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淮扬文化研究
今扬州辖境宋朝城市形态与山水寨群体概论
摘要:宋朝城市特别是地方城市的城市形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尚有较大研究空间。作为宋朝淮南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的真州,因与高邮军和宝应州同处南宋边境要冲,故其城市经济、城建与城防屡建屡废,屡废屡建。这三座城市均为水城,城内外水系丰富,桥梁纵横,园林化程度很高,均有代表式地标建筑。而辖境内山水寨可谓宋朝同类聚落防御的代表,规模差异较大,分布较广,是区域内府州县城池城防体系的补充,其中瓜洲筑城最为典型和知名。
关键词:真州 高邮军 宝应州 城市形态 山水寨
城市形态主要指城市实体的具体空间形态,包含城市平面形式、外部形态、内部组织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等。此前已对古代扬州城城建予以研究,也有真州城址发掘和园林位置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就今扬州辖境除扬州以外的宋朝城市的城市形态予以关注,并论及境内山水寨。
一 筑城概况
由于与辽和西夏的对峙,北宋政府非常重视西北与北部沿边各路城池、堡寨的修筑,就南方地区城池修建,也有修缮,但并不太重视。皇祐元年(1049年)、五年(1053年),治平四年(1067年),北宋政府才分别对江淮、川蜀地区、福建路诸州军的城壁多次进行修缮。熙宁十年(1077年),在中书门下对全国府州县城池修筑情况进行普查摸底后,宋政府修完、扩建已有的城池,无城州县按照统一标准新筑城池,这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筑城运动。
至南渡后,“建炎、绍兴间,干戈俶扰,戎马践蹂,两淮城、寺观化为灰埃”。扬州一带位于边境,城防体系尤为重视,故多次重修。绍兴六年(1136年),诏令诸路帅司督责所属州军修治损坏城壁。此后对诸路府州县城池也有修筑等行为。开禧二年(1206年),局势多变,再次“治城垒,浚河湟,建营寨”。据嘉定元年(1208年)上奏皇帝的《治安药石》,可知扬州、真州和宝应均已修筑城池,但规模与坚固程度不一。“自今观之,淮水以南二十余郡州之有城,自山阳、合肥、浮光、濠梁、历阳、黄岗、维扬、仪征、德安、郢州数州,各系近年以来节次修筑,稍成次第,其他如龙舒、濡须、盱眙、安丰诸郡,虽有城壁之名,而基址卑陋,砖石摧倒,有不若豪民之墙壁。县之有城,自天长、六合、南巢、应城数县,各系渡江之后,渐次增广,稍成规模,其他如舒城、霍邱、六安、庐江、京山、孝感、淮阴、宝应诸县,虽有县官治事之所,而所谓城壁者,间断有无,不足以隔犬彘”。至绍定四年(1231年),南宋城市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间可以互相接应,个体也可独当一面。“嘉定鉴开禧之迹,大城江北,楼橹相望,然后并边郡邑各能自立,近事之已效也。”
镇市以下聚落修筑堡寨,是府州县修筑城池的补充,是城防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绍兴年间和嘉定年间曾大规模修筑堡寨,今扬州境内也因之修筑不下数十处山水寨。时人对无城防之害和山水寨作用认识到位,“每有缓急,村落之民奔入镇市,则镇市愈至于伤残,镇市之民辐辏城邑,则城邑愈至于蹂践,反无山寨、水寨以为近便安葺之计”; “诸山之上,巅峭拔,上平下险,山势高耸,可以为寨者凡九十有四,而内有无水之寨六,各可屯万人”;(山寨)“既有所不可登,贼人之矢石且有所不可及,内则团结乡兵而济以木石,外则策应大军而扼其隘阻”;水寨“使近水之民,圈牧牛马,充积裹粮,明造排筏,暗设筌刺,万一贼入湫泺,攻我水寨,则家基之利可慕而不可图,掎角之势可望而不可近”。
二 城市形态
真州、高邮军和宝应州(县)均修筑城池,这些州军的城建也可圈可点,有东园、仪真观、众乐园、濯缨亭、沧浪亭、孝仙桥等多个地标建筑,城市园林和周边景致宜人、宜居。
