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结构与宏观政策比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结构近年来面临的内外挑战越来越大。第一,粗放的增长方式和低层次的经济结构令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弱化,增速回落,各种矛盾凸显,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逐步加大。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发展步伐明显放缓,充分暴露了各自经济结构的缺陷。主要经济体不得不推进结构调整,促成全球结构调整潮流。为确保经济可持续的发展,中国也必须尽快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

作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结构在美国和中国的演变均表现出较多的共性。当前中国通过投资主导经济增长,实际上并没有偏离美国经济发展规律。不过,由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包括政府对金融活动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差异,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中美两国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一 研究思路

本书以生产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金融结构代表经济结构,并将宏观治理界定为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目标(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外部平衡)的实现途径与平衡方式。本课题首先通过历史事实分析法,研究了美国“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治理”之间的纽带关系;随后总结中国经济结构当前的基本特点,参照美国“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治理纽带”相应阶段的对应关系,总结中国当前阶段的基本特点,结合中国的国情(包括未来发展趋势),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治理提出适合的建议。

本书第一至二章界定了经济结构的内涵,梳理了经济结构对宏观政策影响的理论;第三至四章分析了美国经济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对宏观政策的动态影响;第五至六章将中国经济结构演变与美国进行比较,分析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宏观政策的动态影响;第七章对中国未来经济结构及宏观治理进行了展望,指出宏观供给管理的重要性在未来将逐渐凸显。

二 主要研究结论

(一)经济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生产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金融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不同方面,彼此之间存在联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联动式变化。从生产结构来看,各国都是从农业国过渡为工业国,而后逐渐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从需求结构看,往往与生产结构相契合,投资比重逐渐降低,消费比重逐渐提高;对制成品的消费需求相对下降,对服务的消费需求相对上升。从金融结构来看,直接融资逐渐取代间接融资。从收入分配结构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往往也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的时期。

(二)美国宏观政策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1)美国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职能在工业化加速期作用明显,但进入信息化时代逐渐减弱。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财政政策因为见效快、作用直接,承担起较强的逆周期调节职能。在工业化平稳阶段,财政政策仍然是熨平经济周期、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政策措施。在信息化时代,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职能降低,着眼点是解决各种中长期社会问题、结构性问题。

(2)美国财政支出逐渐向科技研发等无形资产领域倾斜。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制造业比重较高,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政府投资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工业化进入平稳期,政府投资开始下降。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型转变为效率提高型,政府财政支出也逐渐向科技研发等无形资产领域倾斜,重在对“软实力”的提升。

(3)货币政策是当前美国宏观政策的核心。美国货币政策以逆周期操作为主要方向,通过影响资金成本,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实现对经济的间接干预。

(三)中国的经济结构现状及展望

从发展现状看,一是中国已完成了从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型,第二产业仍是主导产业;二是服务业比重偏低,生活性服务业占主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三是消费和投资存在失衡,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四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资产价格的膨胀恶化了财富分配;五是金融结构属于银行主导型,存在金融抑制现象。

未来20年里,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如下:第一,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空间很大,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未必经历去“工业化”进程,但需要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投资重心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的设备和软件等领域,政府投资重心逐渐从大规模基础设施转向科技研发等无形资产。消费的作用会不断增强并最终超过投资,对制成品的消费需求相对下降,对服务的消费需求相对上升,现代服务业成为主要增长点。外贸进入稳定增长期,其中出口面临调整和质量提升,在需求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受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变动缓慢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很可能仍在高位,波动加剧(类似于1890年至1900年代的美国),财富分配差距则很可能继续扩大。第三,随着金融深度脱媒化和证券市场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比重将大幅上升,但银行业仍将主导中国金融业,经济仍将高度货币化。

(四)中国的宏观治理现状及展望

中国当前处在工业化加速到平稳阶段,宏观调节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这是由该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的。从中国国情来看,第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需求结构面临调整。同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是结构导向的政策,更易于对目标进行定向和定位,见效更快。第二,中国货币市场当前尚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弹性不足,使货币政策效果远不如财政政策明显,易导致通胀波动幅度加大,恶化分配结构。

中国宏观经济治理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如下。

(1)相机抉择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职能将减弱。在中短期内,财政政策仍将通过投资优化经济结构,鼓励消费增加,促进贸易平稳发展和质量提升。在工业化平稳阶段,财政政策仍然是熨平经济周期的重要措施。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利率传导机制趋于完善,财政政策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增大。在服务业成为经济最重要部门后,财政政策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而不再是逆周期的宏观调节。

(2)治理分配差距的财政手段会更丰富。财政收入占比应下降,居民收入占比应上升。相应的,财政分配手段要由投资和转移支付,转向基于居民收入/财富的税收手段(包括累进的财产税)。

(3)货币政策将逐步以利率调控为主,逆周期调节地位日益突出。经济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服务业逐渐占主导地位,上下游的价格传导机制弱化,科技进步将降低非熟练劳动力在工资谈判中的地位,工资增长趋缓,很可能初步形成低通胀环境,增大货币政策空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外部融资的增多,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节作用逐渐强化,利率成为央行更合适的间接调控工具。

(五)加强和改善宏观治理的政策建议

(1)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以及未来经济结构的演变不会偏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只能按照原有的方式发展。中国不宜直接套用美国目前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而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包括开发新的金融工具,以提高金融市场传导的有效性,然后才会加强货币政策的使用。

(2)以稳健性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中国当前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大致相当于美国工业化稳定期(1950~1970年),经济发展阶段决定财政政策对中国仍至关重要。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弹性不足,加上制造业比重较高,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价格传导效应较强,因此宽松货币政策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建议以稳健性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

(3)高度重视和加强供给管理。随着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和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供给管理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由于服务业的投入主要依靠劳动力,国民收入分配将向劳动报酬倾斜,需求不足的可能性降低,因此宏观治理应当着眼于从制度层面改善要素使用效率,提高服务和产品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