教需要外,也是为申报政府批准该庙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做助力。当晚举行的是宿启仪,即正式开光前夜的设坛请神仪式;时间自晚间6时至11时30分,我们全程录像,并拍摄了仪式所用部分经书乐谱。汪桂平、陈进国二人对参与活动的村民进行录音采访,了解当地社情及开光活动筹备情况。夜12时后,课题组成员返回和顺客栈休息。
4月6日,清晨5时起床出发,前往北海乡参观鳌交庙开光仪式。本日是开光仪式的正日子,附近数个村庄的信徒前来参加,络绎不绝;也有从数百里外瑞丽来的一群傣族妇女,抢在正式开光前(约7时半至8时之间),她们举行20多分钟傣家小乘佛教的仪式,奉献带来的鲜花和供品。其他信徒多为中老年汉族妇女,总数约千人。来者自去筹备机构(由附近五村寨代表组成)设立的窗口登记,缴纳买疏钱和餐费(每人5元)。在庙的庭院中临时设立厨房供应早餐(8点)、午餐(11点半)。开光仪式在早9点30分正式开始,午餐休息后继续,约至3点30分结束,信众自行散去。本日仪式仍由腾越洞经会谈演《文昌大洞经》。仪式高潮在午后2时左右,由李司仪施行,村民亦参与部分献供程序。我们对此全程录像,并拍得数种经书。晚6时一行人回县城用餐,与腾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马局长商定次日调研日程;饭后返回和顺客栈。
鳌交庙是村民自建自有的小庙,雇请数名比丘尼住持管理。庙内除供奉鳌灵(本地的村社保护神)外,又供奉佛教的观音、普贤菩萨(雕像新近从瑞丽购来)。为菩萨开光的仪式,却谈演道教的文昌大洞经科。而谈演此经的腾越洞经会,是非宗教的民间团体洞经会,其会首赵某自称是儒教弟子,强调自己不是信徒。儒释道三教及民间信仰,在此乡村民众的宗教活动中自然融合了。过去我们研究三教合一问题,多从经典教义中找证据,而此次找到了实践活动的个案。
4月7日,是腾越洞经会会首赵某之母逝世周年,他邀集会员们在家中举行祭祀度亡法会,课题组亦受邀去观礼。自上午9点开始,洞经会会员们谈演《玄帝报恩经忏》中卷;午间用餐后,约2时起继续行仪,至6点30分结束,一起用晚餐后散去;全程仪式都有录像,并拍得不少科仪经书。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赵家身世及洞经会情况。此会是“文革”后成立的民间文化社团,在政府登记备案,并非宗教团体;其成员以赵会长、李司仪为主,另外十余人多为爱好民乐的退休干部职工;主要业务是举行各种仪式活动,如寺院开光、圣诞法会、接待旅游团,为民众操办丧葬、超度、起坟、上梁、庆寿、婚礼等红白喜事。按古时民间巫师及儒释道三教人士,皆从事此类“相礼”活动,迄今依然。洞经会亦为从事此类服务的草台班子,但名义上是群众文化团体,不能公开收费,只接受自愿捐助(关于此次家庭祭祀仪式程序内容的分析,详见汪桂平的报告)。
本日下午,王卡、郑开二人抽空寻觅到城中许家店铺,参观该家手工印刷神马纸情形,并购得全套神马纸(约70多种)和一块神马雕版。这家是前店后厂式小铺坊,临街铺面售卖,后院住家中有老太太带领几个雇工印制各种祭祀用品。据说许家是腾冲县现今仅存的仍自制和出售各种祭祀用品的店铺,其他各处店铺和摊贩零售的神马纸等都从本店批发。远近城乡佛道寺观、洞经会举行法事活动,或民众自家“行好事”做功德所用神马纸、疏纸、封纸、经文、纸签、纸锞、纸钱等物品,亦多来此店购买。当天我们即看到一名僧人和几个百姓购买的情况,僧人自称来自乡镇寺庙,一次买走大批祭祀用纸品。我们又与许家老太太交谈,大致了解到腾冲神马的雕版、印刷、销售情况。许家只印刷和出售神马纸、疏纸等,但不会雕刻印版,所用雕版据说是从远处另一家买来的。汪桂平当日在街头亦发现一摊贩出售神马,摊主自称家中有雕版。看来腾冲因地处边陲,民间的传统祭祀和礼仪活动至今仍然活跃,对祭祀用品的需求也较多。晚间我们回和顺客栈,与老板娘交谈中了解到该镇洞经乐团活动的一些情况。