真州
治今仪征市真州镇。背淮面江,本唐扬州扬子县之白沙镇,924年,改为迎銮镇。因瓜洲逐渐并入北岸,扬州城远离长江,港口优势趋弱,而自中唐以后,位处江滨的白沙镇作为扬州西部的口岸兴起。该地为北宋掌管江淮、两浙、荆湖漕运和茶盐钱政的发运使治所。宋人称其“繁庶为淮郡最”“淮海一都会要冲”“外江纲运会集之要口”“今东南宝在煮海,利权总在白沙”“其来无尽,其去无穷”。至南宋,真州处江淮边境,“行阙护风寒之奥区”,为“淮南第一州”,城防压力与活动频繁,且屡毁屡建。
图1 宋真州城图
资料来源:(明)朱怀幹修,盛仪纂:(嘉靖)《惟扬志》卷首,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本。
乾德二年(964年),升迎銮镇为建安军。筑城一千一百六十宋丈,门六:东曰行春,西曰延丰,南曰宁江,北曰来远,又辟济川、通阓二门。明道元年(1032年),广真州罗城。乾道四年(1168年),知真州张郯塞通阓门,在其他五门上建楼橹,开凿城濠。开禧三年(1207年),知真州林伯成建甓甃城墙五百二十六宋丈,开凿城濠八百五宋丈,深一宋丈六宋尺。嘉定二年(1209年)八月,知真州潘友文因前功增筑四百六十余宋丈,基厚六宋丈,上三之一,高二十二宋尺,浚濠五百余宋丈,阔至一十五宋丈。将女墙易甓,鹊台、炮台、武台、角台、马面等,甃结坚致。嘉定五年,知真州徐景增甓甃城墙六百三十四宋丈二宋尺。真州当水陆要冲,在城南,商人百姓聚居人数超过城中十倍。嘉定六年(1213年),知真州李道传建议筑东、西翼城,因其迁官并没有实行。嘉定九年(1216年)、十一年(1218年),后任丰有俊、袁申儒筑东、西城。丰有俊筑东城九十二丈,袁申儒筑西城一百四十八丈,继筑东城一百九十四宋丈。嘉定十三年(1220年),转运判官、兼知真州吴机尽筑两城,东城及马面一百九十余宋丈,西城及马面共十五宋丈。“合两城甃之睥睨皆有法,为楼橹十八,为屋二百一十九”。另接州城修筑羊马墙四百五十余宋丈等,开凿城濠一千一百余宋丈。宝庆元年(1225年)十一月,知真州上官涣酉浚河,次年二月至四月改筑两翼城。撤去旧西城,在城南改筑。城周三百有二宋丈,下广六宋丈五宋尺,上广四宋丈,高二宋丈二宋尺。东城旧长四百七十有八宋丈,增五分之一,合为五百七十一宋丈,高二宋丈二宋尺,而上广三宋丈七宋尺,下广六宋丈有余。“盖因其旧植木为干,非徒积土以为高。甃石为址,非徒累砖以为固”。可知东翼城为砖石甃址。淳熙年间,郡守姚恪在西城上建天开图画亭,后因甃城废。嘉定年间,吴机在朝宗门外江滨另建,于其后创水竹、喜凉、涟漪、闻凯、传幽五亭。文天祥经过真州,称“濠与江通,然潮涨舟方可到城”,并有西城门、小西门之记。2008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仪征市博物馆对真州城东门水门遗址进行抢救式考古发掘,河道穿过城墙处有南北两厢石壁与滑槽、门道、东西四摆手、驳岸等水工设施遗址,水门基础建筑结构与宋代《营造法式》卷三“卷辇水窗”的做法基本一致。据分析,水门自南宋始建,至元明清一直在使用。
图2 宋真州坊巷图
资料来源:(清)胡崇伦修,陈邦桢等纂,马章玉增修:(康熙)《仪真县志》卷一,康熙七年刻、三十二年增刻本。
真州为水城,城内外有市河、东市河、西市河、新河、运河等多重水环绕贯穿,市河在州城自南水门入,至北水门出,以通运河。市河分出东市河(绍兴年间置),州治南自八字桥至东水门出,流入运河。西市河(绍兴年间置)自南水门至西城下,与新河(嘉定年间置)接通,流经州治西、光孝寺东,从北水门出,流入运河。州城内有五坊,南有安民,东南有万金、崇贤,西有长乐,北有兴善。嘉定三年左右,知州潘友文增创五坊,东修文,东南奏凯,北居敬、枕戈,中柳营。嘉定十二年左右,兴善、崇贤两坊灾,知州袁申儒继建,改崇贤为治源,兴善为清泰。县治东西分别为状元坊、宰相坊。城外旧坊有九坊,东有行春、制锦,西有青鸾、景云,南有清化、衣锦、通漕,北有招庆、迎恩。潘友文易巷为坊者有十处,南有朝宗、秀野、安济、万柳,东南有澄清光孝寺,左有定民澄江桥,右有义井八字桥,北有仙隐;翼城内,东有怀义,西南有惠爱。巷有十条,石头、马公、洞庭、上水、下水、腰闸、仓、蒲、葫芦套、猫儿河。
