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建设国际低碳大都市
相对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仍然处于高碳水平,低碳竞争压力巨大。上海应融入世界潮流,引领低碳发展,建设国际低碳大都市。
面临严峻的挑战和现实困境,上海没有捷径可循,只有实实在在,从点滴入手,高标准实施城市低碳细胞工程,优化城市低碳运行的神经系统,调整完善职住一体的低碳空间格局,探索负碳创新项目,坚持低碳目标控制的行动导向。
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表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推进了《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巴黎协定》缔约方除主权国家承诺的“国家自主贡献”外,城市、企业等“气候行动非国家主体”也积极参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的专门网络平台(NAZCA)上,全球有2508个城市做出气候行动的承诺,包括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上海作为具有活力的特大城市,明确在2020年实现“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的战略目标。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应融入世界潮流,引领低碳发展,登上NAZCA平台,建设国际低碳大都市。
一 上海碳减排压力巨大
从发展的态势看,上海正在大力推进中高端制造业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平均每年下降3%以上,环保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2016年,上海已完成6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1456家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新增新能源汽车4.5万辆。仅在2016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和低效益的落后产能1176项。
但相对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仍然属于高碳水平的城市,低碳竞争压力巨大。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5吨左右,上海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几乎是这些发达国家老牌特大城市的一倍。在NAZCA平台上,纽约、伦敦等城市均是“碳中和城市联盟”的成员,承诺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减少80%以上,实现人均2吨二氧化碳的低碳目标。根据上海有关机构的分析,在正常节能减排的基准情景下,终端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030年左右增速放缓,到2040年,达到1.8亿吨标准煤左右,人均碳排放达到10.93吨二氧化碳。在进一步提升能效的情景下,2030年后,终端能源消费需求基本稳定在接近1.5吨标准煤的水平,2040年人均碳排放仍然达到8.45吨二氧化碳。在加速能源转型的低碳情景下,2025年拐点能耗为1.26亿吨标准煤左右,2040年降至1.2亿吨标准煤,人均碳排放达到6.25吨二氧化碳,也高出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当前水平的1/4。
二 上海建设国际低碳大都市的路径
建设国际低碳大都市,如果参照发达的世界城市的低碳进程,上海的目标在2030年需要达到纽约和伦敦当前的水平,2050年达到甚至超过纽约和伦敦的低碳水平。面临严峻的挑战和现实困境,上海没有捷径可循,只有实实在在,从点滴入手,高标准实施城市低碳细胞工程,优化城市低碳运行的神经系统,调整完善职住一体的低碳空间格局,探索负碳创新项目,坚持低碳目标控制的行动导向。
低碳和行动目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非国家实体气候行动平台”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提出未来的减碳目标。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的“领头羊”,在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落实《巴黎协定》方面,上海应表现出“世界城市”的风范和担当。上海的“十三五”规划和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目标和内容比较有限。而且,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上海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将会不断提升。因而,上海应该有自己的低碳和行动目标,包括峰值年限、减碳计划、碳预算管理、人均排放等宏观总体目标,以及可再生能源、排放强度、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等具体技术性目标。
低碳细胞工程。低碳不同于工业文明的规模化大生产,是全方位的于细处实践零碳的社会聚合体。高碳发展是供给侧规模和技术停滞的结果,而低碳发展则需要消费侧个性化零碳选择。所谓低碳细胞工程,就是依托能源需求单元实现减碳、低碳、近零碳乃至于负碳的大量各具特色、积少成多的“细胞”个体集合体的建设工程。上海要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规划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大歌剧院,建成世博会博物馆、国际舞蹈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这些公共大型设施,占据大量的城市自然空间,可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光伏或光热发电设施,利用地源热泵供热制冷,使自身成为一个能源生产设施,从而减少商品能源消耗,甚至向电网供电。一个学校、一家医院、一幢政府大楼、一个港口或码头、机场、车站,也可以建设成为单体的城市低碳细胞。城市高密度的住宅通过能效标准可以低碳,但利用风能和地热的自然空间比较有限。相对空旷的乡村低密度建筑,则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的近零碳细胞。实际上,生产商也可以参与低碳细胞工程建设,成为减碳或低碳的生产单元。上海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可以种养结合、机农结合,通过风能、光热、光伏、生物质能,将农场建成近零碳或零碳的细胞综合体。崇明生态岛建设,可以利用自然优势,通过整体规划,形成一个低碳细胞聚合体。
优化城市运行的低碳神经系统。智慧城市之所以智慧,就在于其低碳神经体系完备,可以减少乃至避免人流物流的空间传送而引致的碳排放。网络约车、道路拥堵信息、低碳交通的硬件系统等,通过城市运行神经系统的优化实现低碳。低碳细胞或元素的组合,并不必然构成系统的低碳。低碳的城市运行神经系统也只能减少碳的排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碳排放的必要性或原因。上海的地铁线路已接近6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是有效的低碳出行方式,但这仍然是有碳的排放。如果工作单位距离住宅小区为3公里、5公里至多10公里,人们骑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上下班就足够,不需要乘地铁、公交,这将从源头上消除碳排放的动因。空间上的职住一体,就近上学就医,是低碳都市建设的根本路径。上海正在进行并将基本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应将低碳融入这些规划中。
实施负碳技术,表现国际化大都市的责任担当与技术引领。上海水热条件优越,生物质产量高。根据上海“十三五”规划,要建设生态廊道,新建林地3.5万亩,新建绿地1200公顷、城市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这些都是低碳或碳汇的有效载体。公园、绿地、湿地、养殖场的废弃物,农作物废弃物,2500万人的生活污水污泥和生活垃圾,可以成为碳中性的生物质发电或沼气生产的可持续原料。如果说燃煤或燃气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与埋存,只是减碳或零排放,针对生物质能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并利用或埋存,则是负碳,不仅没有形成增量排放,而且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存量。
具体对策。第一,上海在城市定位上,需要凸显低碳,将自身建成低碳技术展示窗口。第二,征询外交部和国家发改委意见,上海作为国家履行《巴黎协定》的组成部分,率先参与联合国的非国家实体气候行动平台,展现国际低碳城市形象。第三,明确低碳目标,开展低碳规划,将低碳纳入上海城市规划的整体修编,开展城市碳预算管理。