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术应得风气之先——序赵世举等《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

李宇明

乙未岁末,得知《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即将付梓,由衷高兴;世举教授约我为书作序,我欣然应允。为何?

第一,“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这个话题太重大。“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虽然时间不长,但却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者,也积极响应,认真思考,不断行动。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亦即思想之舟舆。“一带一路”倡议要顺利行进,必须语言铺路。语言该如何铺路?需要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2015年6月召开了“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语言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会议研讨的内容十分广泛,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有语言需求的调研,有语言状况的研究,有语言规划的探讨,还有对区域语言建设和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等问题的思考。其中不乏卓见良策,若能施用,必有良效。

第二,我与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情缘深厚。我来自武汉,与湖北的同仁有着深厚的学缘与学谊。时有来往,时常交心。记得2008年冬,世举教授来京参加学术会议,余暇我们谈起,武汉大学985工程项目新建了“语言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借此平台可以为国家的语言文字事业做些事情。世举教授时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我是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谈起这个话题自然都有兴趣,也容易把谈话付诸行动。以那次谈话为契机,语信司与武汉大学开始共建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2009年4月挂牌,陆续出版简报《中国语情》和《中国语情特稿》,在语言生活、语言战略和语言政策等方面,不断有研究成果推出。2014年该中心正式成为国家语委的科研机构,并更名为“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又被确定为国家语言文字智库建设试点。一次交谈,七年行动,武汉大学与全国同行们勠力开创了语情研究这一崭新的学术领域,有力支持了国家的语言规划事业。在此期间,世举兄主编的《语言与国家》也体现了他的渊博学识与家国情怀。

这就是我乐意为本书作序的重要原因。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工程。如何为它提供语言服务、提供什么样的语言服务,学界,包括本书的作者,都已经提出了不少建议。在拙文《“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人民日报》2015年9月22日)中,我已经发表了一些意见,这里再赘言三点。

第一,语言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建设真正需要的语言人才,是“语言+X”型复合人才。其中的X,要么是另外一种或几种语言,要么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培养方略上,可以先语言后专业,但是更重要的是发展专业人才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走出国门的专业骨干进行语言培训。

第二,国家语言人才库。要尽快开展全国语言普查工作,或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加入语言内容,以了解我国语言人才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语言人才库,广罗社会语言人才,甚至包括国外的语言人才。

第三,语言服务。建立语言服务市场,供需双方通过市场实现供求。组建国家语言服务团,以调剂语种、地区、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保障语言人才供给。促建大华语地区或“一带一路”区域语言博览会,展示语言教育、翻译、出版、语言技术、语言艺术等服务与产品;搭建共用的语言技术平台,通过语言技术平台提供现代化的、全方位的语言服务。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学只有积极关注社会发展才会有活力。学术应得风气之先,应回答社会的重大关切。为“一带一路”的语言服务,乃至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语言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是当今中国语言学界的重要使命。

李宇明

2016年2月19日(雨水)

序于北京惧闲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