城内外官方机构众多,有发运司、转运司、转般仓、造船厂、司新仓、盐仓、州仓、州常平仓、都钱库、甲仗库、忠勇军甲仗库、防城库、军器库、赡军典库、转运司便民典库、市易司、货务、行在榷货务卖钞库、建康务卖钞库、抽解厂、都商税务、都酒务、都醋库、户部赡军酒库、翼城酒库、南楼酒库、游奕寨酒库、忠勇寨酒库、忠勇军营、新城酒库、新兴酒库、新东酒库等。城外运河畔有建安驿,后徙至南门澄清坊,更名为白沙驿。有福利机构居养院,原在宁江门西百余步,淳熙年间,失火废弃。庆元六年(1200年),重建,“得故盐仓基之西北隅,编茅织苇,架以散材,为屋十有六间”。船场(后改为广恵仓)位于附郭扬子县西南,南楼及天宁寺后,中有大池,佛塔倒影其中。崇宁末,东莱公吕好问曾迎侍其父荥阳公吕希哲居此。
真州为园林城市,北宋有朱表臣新园、许发运东园。东园在东翼城内,是皇祐年间(1049~1053年)许元在一片废墟上建造的,占地百亩,有流水、清池,长桥、亭台、楼阁、高堂和射圃,花卉树木交映,波光日影上下扶摇,画舫泛舟其中,“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芙蕖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嘉时令节,是州人士女休闲娱乐之所。东园多兴废,彭汝砺(治平二年状元)曾写诗惋惜东园将废。两宋之交,再经兵火,园再废,“自建炎兵火后,废坏涤地,漕司租与民岁入钱数千,昔之宏壮巨丽,复为荆棘荒墟之地者四十余年”。杨万里称仪征游观登临胜处有两处,东园为其一,另一处是县北三里北山之巅的壮观亭。乾道六年左右,再修东园,“惟清燕堂、拂云亭、澄虚阁粗复其旧,与右之清池,北之高台尚存,若所谓流水横其前者,湮塞仅如一带,而百亩之园废为蔬畦者,尚过半也”。嘉定初,运判林拱辰、郡守潘友文再刻园记,再次修复澄虚阁、清燕堂、共乐堂。有范氏园,内有溪阴亭,“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宝祐元年至二年(1253~1254年),再次修公廨,门庑、厅堂、土库、厅廊、别屋,总计近百间,南濒大河处,造河亭船埗,西边有水港,有宾馆、马厩,正厅西边建三间书院,书院南边建熏风堂,傍开水门,列小红桥。前为站台,起见山楼,“桃柳梅竹杂然前陈,群山众水灿然在目”,楼前有可轩,“盖几于尽得一州之胜,而无一不可人者”。
高邮军
治今高邮市。高邮乃古旰州,介于扬楚之间,为东南咽喉,“控隋漕之通津,尽百越之土疆,竭三吴之地利”。开宝四年(971年),知高邮军事高凝祐始筑。绍兴五年,韩世忠命令属下提举董晈,“缮营高沙,筑城聚粮”。在北城上修瞻衮堂。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知高邮军陈敏重修,“版筑高厚皆增旧制”。淳熙十二年(1185年),长官范嗣蠡建四城门门楼,东曰武宁,西曰建义,南曰望云,北曰制胜。开南、北二水门,沟通市河。庆元三年(1197年)五月至七月,长官赵某修北水门。“财用取于赋之赢,人力资于募之众”, “縻钱六百七十万三千有奇”,“其高深若广加于旧者十之二,其石甓若垩坚于旧者亦如之”。开禧三年,增浚重濠。嘉定七年(1214年),置四面库城。咸淳初,制置使毕某在旧城北门外筑新城,至明朝嘉靖年间仍存部分东门及土城。高邮城以水胜,且有“盂城”“铜城”之称,因其地形“四面皆水”, “四隅皆底,城基特高,状如覆盂”,元朝人称“高邮自昔号铜城”。
郡圃名众乐园,因在州治东,也称东园。元祐初(1086~1088年),诏赐金修葺,内置堂台亭阁十二处。两宋之交毁,庆元年间(1195~1200年),吴铸重建。内有射阳湖、时燕堂、烟客亭、尘外亭、乐圣堂、四香堂、明珠堂、秀野堂(在圃西)、序贤亭、华胥台(亭)、知乐亭、蜚云亭、梦草亭、迷春亭、摇辉亭、浮月亭、爱日亭、瑞香轩、尘外迷春庵等,有赵晦四达斋,其前有听雪亭。南宋陈造称重修后的郡圃,景物可图画,“东园郡胜处,不作里所遐。池台掇天巧,草木专年华。一雨洗清晓,十顷围红霞”“池荷动而鲦鱼牣,木荫浓而乌鸟乐,北垣挺竹千个,微风披拂舞翠幢”。