4月8日,上午9时至11时,王卡、郑开前往和顺镇文昌阁,观看和顺镇桂香会演出洞经音乐。据了解,桂香会是腾冲县创立较早的洞经乐团,大约始于清朝。清末民国时和顺镇有许多人去缅甸经商,将洞经乐传到国外。20世纪50年代,和顺侨民在缅甸瓦城(曼德勒)成立了桂香会的分会。桂香会因历史悠久,故拥有大批较早的经书和古乐谱(工尺谱),“文革”期间和顺洞经会遭受冲击,许多经书被偷带到缅甸保存。1982年和顺桂香会恢复活动后,这些经书又被运回来。有些经书封面印有缅文“佛教协会专用”的标记,据说是避免被缅甸海关查封(缅甸是全民信佛的国家,官员不敢轻易查封佛协的用品)。和顺现为全国著名侨乡,传统文化古镇,旅游业发达。桂香会的洞经乐为迎接游客,已逐渐脱离民众生活中的传统仪式,成为一种表演性的民乐演奏。现任桂香会会长刘成,是一位年轻的正一派火居道士。据说他还参与当地道教经乐团的活动,在民间做传统仪式,而此次洞经乐演奏属于表演性质,演奏一些《文昌大洞经》科仪(如开坛、安位、祝寿仪等)的乐曲片段,没有传统仪式活动。因脱离了音乐原有的文化内容,这种演奏会已不适合作为宗教社会学意义的研究对象。应我们的要求,刘成带来不少桂香会的经书,由于时间关系只拍摄了十多种(其中一种是腾冲道教的古乐谱)。约定次日再去其家搜访经书,但不知何种原因,一夜之间就不愿再让我们看了。
本日上午陈进国、汪桂平二人前往腾越洞经会李司仪家中,拍摄到部分经忏。该司仪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民间仪式活动专家,收藏不少儒释道三教和民间宗教的经忏和科仪文本,可惜难以全得。午餐后1时至3时,课题组成员到县城仙乐观访问。该观在瀑布旁,属于全真道龙门派,1995年修复,有吕祖、王母(供奉观音)二殿,现由数名坤道住持。据了解,该观准备两日后举行法会,她们从他处借来四本经忏(即《旻皇尊经》上中下卷及礼请科),拟邀请七人经乐团来演奏(腾冲道教界的经乐团多为5至7人组成,所做法事较简单也省钱。洞经会的乐队多为14至17人,能做较大的法事。斋主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邀请谁来做仪式)。午后3时至5时,与贾志伟先生、马兴万局长等再次到许家店铺,录音采访许家老太太,详细了解各种神马纸在民俗仪式中的具体用途。据说,平常老百姓买了神马纸后,会找“师娘婆”询问用法。晚间我们回客栈,整理近日所获各种音像及文献资料。
4月9日,王卡、郑开二人上午探访刘成,欲看经书未果;再去神马艺术馆,拟定转让神马雕版电子版的协议书。陈进国、汪桂平二人再次拜访腾越镇赵会首家,摄得部分经书;回到和顺镇图书馆,在馆侧小书店购得部分经书;午后前往热海参观。
4月10日晨,我们返回腾越镇;10时乘车去云峰山,12时抵达。此山高2400米,景色壮美,是滇西道教名山;原为云南道教协会驻地,现为腾冲县道教协会驻地。我们坐缆车至王母宫,遇本山住持李道长。李道长来自成都二仙庵,现为腾冲道教协会会长。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腾冲现有正式道观54处,大多由全真龙门派的坤道住持。从王母宫上行数百米,到达顶峰,该处有吕祖、观音、玉皇诸殿,建筑颇古朴,雕像庄严,更有精美壁画。玉皇殿左右壁“众圣朝神图”绘92位神像,有元明古风,在道观中不多见。这些神像画成于近代辛酉年,题记“腾西居士郑嘉文来明氏沐手敬绘”。据李道长说,当初修复此殿时请来的画工有底稿,现正在寻找。约5时,一行人拜辞下山,先到云峰下院,观内有李道长搜集的经书,抓拍到数种;6时返城,途中拜访朝阳观,据说此观系腾冲全真道祖庭。观在一山丘上,殿壁皆木质,颇古朴。住持谢道长颇热情,出示所藏道书科仪数十种,可惜时间匆促,未及拍摄。晚7时回城,我们与郭朝庭局长、马兴万副局长等商议回程安排。
4月11日,上午游览翡翠城。午餐时我与郭朝庭局长商定撰写调研报告事项;餐后2~3时,至贾志伟先生家辞行,又得其所藏雕版、法印等资料,并商定撰写调研报告事项;3时30分出发前往芒市;次日参观泼水节及傣族佛教寺院数处;13日返回昆明,14日返京。
