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构建上海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当前,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再次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中低端制造产业转移争夺同时发生,这一“双向挤压”给我国,尤其是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互联网+”产业在中国迅速崛起,为上海制造业抢占全球经济有利节点提供了宝贵机遇。为此,政府和企业应抓住机遇,共同努力,借助“互联网 +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上海制造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一 上海制造业亟须破解转型升级困局
当前我国制造业“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仍占据世界高端科技工业生产制造制高点;另一方面,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因劳动力、商务成本低等优势,吸引部分中国传统制造的产能转移。为此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领域不得不“两面迎敌”,在高端制造业上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在中低端制造业上与发展中国家短兵相接。再加上,上海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目前正处于完成工业2.0(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工业3.0(工业自动化)和工业4.0(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三期叠加的复杂时期,亟待在原有生态基础上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在此情况下,上海制造业加快发展时间紧、任务重。
1.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上海中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竞争优势不显著。虽然上海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产能较高,但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率较低,同时也缺少龙头企业。在产学研协同机制上,上海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在一些领域的科研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产业化进展较慢。例如,全市有100多家新材料专业研发机构,有很好的技术积累,但最后能形成产业化、量化规模的机构并不多。目前,上海生物医药总量虽超过千亿,但创新成果在本地转化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上海本地企业研发生产转化能力比较弱;另一方面,其敢于承担创新研制和风险能力较低。
2.先进制造业高级人才短缺。2013年,上海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为20.68万人,高技术产业企业研发人员为5.78万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数为1.33万人,较之2011年的1.46万人,还少了1300人。在先进制造业中,企业从事科研活动人数不足,尤其是一般科研辅助人员短缺。因此,上海市需加大对企业科研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3.生产过程柔性化程度低,导致生产周期长、新产品开发慢。例如,上海某纺织机械公司纺纱的生产周期至少是120天,而国外同类产品生产周期只有1个月。需求无序性和制造有序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产品不适销、库存积压。又如上海一家机械公司的年产值约为5亿元,而库存占用资金约为3亿元,其中大部分因过多的库存囤积造成大量的物料、在制品、成品成为废料和废品。
二 “互联网+制造业”将重塑制造业产业链格局
依据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般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三个区间,其中产业附加值更多体现在研发与服务两端,而生产制造环节总处于产业链低利润环节。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占据产业链高端位置,广大发展中国家厂商则往往被挤压在低利润区间的生产制造环节。过去的思路认为,要想摆脱传统制造业低附加值困境,就必须向研发和服务这两端延伸。在“互联网+制造业”的背景下,制造业这一产业链格局将有可能被颠覆。当前产业格局中互联网已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大数据、大流量、大平台支撑,来优化整个价值链,改变制造业传统意义上的价值创造和分配模式。
1. “互联网+制造业”使客户成为价值链中心。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发展,使消费者由被动消费转为主导消费。开放网络平台推动众多分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广泛、实时、频繁交流互动,从而有利于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潜力,有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不仅如此,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还使得传统制造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影响越来越弱。例如,海尔“全流程并联交互创新生态体系”,该体系一方面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从众多个性化需求中提取出共性需求;另一方面通过HOPE平台与全球研发机构和个人进行互动,形成用户需求与全球一流创新资源高效对接,由此设计出产品,再以互联网预订形式进行生产和销售。
2. “互联网 +制造业”使制造资源“云化”。制造资源“云化”,就是通过融合现有网络化制造、物联网等概念和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构成“云制造资源池”,进行统一、集中智能化经营和管理,从而通过网络和“云制造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标准规范、可共享、可随时获取、按需使用、安全可靠、优质廉价的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如泉州市建设的“泉州云制造平台”就融合了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以及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服务等技术,把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和服务化,并通过整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服务流,为相关制造企业服务。
3. “互联网+制造业”使生产过程更具弹性。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方式是需求拉动型生产。在“互联网+”背景下,在线数据随时可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成本进行流动和交换。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推动式生产向市场需求拉动式生产转变,从而使供应链各方面更紧密地协同。这样一来,供应链便具有足够的弹性,企业产能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无论大单、小单都能做到品质统一可控、及时交货,把握销售机会的同时不至于造成库存风险,进而实现收益最大化。
4. “互联网+制造业”使智力资源社会化。在互联网帮助下,制造企业可通过自建或借助现有“众包”平台发布研发创意需求,广泛收集客户和外部人员的想法与智慧,大大扩展创意来源。如小米、美的、海尔等企业各自构建了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众包平台,对接用户需求与全球研发资源,征集产品创意和技术解决方案。普通大众微小创意也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不断催生大量智能互联产品,甚至影响产业发展方向。
三 上海制造业应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机遇
上海制造业应尽快摒弃“局部优化”技术改造思路,借助“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从市场需求-销售-生产-采购供应链整体效益出发,推动上海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为此,企业和政府都应抓住机遇共同努力。
在企业层面上,制造企业不能闭门造车,要在互联网这个海量数据金矿之中寻找适合自身的互联网化之路。制造企业必须尽快调整战略,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借助社交营销、大数据等新业务和新技术实现与用户精准互动,推进定制化生产、快速响应,从而有效降低库存,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在政府层面,政府也要积极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帮助制造业重整旗鼓。目前,上海已经开始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工业互联网等方面谋篇布局,部分国企已经成为这一战略的“实践者”。同时,上海正在酝酿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推动互联网技术进军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最后要强调的是,无论何种政策举措,智能转型都将是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一个重要方向,即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这也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