城东二里有盛甲天下的东岳庙,庙后有文游台、竹林寺、莲花池。州治东门内有状元街,因赵伦中大观元年中状元,故名。郡南门有继雅亭,城西南隅有乾明寺,州西军治之后有威敌堂,城西小街有彰孝坊,因朱寿昌居此,故名。社稷坛在州治西北,庆元和咸淳年间,均曾重修。州城北门外有激犒库,宋初建,庆元年间(1195~1200年)重建,“酒务之区,商旅贸集之所也”。新城市河西有击楫亭。祠庙有因善政、治水等功修建的叶(秀发)太守祠(州治北樊良溪上)、陈提举损之生祠(在郡学讲堂西偏)、军学教授应公武生祠、林(伯成)太守生祠、韩宣抚世忠生祠(在乾明寺讲堂之西偏)、绍兴三巨公祠(张浚、韩世忠、岳飞)。另有贡院、四贤堂(在军学祠)、不欺堂、不扰堂、濯缨亭(在税务前)、望仙桥、八字桥、玉女井。
宝应州/宝应县
治今宝应县。也为南北交汇之地,北宋为宝应县,属楚州。宝庆三年(1227年),升为宝应州。宋末,升为宝应军。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犯光州前后,贾涉“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后,“起涉竟前役”。在宝庆三年至端平元年(1227~1234年)正月期间,介于降宝应州依旧为宝应县的前夕,宝应州节制司“启郡将葺城壁,州于是始有备”。在淳祐十一年(1251年)贾似道居淮阃期间,宝应曾修城。“朝廷科降不足,(贾似道)皆捐助之。”宋元之交的汪梦斗曾在宝应城北门外登崖散步。至正十年(1350年),佥院萧成增筑州城,用甃砖建造,州城周九元里三十步。
乾道元年(1165年),知县萧徳棻建县治,在孝仙桥西二百步(嘉定桥)。开禧年间(1205~1207年)以后,徙于桥东税务之侧。嘉定六年,知县贾涉迁复故址。元末兵毁。孝仙桥跨市河而建,嘉定年间(1208~1224年)重建后,改名为嘉定桥。县治一百步有真如寺。税务前有濯缨亭、沧浪亭,天圣年间(1023~1031年),范仲淹建。县署南广惠桥之西有儒学,嘉定年间知县贾涉建。原县东门内有瑞芝桥,元丰三年(1080年)建,因产芝五茎,故名。北门外,景致不错,“夹道繁阴千步强,支笻聊当踏春阳。野花不识兴亡事,故故撩人为送香”。
三 山水寨群体
自宋高宗朝始,一直到理宗朝,南宋政府因势利导,发动土豪、民众修筑的山水寨遍布两浙、两淮、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广南东西路、福建路等地。山水寨似为山寨、水寨的统称。张浚《奏淮南备虏事宜》说,“以臣所见,恐可止于淮南东西,选择地利,安置山寨或水寨,据险保聚,分筑人马为清野自保之计”。《南涧甲乙稿》卷十《论淮甸札子》也可作证:“今若寂然无所经画,听州郡之自为,特恃山寨、水寨,以为退保之策,且虽列栅置戍,不过二百人,骑不过三十匹,而无大兵以为重镇,缓急有警,则糜溃奔骇,犹前日矣。”
表1 南宋城寨及其山水寨、山城空间分布统计分析
资料来源:主要对正史(特别是《宋史》地理志),《武经总要》《元丰九域志》《玉海》《宋会要辑稿》《宋元方志丛刊》,宋人文集、笔记小说与碑刻,以天一阁明代方志、《永乐大典》为代表的后代文献等,考古报告等文献数据中的信息进行统计。本表是对这些统计资料分析的结果。
表格制作:笔者制作。
应当说明的是,本数据仅是统计可考证有名字的山水寨与山城的情况,必有无奈的遗漏。如叶适《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就记载两淮有山水为寨者四十七处,“某(叶适)不任祈叩之至,所有定山、瓜步、石跋三处堡坞图本,并四十七处团结山水寨居民、户口、姓名、帐策,谨随状缴申,伏乞指挥施行”。山水寨多依险为固。宋人袁甫曾谈到山水寨,“两淮清野伐敌,因粮之谋,室庐田产,无尺椽寸草之留,独有山水寨阻险为固者如故也,因而葺理,增立堡塞,以处复业之民”。由此可见,所谓山水寨特点是“阻险为固”。叶适也说,“次第入深,因其险要,用其豪杰,见团结山水为寨者,四十七处。”也有依山傍水者,当为名副其实的山水寨。据《元丰九域志》、《玉海》、(嘉靖)《惟扬志》、(隆庆)《仪真县志》等文献,整理出淮南山水寨名录,当然扬州、真州境内占绝对多数,所余八处,则不详具体地理位置。