三 调研的两个重点
这次调研活动,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腾冲地区道教(包括云峰山等全真道宫观及民间正一道)的历史和现状,还使我们对受道教影响的两种民俗文化现象,即“神马”图像和“洞经”音乐加深了认识。
神马,又称甲马、纸马,是中国民间进行祈福、禳灾、丧葬、祭祀等仪式活动时,用来焚烧或张贴的各种手绘图像或印纸的总称。神马雕版,即用于印刷纸马图像的木刻模板。焚烧纸马的习俗在中国历史悠久,遍及南北各省汉族居住的城乡。《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都有描写人们使用甲马、纸马的情节。迄今在中国乡村的丧葬、祭祀等传统仪式活动中,仍时有所见。这种民俗最初主要与道教和民间术士举行的仪式和法术有关,后来佛教寺庙中也有使用。迄今在乡村民众的仪式活动中,甚至现代化大都市(如香港)的宗教仪式中,仍在使用神马纸。在宗教图像学及民俗文化的研究方面,神马雕版及印纸有一定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云南省是神马文化遗存较多的省份,杨郁生的《云南甲马》一书,对此有比较完整的研究介绍(该书主要取材于大理地区)。腾冲县也是云南神马文化遗存较多的地区,该县和顺镇的腾越神马艺术馆,现藏有300多块神马木刻雕版。其中清道光以后的雕版145块,民国雕版136块,当代雕版22块。此外还有不少目前民间仍在制作、售卖和行用的神马雕版、印纸。关于这些神马在宗教和民俗中的意义,是我们这次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参见贾志伟、郑开的报告)。
洞经音乐也是一种源于道教的民俗文化。所谓洞经,最初源于现存明《道藏》所收的《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和《大洞经吉祥神咒法》。这两部经书约出于宋元时期,最初流行于巴蜀地区。明代内地人口大规模向云南迁移,洞经音乐传入滇省。现今遗存的云南洞经音乐与四川洞经音乐,当同出一脉。洞经音乐与全真经韵等道教音乐类似,最初当系道教经坛法会上演奏的一套乐曲,各有许多曲牌调式。洞经坛会以谈演诵经为主,辅以音乐,用于祈福消灾、圣诞庆祝、寺观开光等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儒释道结合的民间法会,用于庆寿、起土、造坟、超度等民俗仪式活动。所演经书不再限于《文昌大洞仙经》,也谈演《玉皇经》《玄帝经》《旻皇尊经》等其他道经以及儒释二教和民间宗教经书。从这些经书中又衍生出用于不同法事仪式的科仪经忏文本,谈演者的身份也不限于道士,而多为民间非宗教人士组织的“洞经会”。云南是洞经音乐最流行的地区,几乎全省各地都有洞经会组织。宗教性仪式及民俗文化活动中,都有洞经乐演奏。学术界对此研究也较多,详情可参见张兴荣所著《云南洞经文化》。
腾冲的洞经据说是在清末慈禧当政时期传入,最古的洞经会称作“桂香会”。历史上腾冲的洞经音乐极为普及,几乎所有乡镇都有洞经组织活动,“文革”时遭到取缔,到20世纪80年代又恢复正常活动。现有腾越、洞山、给罗、和顺、界头、碗窑、刘家寨等多个洞经会在活动。此次我们课题组主要调查了腾越镇洞经会主演的一次乡村寺庙开光法会(谈演《文昌大洞仙经》)、一次在会首赵某家中举办的祭奠亡母周年法会(谈演《玄帝报恩经》),还有和顺镇洞经会的一次非宗教性的演奏(谈演《文昌大洞经》开坛、祝寿、安位等科仪片段)。关于这方面的详情,见于此次郭朝庭、陈进国、汪桂平三位的调研报告。
