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中国钢琴教育的传入与发展
绪论
文化与教育须臾不可分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活动的开展。就钢琴而言,要发展中国的钢琴文化,首先要关注中国的钢琴教育。
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与外国传教士的活动以及中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关系甚密,它们为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搭建了平台。明清时期传教士的活动使中国民众特别是皇族对钢琴有了初步认识,伴随着以传教士为主要教学力量的学校音乐教育与私人教学形式的出现与发展,钢琴教育由此兴起。继维新变法后,“维新思想”促进了国人对新制学堂及教学模式的重视,钢琴作为“学堂乐歌”的辅助角色在新型学校的音乐活动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为中国的普通民众所接受和熟悉。钢琴作为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教育形式逐渐与中国的国情相融合,形成了基于华夏文化底蕴的中国钢琴文化。
纵览20世纪的中国钢琴文化,在钢琴教育、钢琴作品创作、钢琴理论研究、中外交流和钢琴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在所有领域中,钢琴教育无疑是促进各领域深入发展的根本环节,钢琴各领域的人才均需以钢琴教育为直接或间接途径来培养。因此,关注中国钢琴事业,应首要关注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
对于中国的钢琴教育,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侧重于钢琴演奏技巧、曲式分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讨,谈教育的不多。已有的关于钢琴教育的论文,大多是在钢琴课程的范畴内探讨具体教育方法的问题,涉及教育史的内容不多,其中卞萌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6)、李卓的《当代中国钢琴教育二十年》(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0)、宫莉的《山东省高师钢琴教育发展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等论著可供参考。而最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曾晓安、杜学元编著的《中国钢琴教育的回眸与展望》一书,是我国第一部钢琴教育通史性的著作。它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对我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做了较为详细的回顾,部分还原了当时钢琴教育的具体实况,并把钢琴教育的发展、变迁等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时空加以分析,揭示了我国钢琴教育发展的规律性。但此书也有明显的缺陷,如史料单薄、论证缺乏依据、资料堆砌过多,特别是对各大院校的情况及教学团队的介绍占了相当大的篇幅。
对于本编第三章讨论的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民族化问题,相关论文也有不少,诸如颜咏的《关于钢琴教育民族化的思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蔡俊超的《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步玉琴的《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教学中的必修地位》(《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高峰莲的《中国钢琴教育走向民族化应从启蒙教育入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S1期]、韩佩君的《“琴韵”——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与演奏》(《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张静薇的《浅谈钢琴创作与教育民族化的必要性》(《内蒙古艺术》2007年第2期)、白丹的《中国钢琴音乐教育技术化与民族化的必然性研究》(《大家》2010年第23期)、杨树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化进程和对钢琴教育民族化的思考》(《乐器》2009年第6期)、肖静宇的《中国钢琴教育的民族化问题初探》(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等,可见钢琴教育民族化问题为众多学者所重视,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不少文章对民族化欠缺的表现或原因都进行了阐述,有的还将其归类,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如颜咏的《关于钢琴教育民族化的思考》一文对影响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的原因进行了较好的分析,作者认为主要原因为“民族化钢琴作品的缺乏制约了钢琴教育的民族化”, “忽视民族化钢琴作品在实际音乐教育中的运用,阻碍了钢琴教育的民族化”, “钢琴启蒙教育的西化,也是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因素匮乏的原因之一”。韩佩君的《“琴韵”——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与演奏》一文认为当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现状及薄弱环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钢琴曲的演奏学习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中国钢琴曲演奏学习的选择范围相对狭窄;三是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和演奏不得要领,使音乐表现苍白无力,内涵不够。这些研究成果对本书都具有启发意义,但已有的研究总体上表现为:存在的现状多、分析原因少;发现问题多、解决问题少。
因此,深入系统地厘清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脉络,总结我国钢琴教育取得的成就,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向,不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编的研究力求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国钢琴教育发展史上的三个坐标点——初期、近十五年的情况、未来的可能趋势——来探究数百年来中国钢琴教育的巨大变化、存在的问题,并厘清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脉络。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一是重视实证研究,运用原始文献,力争做到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二是强调实地调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工作地与钢琴教育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三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注重中国钢琴教育内部不同时期的变化,中西钢琴教育的共性与异质,寻找中国钢琴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适合中国国情又能走向世界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