表2 淮南山水寨名录
续表
资料来源:(明)朱怀乾修,盛仪纂:(嘉靖)《惟扬志》卷十《军政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本(此文献出处以A标示);(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七十四《绍兴山水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文献出处以B标示);(明)申嘉瑞修,李文、陈国光等纂:(隆庆)《仪真县志》卷之十三《武备考》,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本(此文献出处以C标示);(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第五《淮南路》,中华书局,1984(此文献出处以D标示);(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三,建炎四年五月戊申,中华书局,1988(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八,炎兴下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此两个文献以E标示)。
表格制作:笔者制作。
因文献记载笼统或缺失,表2肯定为不完全统计。如(万历)《江都县志》便记载,宋江都乡兵山水寨计十四所。山水寨的规模,大小不一。从上引文《论淮甸札子》可看出,作者韩元吉所言山水寨的规模不大。事实上山水寨的大小不等,有规模较大的山水寨。南宋末年,有人“过邵伯镇,径行一堡子阔六十里,北军屯戍。又有水寨,屯军甚多,内有小堡子六十余所”。最为知名与典型的是瓜洲城和静安镇渡城,在今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瓜洲故有旧城址,绍兴七年,吏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吕祉曾“相度筑采石、宣化渡二城”,称“宣化渡之静安镇渡城围千三百步,其半依山修筑,采石渡有旧城基,因而为之,度三百五十步有奇,工料可省”。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参知政事史浩建议在瓜洲宣化、采石修筑城坞堡塞。江淮宣抚使张浚认为弃淮而守江,是示弱的表现,该提议被搁置。乾道四年镇江都统军王友直奉诏筑瓜洲南北城,后废。淳熙五年(1178年),再修,“瓜(州)〔洲〕城成”。隆兴年间,淮东宣谕使钱端礼称,“瓜洲两小城,不过容五七千人”。宝祐四年(1256年)七月至五年(1257年)五月,“给官会三十万,使修瓜洲城壁”,淮东总领兼知镇江府赵与筹“自水门及东护垣万人楼天子记城身、东弩台石脚,皆因旧加新,边江女须护城四百六十四丈,东西排桬木四十二丈,蛤蜊坝二十五丈,皆一新创造”。
此外,今扬州辖境植被与观赏花卉均出色,与大小聚落相掩映。扬州芍药与洛阳牡丹齐名,均名扬天下,故扬州等地一度广种芍药,“自广陵南至姑苏,北入射阳,东至南通一带,西止滁、和州,数百里间,人人厌观矣”。真州一度盛产梅花,嘉定九年(1216年)曾任真州录事参军的刘克庄回忆说,“余尝游于仪真之梅园,极目如瑶林琪树,照映十余里”“极天下巨丽之观”。被宋军拘羁真州十五年的郝经称,“为言仪真梅最多”“家家种玉栽琳琅”“苔花古树深烟萝。一年十月至二月,红红白白盈江沱”。而自瓜步至六合,“沿岸园畴衍沃,庐舍竹树极盛”。
综上所述,真州与高邮军筑城均始于宋初,宝应州(县)筑城较晚。至南宋,今扬州辖境宋朝城市城池与山水寨修筑规模与体系完善,功能渐趋成熟。三座城市内公署、园林、寺观、桥梁等建筑布局合理,建筑内容丰富雅致。瓜洲城、静安镇渡城等山水寨是城市城池防御的补充,是镇市以下聚落自卫的较好形式。两宋战争多,经济有起落,该地域聚落盛衰与之休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