神马和洞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民俗和艺术研究的题材,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著。但是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描述这两项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民众生活和礼仪中的实际状况,从个别案例来分析其普遍性的信仰特征和意义;从宗教文献学的视角,深入探索民间仪式所用经书抄本和音像的历史渊源,并与现存道教典籍(如《道藏》和《藏外道书》)中的经书、科仪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田野调查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论著尚未见到,我们这个调研项目的着重点恰在于此。腾冲、神马、洞经、宗教学、道教经书、科仪,这些关键词将成为本项目的特色。
四 后期研究及调研报告
2007年4月本项目的实地调研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调研报告的写作。我们课题组继续在图书馆查阅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此次田野采集的经书文献、音像资料进行汇集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拟定报告的写作框架和分工,开始分析研究资料和撰写调研报告。初步拟定的调研报告写作分工及篇章如下:
1.王卡《滇西道教与民间宗教文化遗产调研纪实》
附:《文昌大洞仙经》的文本研究
2.郭朝庭《云南省保山市洞经会的历史与现状》
3.陈进国《腾冲县北海乡鳌交庙开光仪式调查》
4.汪桂平《腾越洞经会会首亡母周年祭度仪式调查》
附:《玄帝报恩经》的文本研究
5.贾志伟《腾冲神马雕版及图像搜集工作的概述》
6.郑开《民间俗祀视野中的滇西神马图像分析》
除上述调研报告正文外,还将附录本次调查采集的以下田野资料:
1.腾冲洞经会谈演仪式的视频剪辑
2.腾冲神马雕像的实物及照片图册
3.腾冲洞经会弹演经书及道教文献选辑
2007年9月底,在完成一部分调研报告的初稿后,我们在北京洋桥饭店举行的“道教与民间宗教资料的认知与编撰”学术研讨会上,向与会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介绍了本项目实施的相关情况,并在会议印发的论文集中发表了此次调研报告部分篇章的初稿,征求学者们的意见。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承办,亚洲研究中心和我们课题组共同出资。会后初步商定,亚洲研究中心将继续资助出版此次会议的论文集。经修改补充后完成的调研报告,将作为论文集的主要内容发表。我们谨对亚洲研究中心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谢意。
总体来看,此次调研工作收获颇丰,基本达到了项目设计预期的成果。因部分同志生病及外出等原因,后期整理研究及撰写报告稍有拖延。此次调研报告主要篇章已基本完成,提交结项。应该指出,本次报告中只是利用了调研中采集的部分资料,尚有一些文献和音像资料未及整理,有待今后继续分析研究。对有些我们已经见到,但本次未能采集入手的经书,以及本次虽有涉及但未能仔细调查的课题,如腾冲全真道龙门派历史和现状等,尚待我们继续研究。
我们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国情调查项目中不仅应有政策性的调查课题,也应包含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关的学术性调查课题,今后我们将在这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2007年3月15日,王卡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